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lvs
在试验之前为了更好理解设置的参数,所以先讲解一下命令。
一、lvs配置文件和命令:
程序包:ipvsadm(LVS管理工具)
配置文件:/etc/sysconfig/ipvsadm-config 【rpm -ql ipvsadm 查询包的具体列表】
-A 在服务器列表中新添加一条新的虚拟服务器记录
-t 表示为tcp服务
-u 表示为udp服务
-s 使用的调度算法 (rr|wrr|wlc|lc|dh|sh|lblb|lblcr
-a 在服务器里添加一条新的真是主机记录
-m 说明lvs提供nat工作模式
-g 说明lvs提供直接路由器模式(也是lvs默认的工作模式)
-i 指定lvs工作模式为隧道模式
-m 真实服务器的权值
-E 编辑内核虚拟服务器表中的一条虚拟服务器记录
-D 删除内核虚拟服务器列表中的一条虚拟服务器记录
-C 清楚内核虚拟服务器中的所有记录
-R 恢复虚拟服务器所有规则
-e 编辑虚拟服务器记录中一条真实服务器记录
-d 删除虚拟服务器记录中的某条真实服务器记录
-L 显示内核服务器列表
-n 以数字方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stats 统计信息
-Z 虚拟服务器记录器清零
-S –save 保存虚拟服务器规则,输出为-R 选项可读的格式
二、lvs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1)静态
①RR 轮叫调度 【一个接着一个来,平均分配】
②WRR:加权轮叫 【负载能力较大者分配的更多】
③DH:目标地址散列调度 【据请求的目标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
④SH:源地址hash 源【地址散列”调度算法根据请求的源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
(2)动态:
①LC:最少链接 【通过用户请求数和服务器承载的数量,把多余请求数发送到最少的一台服务器上】
②WLC:加权最少连接 【给服务器不忙的派发任务,同时性能较好的服务器也能劳动更多】
③SED:最短延迟调度 【在WLC基础上改进,Overhead = (ACTIVE+1)*256/加权,不再考虑非活动状态,把当前处于活动状态的数目+1来实现,数目最小的,接受下次请求,+1的目的是为了考虑加权的时候,非活动连接过多缺陷:当权限过大的时候,会倒置空闲服务器一直处于无连接状态。】
④NQ:永不排队,最小列队调度。 【需队列。如果有台 realserver的连接数=0就直接分配过去,不需要再进行sed运算,保证不会有一个主机很空间。在SED基础上无论+几,第二次一定给下一个,保证不会有一个主机不会很空闲着,不考虑非活动连接,才用NQ,SED要考虑活动状态连接,对于DNS的UDP不需要考虑非活动连接,而httpd的处于保持状态的服务就需要考虑非活动连接给服务器的压力。】
三、LVS负载均衡器NAT工作模式。
大概网络拓扑图:
详细说明:
CIP:指客户端IP
VIP: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虚拟IP
DIP: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真实IP
RS:指后端服务器
RIP:指后端服务器IP
LVS:负载均衡服务器
①当用户请求到达LVS,此时请求的数据报文会先到达内核空间的PREROUTING链,此刻报文源IP为CIP,目标IP为VIP。
②当PREROUTING链检查数据包是访问自己的,就将数据包发送到INPUT链。
③LVS由用户空间的ipvsadm和内核空间的IPVS组成,ipvsadm用来定义规则,IPVS利用ipvsadm定义的规则工作,IPVS工作在INPUT链上,当数据包到达INPUT链时,首先会被IPVS检查,如果数据包里面的目的地址及端口没有在规则里面,那么这条数据包将被放行至用户空间,如果在就修改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为后端服务器IP,然后将数据包发送至POSTROUTING链。此刻源IP为CIP,目标地址为RIP
④POSTROUTING链通过选路,将数据包发送到后端服务器(RS),后端服务器(RS)对比发现目标是发自己的IP,开始构建响应报文发回给LVS,此刻报文的源地址为RIP,目标地址为CIP。
⑤LVS在响应客户端钱,此刻会把源地址修改为自己的VIP地址,然后响应给客户端。此刻报文的源IP为VIP,目标地址为CIP。
具体步骤:
三台主机,一台为LVS服务器,两外两台为RS服务器。
centos7.4为LVS服务器,172.17.66.88为虚拟IP(VIP),192.168.11.11为真实IP(DIP)。
centos7和centos7-2为后台服务器(RS),两个网段分别为192.168.88.88和192.168.23.23(确保此地址和RS服务器能通)。
①装包。
命令:yum install ipvsadm
②负载就均衡服务器上配置
命令:ipvsadm -A -t 172.17.66.88:80 -s wrr 【在负载均衡服务器上开一个为80端口的虚拟记录,并使用wrr调度方式】
命令:ipvsadm -a -t 172.17.66.88:80 -t 192.168.88.88 -m -w 1 【配置web服务器后端RIP为NAT工作方式,权重为1】
命令:ipvsadm -a -t 172.17.66.88:80 -t 192.168.23.23 -m -w 1 【配置web服务器后端RIP为NAT工作方式,权重为1】
③开启LVS的转发功能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临时开启转发功能】
vim /sysctl.conf
添加net.ipv4.ip_forward=1 sysctl -p 【永久生效】
④添加RS到LVS的默认路由。
命令: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11
⑤测试。
在后端两个服务器(RS)写两个测试页面index.html
以上就实现了负载均衡,由于使用的wrr调度以及权重都是1,所以每次访问都是轮流。
注意:做该实验把RS桥接断掉,不然影响添加的默认路由器工作。
四、基于LVS实现DR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解决基于NAT模式的弊端,因为NAT模式发送的数据进出都经过LVS服务器,会对LVS造成太大压力。
大概网络拓扑图:
详细说明:
①当客户端发送请求到LVS,此时的请求报文会先到内核的PREROUTING链。此刻的源IP为CIP,目标IP 为VIP。
②PREROUTING链检查数据包是访问自己的,就发送到INPUT链。
③IPVS对比数据包请求的服务是否在定义的规则里,如果是就将报文中的源MAC地址修改为DIP的MAC地址,将目标MAC地址修改为RIP的MAC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送到POSTROUTING链。此刻的源IP和目标IP都未发送改变,只是修改了源MAC为DIP的MAC,目标MAC为RID的MAC地址。
④由于DS和RS在同一段网段,所以工作在二层。POSTROUTING检查目标地址为RIS的MAC地址,就将数据包发送到RS。
⑤RS查看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就接下包。处理完成后,将响应报文通过lo接口传送到eth0网卡后发出。此时的源地址为VIP,目标地址为CIP,由此完成了数据的传输。
具体步骤:
三台服务器在同一个网段,一个为lvs服务器【虚拟IP(别名):172.17.252.251;真实IP(DIP):172.17.66.88】,后台服务器1(RIP):172.17.110.111,后台服务器2(RIP)172.17.33.34
①由于都在一个网段,多以在LVS配置一个网卡别名。【并只广播自己】
③在后台服务器(RS)上配置VIP并只广播自己。
⑤配置只回答目标IP地址是来访网络接口本地地址的ARP查询请求以及在此模式下将忽略这个IP数据包的源地址并尝试选择与能与该地址通信的本地地址.
⑥RS2服务器上设置和RS1一样的配置
标签:lvs
原文地址:http://19940919.blog.51cto.com/13143529/197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