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测试课程总结2017

时间:2018-01-06 22:15:26      阅读:21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三层   教师   技术分享   时间   老师   考试   结果   流程   应该   

“高级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总结

起因:看到黑科大牛老师的课程总结,觉得自己也应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课程,反思反思。于是提笔开写。现在这是第2版。第1版写完后,有些涉及他人的敏感信息要删去,可是正好又没空了,于是拖到了周末。这期间福大张老师的总结出来了,拜读完觉得又有了更多的感慨,如果还记得就一并写入今天的总结。

距离第一版,已经是4天后了。这门课程只有短短6周上课,转瞬就结束了,只写了3周小结,第4-6周没有小结。看着其他老师的课程总结,看看自己,这是一个没有数据的课程总结。如果要给自己的课程打个分,自己觉得只能打60分。

0 引子

我顶多是个伪足球迷,球星可以数出来几个,但几乎不看球赛,只是因为那么长时间的比赛,往往也就进1到2个球,几秒钟时间,精彩瞬间太短暂了。然而,就为了那辉煌的几秒钟时间,运动员们将要在球场上反复训练,除了技巧训练、团队战术训练等,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有哪个运动员能说,我不需要跑步,这种无聊的事情,跟足球比赛有啥关系?

而一个本科专业的学生,需要至少四年时间,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学习诸多不同的课程,目的是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可是,学生却抱怨说,这门课程,或者那门课程,与我毕业之后去做某某方向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与足球训练何等相似,只训练跑步,当然不能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是不跑步,不做基础的体能训练,能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吗?而且,这还远非个例。

1 过程

开学初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群里关于构建之法的研讨会,但已经错过了,于是联系上了周老师,在热心的周老师介绍下,认识了陈老师(其实几年前就认识,但没有想到竟然世界这么小,呵呵)、黑老师,后来去郑州开会,又是周老师撮合下,见到了爱民老师夫妇,见到了张老师、吴老师。。。当然,还有一直没有见过面,却常常联系和得到他们指点的邹老师、杨老师。。。不敢说自己是在做课改,只能说自己确实是因为有兴趣、有热情,而想做点什么,于是,自己瞎鼓捣了许久,一个人的背影~~~,很想来点背景音乐衬托一下心情,(T_T)。这个学期,来到一个大家庭,在诸多老师、助教同学的支援下,做了这些事情(扒一扒流水账。。。):

(1)全面引入在线教学。将大量教学内容放到SPOC上,由学生自学,特别是前3周,强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自学的内容很多。后3周的内容则更多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时间学习了,没有硬性要求一定要跟随课程的进度来学习。同时,作业的提交全部放到网上,在系统中提交。

(2)进一步加大了实践作业的力度。6周课程,安排了4个小组实践大作业。平均每个作业给1-2周时间完成,内容涵盖测试管理、黑盒测试、白盒及单元测试、Web测试,从测试技术、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展开实践锻炼,时间覆盖从开课到课程第5周。

(3)全面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授课的6周时间内,通过博客、SPOC平台,对于学生的作业给出必要的回复。

2 收获

整个过程,自己感觉可以用下面这个动图来体现(来源:程序员的那些事)。当然,严格来讲,动图中的车车最终是翻了,这与课程的结果是不一致的。但相比俺之前的预期,确实距离预期差距还是较大。

技术分享图片

尽管如此,收获还是有不少。

(1)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课程内容设计、翻转课堂设计、师生沟通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2)看到部分学生从课程教学中有收获,觉得自己对得起这门课。

例如,有学生这样说,“我们大部分人是以这样一种态度看待这门课:我们以后不从事软件测试,所以只需要能拿到学分就行,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这种想法很有问题”,“多学会一项技能又不差”。还有学生说,“老师授课挺认真,学习了不少”,“老师很负责人,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很佩服她”,“课程很棒,老师也很棒”,“老师真的很认真,但是碰到了一群以后不愿意做测试的调皮学生。不过之前有些任务布置确实不合理,但在后两周确实朝着好的方向在前进!”。

(3)学会顶住压力,坚持下去。

第3周学生投诉的时候,自己内心真的是万匹草泥马奔过,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了。面对一群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自己那么认真,又跟自己的考核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自己作践自己。哎。好在当时两个助教都支持我,实验室的学生也挺我。群里的老师们也纷纷给我出谋划策。邹老师的那句:“不要把不合格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坚持下去。最终自己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3 经验教训

更多的还是教训,真是眼泪一箩筐。

(1)使用的系统太多,学生分不清楚谁是谁,而且使用起来很难用

整个课程,光俺用的系统就有6个。与学生相关的有5个。1个用于问卷调查,整个功能简单,没有负面影响。1个用于课堂教学,工具本身还是比较好用的,但受到学校无线网络的影响,一个完全依赖网络的工具经常只能往网兴叹了。另外4个用于在线学习和管理实践作业。

