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始作俑者朱元璋

时间:2017-12-30 00:58:44      阅读:22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记忆   解决   移民   注意力   产生   作品   因此   矛盾   接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
从社会最底层的一介农民,到至尊天子,期间的艰难,只有他自己清楚,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娃,手里握着驾驭庞大帝国的缰绳,如何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成为悬在他心里的巨石。
 
皇帝心系万民,自然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说的场面话,但对出身农民的朱元璋来说,这却不是妄言。他从农民视角出发,认为所谓的好日子,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房子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下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第一是给农民分田地。也许是少年时代受到过地主的歧视,朱元璋对地主大户有着根深蒂固的不满,这些人不识五谷却个个脑满肠肥,金钱盈室却为富不仁,是朱元璋最为痛恨的对象,为了对付他们,朱元璋放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皇帝在上头,贫困大众在下头,地主们被加在中间,就像三明治中间的肉馅,被越挤越薄,最终变得和底层其他人的体量差不多。
今天的我们也许会奇怪,朱元璋哪里来的理论自信去肆意掠夺别人的财产?其实稍微了解下中国的历史就可获悉原委。在西方国家,社会组织的基础是贵族之间的相互博弈产生的平衡,皇帝的政策需要得到领主的支持,不可能为所欲为(欧洲的国王甚至没有常备军)。但是在中国,一直没有相互协商组织政权的传统,人们依然像大猩猩一样相互斗争,获胜者获取所有资源的支配权,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朱元璋可以毫无顾忌地任意分配资源。
 
第二是动用行政力量组织移民。大明初年,因为连年征战,举国人口分布严重不均,大量土地撂荒不种,朱元璋为之心疼不已。如今天下一统全国一盘棋,他终于腾出时间统筹布局,根据各地的人口密度,确定了人口迁入迁出地,以及迁移的人口数量。这种强制性的移民对安土重迁的中国百姓来说当然是不情愿的,但是迁民令已经下达,官老爷已经进村,官兵带着兵器负责抓人和押送,生为小民,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但见一队队的移民,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逶迤千里,一路艰辛,成就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官方移民工程。
在慢慢的长路中,为了防止人们半路归逃,移民的脚趾上都被划上一个小口子,所以山西移民后代小脚趾多为重甲;千里之遥,一路索捆,移民后代也因此养成了背手走路的习惯;甚至连小便都要报告差役解开绳子,所以如今华北各地,多把上厕所称为解手。
洪洞大槐树,苏州闾门,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曾经是广为人知的移民出发前的集合地,经过漫长的年月,经过移民后代的口口相传,最终成了他们关于故乡最遥远的记忆。
 
第三,待土地均分天下初定,朱元璋又设计了一系列制度,让天下万民安于本职,不得四处流动。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职业世袭制度,把帝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世代相传不得变更;建立了世界上最周密的户籍制度和土地鱼麟册登记制度,以及外出办事必须遵循的”介绍信”制度。在更广阔的层面,朱元璋无视海洋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实行海禁,甚至颁布法令禁止渔民下海捕鱼,同时大修长城,与周边邻国签订互不侵犯协定。所有的这些举措,就是为了把社会人嵌入一个个单位里面,人们只有依靠单位才能获取生活资源和人身安全,整个帝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网格,每个人只能在自己固定的格子里面活动。
没有哪个帝王像朱元璋一样如此热爱安定。这源于他一直以农民式的短视实惠观打量这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因为长期的积贫动荡,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吸引了农民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据此形成的底层文化更追求实际效应,通俗来说,有吃的先想尽办法吃到肚子里,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像商业贸易这种需要长远投资的行为,在农村缺少天然的土壤。深受这种农民思想影响的朱元璋,人为把人民在各个维度限制住,让他们安心干活,给他们吃饱穿暖,他们就会乐呵呵感谢皇恩浩荡了。
 
现在,朱元璋像蜘蛛一样盘踞在帝国的中心,放射出无数又黏又长的蛛丝,把整个帝国缠得严严实实,他希望能够束缚住帝国的时钟,让帝国千秋万代永远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单是固定住百姓的身体还不够,他还要向民众的脑髓中注入从历代思想库中提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这样朱氏子孙就可以安心享受人民的膏血,直至千秋万代。
 
首先,读书人的思想不能乱。朱元璋指定了学校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范围,专取四书五经命题,体用排偶,谓之八股。自此读书人多数只知寻章摘句,全无一点真才实学。
 
第二,对官僚集团,他裁撤了宰相,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皇权,他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清洗了数以万计的官僚。于此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从衣服上的花纹到酒壶的款式,事无巨细,都有明文之规。官僚集团只需要按照规定行事,就像皇帝的手臂一样,全然不需要自己动脑筋。朱元璋尤其痛恨贪官,洪武一朝,官吏的薪俸为历代最底,而惩治贪官之严厉,却是历朝之最。
 
第三,朱元璋始终不忘对普通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他亲自制定了《大诰》这一千古奇书,所谓《大诰》者,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案例汇编,他要求每家每户都备一本,每个人“烧火时念一念,走在路上背一背,做生活时想一想,晚上睡觉前夫妻帮一帮”,以此作为警示万民的生动教材
,教育百姓安分守己,不要作奸犯科;他还命令每个村都建一个申明亭,作为百姓学习皇帝谕旨之所,再建一个旌善厅,用来表扬好人好事;他还命人在村子里面置一大鼓,农忙之时由老人五更擂鼓,提醒村民一起上田耕种(和后来的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还规定邻里之间相互协助,一家遇到婚丧嫁娶,邻里亲戚要出点“份子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目的就是希望在民间形成以道德力量为导向的民风,精神上正民心,实现以德化民的大目标。
 
我们可以善意地认为,朱元璋提倡道德教化是出于善良的本心。然而这些举措太具刚性,缺钱对人类基本需求的尊重与关怀,由于操作上的难度,他实际上成为一种伪标准。而人们有着充分的智慧来解决道德高压和自然欲望之间的矛盾,最通用的做法就是表面一套背里一套,一面大张旗鼓地建立牌坊装饰门面,一面心照不宣地藏污纳垢。有明一代,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空前低落,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面被吹上天的朱皇帝,其所作所为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一味追求固化和静态的价值取向,让朱元璋看不到商业贸易和金融的重要作用,让社会缺少活泼的生机,这正是中国由先进的汉唐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曾把这样的中国比喻成一句僵尸:这个帝国是一句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用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这个方面只需要举一个土地和户籍的例子,我们就会有切实的体会了。
 
第二,朱元璋将底层社会的实用主义和狡诈作风带到了帝国的各个层面,而他推行的道德高压却没有给人们正常的物质需求留下回转的余地。所以社会上没有真正可以遵守的操行准则,黑厚学实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与此同时,理应发挥作用的法制却退居二线,得不到发展和重视。
 
第三,中国传统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在朱元璋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前有王莽,后有洪秀全、孙中山,都把这种乌托邦梦想奉为圭臬。在20世纪初各种西方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之时,强调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以及个人独立的西方个人主义精神,终因不切合中国人民的心理而被抛弃,而社会主义则因为与中国文化天然的同质性,吸引了各阶层的精英,并在中国的土壤上深深扎下根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才在思想上接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唐宋时期,官僚机构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即使一个庸人坐上皇帝的位子,也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但朱元璋把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面,而其本身又缺少必要的素质,于是灾难就不可避免,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始作俑者朱元璋

标签:记忆   解决   移民   注意力   产生   作品   因此   矛盾   接受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ngziday/p/814674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