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TCP/IP 协议分层

时间:2017-10-25 18:06:21      阅读:138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协议栈   共享   网卡   绑定   内存   cal   分离   拷贝   进程通信   

协议分层

可能大家对OSI七层模型并不陌生,它将网络协议很细致地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但是实际运用中并不是按七层模型,一般大家都只使用5层模型。如下: 物理层:一般包括物理媒介,电信号,光信号等,主要对应于PHY芯片,PHY芯片将数据传送给物理媒介(RJ45座->双绞线),如图:

技术分享

  • 数据链路层:一般简单称为MAC层,因为MAC芯片处于这层,对应于代码中的网卡驱动层。数据包在这一层一般称之为“以太网帧”。
  • 网络层:对应于代码中IP层。
  • 传输层:对应于代码中TCP层。
  • 应用层:对应于代码中应用层数据,即SOCKET通信,recv()/send()的数据。

对于一个以太网数据包,我们在代码中能真实看到的包括4部分,分别对应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如下图:

技术分享

注:有几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从网卡收到的数据,此时是一个完整的包含各层头的数据包,此时称之为“以太网帧”;当解开以太网帧头到达IP层,称之为“IP Packet(IP数据包)”;当解开IP头到达TCP层,称之为“TCP Segment(TCP分片)”;当解开TCP头时到达应用层,就是我们socket通信看到的数据了。

这种分层的设计作为一个协议设计与实现的向导,在这种方式下,每个协议可以分离地实现,互不干扰。然而严格的分层设计,各层间的通讯可能会导致总体的性能下降。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协议的某些内部细节可以被其他的协议共享,但是必须注意,只有重要的信息才能在各层间共享。

大部分的TCP/IP协议栈实现在应用层到底层之间都遵循严格的分层设计,然而底层或多或少可以有交叉。在大多数操作系统中,所有的底层协议都与操作系统的内核绑定在一起(成为OS内核的一部分),内核提供入口点(API)与应用层的进程通信。此时,应用程序可认为是TCP/IP协议栈的一个抽象,不用关心底层的细节,对于支持SOCKET的系统,直接使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即可,这些操作基本和文件IO的操作差别不大。这意味着应用程序对底层一无所知,比如底层使用buffer缓冲数据,而应用层无法对buffer一无所知,如果有应用层有一部分数据频繁使用,而它是无法操作buffer将频繁使用的数据缓冲起来。

在最小系统中,一般不会严格地在内核和应用程序中间加一道保护屏障,如此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享内存(底层在内核中,与内核共享内存)的方式更轻松地与底层通信。具体来讲,应用层知道底层使用的缓冲处理机制,因此,应用层可以更高效的重用buffer。既然应用层可以和底层协议使用同一段内存,这样也可以节省拷贝带来的开销。

 

http://www.rt-thread.org/document/site/zh/1chapters/13-chapter_lwip/

 

TCP/IP 协议分层

标签:协议栈   共享   网卡   绑定   内存   cal   分离   拷贝   进程通信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inferwu/p/773004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