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需求模式的概念和内容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我将学习各类不同的需求模式。
基础需求模式是所有种类的系统都可能需要的一些东西,它包括了:技术、遵从标准、参考需求、文档、系统间接口、系统间交互。
系统间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被定义的系统和任何与之交互的外部系统或组件之间的接口的基本细节,它包含了以下内容:接口名称、接口标识符、两端的系统、接口的目的、接口的所有者、定义接口的标准、用于接口的技术。在开发测试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交互需求,找到隐含的交互以帮助满足间接陈述的目标。系统间交互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穿越系统间接口的特定类型的交互,它包含的内容是:交互类型名称、接口名称和标识符、交互目的、传递的信息。技术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开发和运行系统所必须要(或必须不要)的技术,或者系统必须能够与之交互,或者是与之兼容。它应该包括:技术描述、技术的用法、技术的版本、动机。在开发测试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系统的技术与需求是否一致和系统必须兼容的技术。遵从标准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系统必须遵从一个特定的标准,它的内容包括:标准的名称、标准的目的、遵从的标准的版本、遵从的标准的某些部分、位置。
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遵从标准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特定行业的法律、条例和实践准则(2)管辖区域内的所有公司必须遵守的法律(3)公司标准(4)技术标准。参考需求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对外部需求规格中一些或全部需求的要求,使这些需求就像本规格里的需求一样,它包括以下信息:被参考的规格的名称、被参考的规格的版本、适用的需求、被参考的规格的位置、优先级信息。文档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需求产生的特殊类型的文档,它的内容包括:文档的名称和类型、文档将包含的信息的描述、使用的媒介或格式、这种文档必须遵守的标准的名称、文档编写使用的语言。
信息需求模式是用来描述系统所需的信息的各个方面,定义数据的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它在系统的定义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这些模式可以帮助得到正确的需求,它包括了:数据类型、标识符、数据结构、计算公式、数据归档、数据寿命。数据类型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为了一个特别的业务目标,一个特别的原子信息条目如何被表示或展示,它包含的内容是:数据类型名称、目的、形式、显示格式、约束、特殊处理。
数据结构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混合数据项,它可以在多个地方出现,或者信息太多不适合定义在一个需求中,它的内容包括:名称、信息项列表(a.以前定义的数据类型b.数据类型的描述c.另外的数据结构d.项目列表)。标识符需求模式定义为一些类型的实体分配唯一标识符的方式或者指定一个数据项作为唯一标识符,它的内容有:所属的实体名称、标识符名称、标识符形式、唯一性范围、如何分配、显示格式、排序顺序、重要的条件。在自由选择一个特定类型标识符的最合适的形式的时候我们需要斟酌的关键因素是:(1)唯一(2)有意义(3)简洁(4)易记忆(5)简单(6)难分配(7)与其他标识符的联系(8)灵活。
计算公式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如何计算一种特殊的值,或者如何通过一定的逻辑步骤决定一个值,它应该包含以下信息:数值描述、公式本身、所有使用的变量的解释、计算精度、适用性限制、参考、一个例子。数据寿命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一个特定类型的信息必须被保留多长时间,或者必须多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方便性,它包括下列内容:相关的数据、存储的方式、保留数据的时间长度、开始触发的时间、截止时间的动作。数据归档需求模式是用来定义从一个永久存储设备移动或者复制数据到另外一个设备,它包含以下内容:数据描述、移动或拷贝、数据源、目的地、频率、发起者、目的、归档格式。归档通常用于下列目的:(1)历史性(2)性能(3)不干扰(4)安全(5)存在的证据(6)许可的到期。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gxt-/p/777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