一开课就上了3个系统,(站在用户的角度客观地说),都不能称之为好用。其中一个系统在开课第一周就因不能承受并发的压力弃之,第2、3个系统不得不用,但系统很多功能不是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设计的,例如,作业的复制功能、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教学内容的复制等等,这些基本功能的缺乏,造成教师使用起来超级麻烦。特别是作业提交系统,学生交作业不方便,教师改作业更不方便,连录个成绩都气的恨不得砸电脑。系统使用的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度,导致来自学生大量的抱怨。

未来的措施:尽量将线上学习放在一个集成的系统中去使用,入口尽量单一。

(2)思想工作不做好,后续工作很难推进

教师和学生都带着“不正确”的主观愿望开课。教师一厢情愿以为研究生们当然会比本科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开课,学生立刻感到“铺天盖地”的作业扑面而来,特别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以后不做测试,干嘛要学测试,认为老师就是要逼着自己学测试。思想工作没做好,结果被打脸。到了第3周,一些思想认识与课程要求严重冲突的学生直接告到学院去了,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他们应付不来。而第4周,在微信群里,俺看到少数学生在群里发表的“不学习”观点,自己实在忍不住,而与其展开“对战”。

未来的措施:

第一,开课第一周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第二,让数据和事实说话,让学生体会到,学测试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而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测试的工作,帮助其纠正片面认识;

第三,作业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适应。

(3)助教人手不够,难以及时反馈

开课之初,觉得2个助教似乎也够,没有申请外援,结果被打脸。2个助教自己就是本年级的,碍于同学的面子,他们很多时间不敢发言。而且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老师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导致很多作业无法及时反馈。再者,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反馈那些博客作业。导致大量工作只能由教师一人完成,到最后自己一个人累成狗。

未来的措施:

第一,勇于邀请外援,请有经验的助教来帮助教学的改进;

第二,培养后备助教力量,充分发挥同龄人的激励作用。

(4)课程辅助工具不足,导致大量人力劳动

由于缺乏课程辅助工具,导致大量检查和收集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在200多人的课程教学中,工作量太大了。

未来的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助教的力量;

第二,尝试寻找或开发相关工具,降低人工工作量。

4 反思

(1)长期放水,让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氛围,没有互助之心

由于大量课程作业都很少,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混日子的习惯,一旦有人来打破这种“和谐”,学生就不能承受了。在课中调查中,学生普遍的意见就是:作业太多。

有的学生表示,之前包括本科的作业要求都没有这么高过,而且硕士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已经没有本科高,且作业的分值实在不高。。。所以大家会对于要求严格(要求条例看起来已经类似一个正规项目而不是作业)的作业有所不满,实属正常,但实际上大作业的工作量并不高,时间是绝对充足。

在建立的班级微信群中,长期充斥的帖子就是:作业忘了交,又要零分了,作业补交也忘了,要倒扣分了,怎么办。典型的发言包括:“我总分只剩70了,各位大佬少得点分吧”,“只求60回家过个年”,“29号那段时间忙着准备数学考试,忘了互评了,还有什么补救办法没”,“一样的,最高一半分了”,“同为可怜人啊”。。。

作业没交,或者没及时交,最正确的做法是赶紧设法通过其他方面的作业来补救,在群里哭有什么用呢。其他的同学也没有站出来反驳的。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评比出来的6个最佳博客小组中,有1个小组忘了提交奖励分分配名单而白白浪费了奖励分,在此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提醒那个小组中的任何一个同学。大家之间如此冷漠。

(2)缺乏责任意识

从调查问卷和平时的反馈来看,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很薄弱。助教和教师反复通过各种渠道提醒交作业,提醒不要犯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失误一直还是不能避免。

典型的情况包括:有的学生直到课程结束都还没有弄清楚课程要求,抱怨“相同的视频要重复看”,而实际上课程要求是额外补充的视频才需要在SPOC平台上观看。有的学生人为,“雨课堂的课堂提问环节建议改进,考虑到网速、答题时间的因素,计时答题并不适合课堂的及时互动模式,尤其是上课同学们注意力并没有初高中那么集中的时候,。。。”,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跟老师有啥关系呢。而且一道选择题而已,每次都是反复解释清楚了,才开始计时答题,给1分钟到3分钟不等,要是每道题都给10分钟作答,那哪有时间上课呢。还有学生认为,“课后作业希望能分层管理,第一层助教,第二层各班学位,第三层各组组长,这样提交和汇总的过程简便很多,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传”。试想,这样分层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管理更加复杂,连自己的作业都不想交,还指望组长、学习委员替你交作业?还有的同学说,“Java内容略多,对于没接触过Java包和开发流程的同学来说,几乎等于灾难,建议减少Java内容,华为自学,讲思路就好”,关于介个,我语塞了。

