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交叉验证

时间:2017-11-06 21:22:46      阅读:10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数据   log   完整   适合   挖掘   codec   成本   采集   simple   

参考链接:http://blog.csdn.net/linkin1005/article/details/42869331

假设我们需要从某些候选模型中选择最适合某个学习问题的模型,我们该如何选择?以多元回归模型为例:技术分享,应该如何确定k的大小,使得该模型对解决相应的分类问题最为有效?如何在偏倚(bias)和方差(variance)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更进一步,我们同样需要知道如何在加权回归模型中选择适当的波长参数技术分享,或者在基于技术分享范式的SVM模型中选择适当的参数C?

我们假设模型集合为有限集技术分享,我们的目的就是从这d个模型中,选择最有效的模型。

 

假设样本集为S,根据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ERM),可能会使用这样的算法:

1.在S上训练每个模型技术分享,得到相应的假设函数技术分享

2.选择训练误差最小的假设函数,即为我们需要的函数。

然而,这样的算法实际上并不有效。以多元回归模型为例,指数越高,对样本集S的拟合就越准确,这样虽然保证了较低的训练误差,但是这种方法会使泛化误差(又叫“真实误差”,在这儿和测试误差很像)变得很大,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简单交叉验证

下面介绍一种方法,称为简单交叉验证(simple cross validation)

随机将S分为技术分享(例如70%的样本)和技术分享(剩下30%的样本),这里技术分享称作简单交叉验证集;

1.在技术分享上训练每个模型技术分享,得到相应的假设函数技术分享
2.将每个假设函数通过交叉验证集技术分享进行验证,选择使得训练误差技术分享最小的技术分享

3.通过简单交叉验证,可以得到每个假设函数技术分享的真实的泛化误差,从而可以选择泛化误差最小的那个假设函数。

通常,预留1/4-1/3的样本作为交叉验证集,而剩下的作为训练集使用。

步骤3也可以替换成这样的操作:选择相应的模型技术分享,使得训练误差技术分享最小,然后在用技术分享对整个样本集S进行训练。使用这样的方法原因是有的学习算法对于初试的条件非常敏感,因此,他也许在技术分享上表现良好,但是在整个样本集中却存在很大的误差,因此需要再次带入整个样本集进行验证。

简单交叉验证的不足之处在于:此方法浪费了技术分享中的数据,即使我们将模型再次带入整个样本集,我们仍然只用了70%的样本建模。如果样本的采集非常的容易以致样本量非常之大,使用交叉验证方法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样本非常稀缺,采集困难,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一种能够充分利用样本的方法。

 

k-折交叉验证

k-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集随机划分为k份,k-1份作为训练集,1份作为验证集,依次轮换训练集和验证集k次,验证误差最小的模型为所求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1.随机将样本集S划分成k个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中样本数量为m/k个,这些子集分别记作技术分享

 

2.对于每个模型技术分享,进行如下操作:

for j=1 to k

技术分享作为训练集,训练模型技术分享,得到相应的假设函数技术分享

再将技术分享作为验证集,计算泛化误差技术分享

 

3.计算每个模型的平均泛化误差,选择泛化误差最小的模型技术分享

 

K-折交叉验证方法,每次留作验证的为总样本量的1/k(通常取k=10),因此每次用于训练的样本量相应增加了,然而K-折交叉验证对于每个模型都需要运行k次,他的计算成本还是较高的。
还有一种k-折交叉验证的极端形式,当k=m时,即把样本集S划分为m个子集,其中的m-1个样本作为训练集,剩下1个样本作为验证集,如此循环m次,选取验证误差最小的模型。
以上介绍的各种交叉验证的方法,可用于模型的选择,但也可以针对单个算法和模型进行评价。

小结:交叉验证是一种模型选择方法,其将样本的一部分用于训练,另一部分用于验证。因此不仅考虑了训练误差,同时也考虑了泛化误差。从这里可以看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传统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差别:传统统计学更注重理论,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模型的精确性,在对样本建立某个特定模型后,用理论去对模型进行各种验证;而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则注重经验,如交叉验证,就是通过不同模型在同一样本上的误差表现好坏,来选择适合这一样本的模型,而不去纠结理论上是否严谨。

交叉验证

标签:数据   log   完整   适合   挖掘   codec   成本   采集   simple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f-blog/p/779489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