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第一学期最后一次作业

时间:2017-12-24 12:52:39      阅读:39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bsp   slist   毕业   直接   图片   有关   疑问   好的   模式   

  • 题目一

当初我是如何做出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决定的?

大学填报志愿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顺次为计算机类和化工类专业。考虑的因素首先是个人条件限制,其次是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形势还挺不错,而且有在北京从事相关行业的表哥给予意见,我也能大致确定了大学毕业(或考研之后)的方向,综上考虑最终做出的决定。

经过一个学期,我的看法改变了么,为什么?

变化不是很大。无论是从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还是听其他老师对于本专业的论述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确实是一个面积广泛且目前市场热度很高同时就业前景相对靠前的专业。当然正因如此,想要进入非常理想、待遇优厚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还需要自身具有极具竞争力的专业素质。当然还如(12.21号)华哥所讲的那样,这一领域的选择方向非常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并坚持下去,同样可以取得很不错的结果。

我觉得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它是我擅长的领域吗? 为什么?

一开始我对于计算机专业(C语言)感觉一般,因为第一次做PTA时纠结于基本框架和printf函数的格式是否正确很久,反复修改才完成,有一种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自己通过以理解为主的大量练习,我逐渐发现原来这个从前完全陌生的领域还挺吸引人的,也渐渐喜欢上了它,一度我的编程时间排挤了其他课程的时间。

就目前来看这个领域,我认为我还是属于“比较熟练”的阶段吧,因为我认为编程重在思想、重在构建的过程,那么这其中涉及到的很多思维方式和技巧都需要在大量时间的编程和深入理解思考之后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所以“擅长”这一领域应该是我的目标吧。

  • 题目二

要求关注邹欣老师们的博客,我关注后有没有看他们的博文?有何收获?

仔细回想,邹欣老师的博客确实没怎么看过,大概有四次:第一次当然就是第0次作业里面“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一文,这篇文章的脑洞挺有意思,也引人思考,对于每一个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如何看清大学确实是一种启发;第二次是应作业要求刚关注的时候,我在“2017年秋季 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助教名单”里面看到了牛老师和华哥的名字;第三次是牛老师在QQ群里发的一些关于邹欣老师对于招聘的看法,然后我有又去看博客,比较快速地看了不少,其大致分为关于软件工程教学的内容或者因本人学疏才浅看不懂的内容;第四次是前几天我在牛老师欲拟定的本学期最后一次作业下面看到了邹欣老师(SoftwareTeacher)的评论,就又顺着点进去看了一下,大致感觉同上次差不多,不过这次我注意到了邹欣老师博客的最新动态(评论)是比较频繁的,相比较于博客内容,他的评论可以看出他在积极推行计算机教育,而且他的动态也准确的反应出他的风格:积极鼓励有想法有行动的、针对博客中的问题一针见血地予以反问、教学要求上非常严格严谨、而对于反映不积极的也会直接批评。

除了牛老师在群里给的博文链接之外,其实我看了好多次冉华的博客,因为他也在“我的班级”里,更新的博客总是出现在班里博客园里,于是乎我就总是进去看,冉华的博客里当然有很多关于我们班的作业发布、评分,还有关于他的课程研究和各种报告,嗯,最新的“2017年秋软工-领跑衫获奖感言&我最感谢的人”也让我提前目睹了华哥(努力)的样子。从华哥的博客里可以看出他做事和编程的认真态度,其实这一点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QQ聊天时严格的符号结尾等。

而从这些博客当中我收获的主要是对待计算机这一领域应当秉持的严谨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吧。

  • 题目三

我对目前的上课和作业方式(上课讲解+PTA+博客)有何意见和建议?

课堂两次印象比较深刻:一次是学冒泡排序那节课,另一次是学字符串和string.h头文件下函数的那节课。相似点都是课堂上知识点多或复杂,所以注意力全程集中,课下为了进一步消化也需要自行研究一番,尤其是冒泡排序那次课的PTA刚好还是非常对接的练习,就感觉这样特别好,至少对于我来说起到了刺激的作用。当然这也体现了这种模式在一定情况下效果是很好的,所谓一定情况是指各环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有效连动,而这也就需要设计者(老师、助教)的努力设计了。

如果下学期继续采用这种方式,你希望有哪些改进?为什么?