其他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的原因是因为吃饭,吃完饭就忘了交作业的事情了;

老师点评:如果觉得交作业比吃饭重要,就不会忘了。

 

学生:本来就打算等课程全部结束,到最后一天来一口气做测验(9个),但是不巧单元测试的结束时间比课程结课时间早12个小时,于是佛脚抱不上了;

老师点评:三餐分开吃,测验分开提前做,不要堆到最后一天,就不会错过了。

 

学生:老师布置的评分标准太细,每项评分标准分值太小,导致互评的难度很大;

老师点评:评分标准越细,应该越有助于在评分的时候来把握吧。

 

学生:其实课程的实践作业内容还好,不是很多,关键是步骤些许繁琐啊,要去很多平台上,看视频,交预习作业,实践作业,写博客等等,这些去掉就好了,这些有些琐碎;

老师点评:去掉这些,就没作业了。

 

学生:不需要那么多的花样,老老实实做测试啊,每天惦记的是作业交没交,而不是如何做作业,视频可以传给学生看,作业过程中要是不会,自然会去翻看,放到慕课也行啊,不过分数比重太多了;

老师点评:视频本来就是放在MOOC去看的,如果一个一个传到群里,怎么管理呢,老老实实做测试作业的同学就不会总惦记作业交没交了,因为都已经按照规划逐步去完成并按时提交了。而且,如果靠边看视频边做作业,那就不叫实践作业了。

 

学生:希望不要再使用MOOC和SPOC,不好用也没有必要,以个人使用感受来说,除了形式主义对于学习根本没有什么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更希望自己从书本或者其他方式去学习知识,然后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看MOOC视频再去被强迫写那些作业;

老师点评:老师没有强迫大家去买教材,而且提供了免费的视频、文档、讨论,提供了实践作业要求,如果去掉看视频,去掉写作业,那这门课还能干什么。如果都靠自己从书本去学习知识,要学校干嘛咧,要老师上课干嘛咧,自己回去自学就可以啦。(补一句:古时候,学生们都是自学,老师的责任是学生问问题的时候,给予解答即可,老师不负责上课。我挺羡慕这种形式)

这是课中调查,关于迟交作业给零分的意见收集,143人不赞成迟交作业给零分,原因如下:(可以看出,学生不能理解,迟交作业就是等于零,迟交就是没有任何价值了,也不能理解,明明是网络原因,为什么自己要负这个责任。)

 技术分享图片

个人观点: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去做的事情,往往习惯于归咎于他人,更多时候认为是老师的责任,是外在原因导致这个结果。所以,出现问题后,往往是赶紧找老师,看能不能把这个“不良”记录撤掉,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积极从正向来寻求弥补的方法。

(3)缺乏统筹安排的意识

从课后调查问卷的123份答卷中可以看到,有34%的学生曾经迟交过作业,有6个学生是迟交4次以上的。

技术分享图片 

部分同学提到:

作业不要布置到最后几周考试时间就好了;

本课程开设的时间也是不少公选课结束的时候,这段时间的公选课复习任务很重(尤其是数学),希望后续开设的课程在最后的MOOC期末测试或SPOC作业截止日期方面能更多照顾一下复习数学课的情况;

小作业太多且繁琐,因为还要兼顾到其他课程和导师那边学习进度,导致有时候忘了做,可以适当减少小作业,归纳进实践作业中去。

我认为,之所以会迟交作业,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第一,自己不重视,才会忘了交。第二,统筹规划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现在手机功能很强大了,定时提醒都做的很完善了。所有作业都在系统中发布,有明确的截止日期,自己看好截止日期,提前安排好,怎么会忘了交。

(4)开始怀疑自己的三观

关于这一点,其实现在已经不怀疑了。因为,人性本“恶”,学习过程是艰苦的,所谓快乐学习,是由于产生成就感而感到快乐,不是因为学习本身很快乐。大家都想不努力就达到好的结果,不刻苦锻炼,就想有好身材;不读万卷书,就想下笔如有神;不付出,就想有回报。而对于我,也是一样,不好好去学教育学,就想找到万能钥匙。还是去图书馆好好学习学习吧。自己有太多地方,做的不好。

5 展望

展望2018,要做的事情很多,不管怎样,将教学进行到底。

测试课程总结2017

标签:三层   教师   技术分享   时间   老师   考试   结果   流程   应该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ngjing-zhiyuan/p/821523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