如上所述我希望老师多注意课堂节奏,再提高一些效率?我这里不是指随堂练习拖累时间,那当然是非常必要的部分,而是觉得可以或多或少留出一些内容或者引发一些思考放置到课下让我们自行研究,比如某次课堂上老师留下的一个疑问:time.h头文件下运用的“srand(time(0))”和“response=rand()%8+1”这两个语句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呢?我就兴致勃勃的去查阅资料并自己编写简单程序调试查看结果,这个独立探索的过程我觉得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也可以将过程和结果通过写博客反馈出来。

  • 题目四

回忆整个学期,如果重新来过一次,我打算做哪些(技术上,而不是态度上的)改变--基于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更好结果,我才希望这样改变的;更重要的是,我根据什么估计这些改变会有预期的结果。

我想提前学习“指针”。这学期其实也提前预习过一些知识点,比如循环、类似while(1)这样的用法、math.h头文件下的函数等等,所以希望早点学习“指针”当时然基于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一些。首先本学期牛老师多次在课堂上提到下学期学了“指针”就如何如何,使得我比较有兴趣有动力去钻研这章知识点;其次我的预习并不只是单纯的阅读课本进行记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先分析例题、再在编译器上尝试编程将知识点落实,最后通过一些题目(课本附带或者我能找到PTA的话)巩固练习,这个过程中的所有疑问我都会一一解决,或再次回顾书本或者上网查询。所以我认为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学习“指针”应该会取得一定效果。

还有就是我想看完MOOC,讲课的老师很棒,内容对于课堂所学也有所补充,可惜当时沉溺于编程,没有太考虑这件事,这个遗憾期末之后的假期肯定要补回来。

  • 题目五

大学生活过去1/6,是的1/6,大学生活会很短暂。经过这一学期,请问我对学校的大学生活有何感想?

说实话起初我对这里的大学生活很失望而且集中在宿舍:寝室很小、设施一般、规矩贼多、日常很早断电断网、经常性停电停水......总之就是很不爽。但是就算我高考失利也不会想再复读了,所以慢慢地我也就不较真这些问题了,而是寻找大学生活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我发现我加入的两个学生组织都很棒,一个能让我学到很多有意思的知识(比如用PS扣别人的表情包,嘿嘿),一个能为我带来额外的可支配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认识到了很多朋友,时不时组织出来一聚还是挺美的。还有我发现了一些课程很有吸引力,比如C语言和高数(可惜这门课学得有些马虎了),课下当然也都有努力的复习。

所以在经过一学期之后,我对学校的大学生活感想就是:它充满喜怒哀乐,非常短暂、充实的同时也很累啊,但我不拘泥于不足,而是看向美好的地方。正能和负能这种东西,只是取决于看客所占的角度而已。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改变环境——努力考研!

<12.22补>:到了期末才知道原来老师的更换来得那么突然,不仅仅是C语言的牛老师和华哥,还有很多老师......对此有不爽但也有期待吧,初心不变就好,2018再见。

在这种大学氛围下,我预备如何规划剩余的5/6?

我曾经的一位高中同学说过:也许她是那种没什么天赋的人,所以她除了努力什么都没有。而现在的她在美国留学~!

我的规划非常非常简单:在大学当然要有所学,学即努力;还有考研是大方向,尽早也一直准备着;最后和同学、室友交好、玩好,维持好社团组织。

  • 题目六

我有什么要对教师说的。

C语言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刚上大学就能遇到喜欢的课程应该是幸运的吧。 关于牛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直接的老师。长时间的备课和作业准备、很多次的找同学反映,只为了更好的呈现现教学体系,说明老师对课程对同学都很上心,而直接呢说的是做事、交流风格直来直往。还有就是课下牛老师对于同学(我)所问的问题,回答都尽量以引导为主,鼓励我们再探索一下问题,这些细节的处理也反映出老师的用心。虽然如此,但我总觉得现在的教学还可以更好,就是说不上来,看的出来牛老师对于这个教学模式还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所以有什么问题也就是不断前进中完善吧。至于评价,我一直觉得在经历时间之后我们还能记住一个人的“什么”才是最好的那个评价。对于华哥,其实也常常担任着课下教学的重要角色,所以也想说。华哥是一个非常认真、较真,也挺逗......那啥的人,在与他交流之后也感受到了他是一个好人,在这学期担任助教期间,非常辛苦地用个人时间为同学们批改作业分数,汇总报告,最后一堂课也来到课堂为我们讲解,他所说的在计算机领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努力坚持下去,很多同学课下都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牛老师、华哥辛苦啦,我会继续努力的~!

  • 每周作业总结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平均每周在本课程中所用时间:255min+125min=380min=6.33h

第一学期最后一次作业

标签:bsp   slist   毕业   直接   图片   有关   疑问   好的   模式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yq66992152/p/804818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