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对喜欢的音乐产生头皮发麻感觉的人在生理上就与不能感受到发麻感觉的人一样
Brain connectivity reflects human aesthetic responses to music
提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会产生头皮发麻感觉的人,比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的人,大脑中直接处理声音信息的部分(上颞叶回后部)和负责处理情感以及社会信息的部分(前脑岛和内侧前额叶)的连接更强,这是完全生理上的不同。
审美过程会激活奖赏网络。审美时奖赏系统中活跃的部分和进行道德判断时的活跃部分相同。
有的人听音乐时能感受到哽咽、感动以及发冷(chills):头皮刺痛、脖子后背起鸡皮疙瘩。
个体在音乐能力、对音乐的熟悉度、参与度、五大人格特质中的开放度都和这种Chill感相关,但这些要素不能完全用来预测是否能体会到Chill感。
这个研究通过调查分别挑选了10个没有这种发冷感和有发冷感的人。这两组人的性别、年龄、音乐教育背景都是尽量相同的。
这些被试先完成了10个项目的人格测量指标测试,简短的音乐喜好问卷调查(STOMP)、(音乐)审美经验值测量(AES-M)
对这个AES-M同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测量完欧几里得距离之后还是通过梯度下降或者其他方法估计出相应的坐标的,并非是有一个什么特定的公式)
每个被试都自己提交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些音乐随后被编辑成了2分钟的片段。
每个人在行为测试中听六首歌,3个喜欢的,3个中立的。在听歌的同时,被试给歌打分(0~10分),分越高表明听得越高兴。如果有Chill的感觉的时候就摁住空格键,直到Chill感消失(按按键这个行动并不会带来皮肤电的变化)。心率会转换为两次心跳间的间隔时间(ISI),,因为ISI是跟自律神经系统刺激是线性相关的。
最后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
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听音乐时的感觉有两种,一种是本能的(Visceral),比如揪心,一种是抽象的,比如感觉不到时间流逝,而Chill的感觉介于这两者之间。
不论是能感受到Chill的人还是不能感受到Chill的人,他们在听到喜欢的歌曲的时候,皮肤电导都会比听中立的歌曲要高。但是只有能感受到Chill的人在听到喜欢的歌曲时心跳才会加速。
从pSTG(上颞叶回后部)传导到aIns(前脑岛)以及mPFC(内侧前额叶)的纤维量更大
越能频繁地感受到Chill的人(他们大脑右半球的纤维束的量和个体主观感受到Chill的分数呈正比),pSTG,aIns以及mPFC之间的白质连接就越多。
全世界的人们对于某种歌曲及其相应的功能会有着共同的理解
Form and Function in Human Song
生活在60个国家的人听了收集自全球86个社会的各种歌曲,在对歌曲的内容以及所用语言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仍能辨认出哪些歌曲是用于舞蹈、哪些是摇篮曲、哪些是治愈性(healing)歌曲。
这个研究的假说是全世界的人对某种形式的音乐和它相匹配功能的理解都是一样的(比如听到缓慢低沉的摇篮曲的时候,即便从没听过,也知道这大概是一首哄小孩睡觉的歌)。
70%的心理学家是支持这个假说的,但只有不到30%的人种音乐学者才相信这个假说,专业的音乐学者(不论是作曲的还是表演的)中一半人相信这个假说。
于是研究者挑选了从86个小社会中(包括狩猎采集的部落、牧民、自给农户)收集到的118首四个门类的曲子(舞蹈、治愈、示爱、摇篮)给来自60个国家的750位听众去听。让他们从几个歌曲的作用的角度去打分(1~6分,比如歌是用来哄小孩睡觉的、是用来治愈疾病的。。。)。
如果大家都能比较准确识别的话,打出来的分可以这样的:对于摇篮曲,在“哄小孩睡觉”这个角度的得分就会高,或者在“跳舞时放的曲子”的这个角度打得分就会低。
结果是人们可以很明确地指出哪些曲子是摇篮曲,以及哪些是舞曲。但对于治愈性的曲子,就不太能和示爱的曲子区分开来,但是能比较明确地指出这个曲子不是舞曲。
同时,这些曲子都没有地域性差异,比如并非是某些地方的舞曲比其他地方的舞曲听起来更明显让人觉得是舞曲。全世界30个地区中,有27个地区的舞曲都能被明确识别出来。
接下来研究人员考虑:是歌曲中的哪些要素帮助人们识别出它的相应的功能的。
分为两大要素:歌曲的非音乐性特征(有几个歌手、歌手的性别、乐器的数量)和音乐性特征(旋律的复杂性、节奏的复杂性、拍子、稳定的节奏、唤起度、效价、愉快度)
结果发现在判断某个音乐的功能上,音乐特性更重要,结合了曲子的非音乐特性后会更准,但同时即便是结合了这两大特性也无法完全预测出与某个歌曲相匹配的功能。还有一些暂时考虑不到的要素帮助人们能将歌曲匹配到它相应的功能上。
对于舞曲,它的特征就比较明显(有更多的歌手、更多的乐器、更复杂的旋律、更复杂的节奏),摇篮曲的特征也很明显(节奏和旋律简单,缓慢,一般由一个女性演唱)。对于其他种类的歌曲,特征就没有这么明显了。总而言之,跨越了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音乐的形式和它们的功能都是类似的,这表明人类拥有着跨文化去欣赏音乐、了解音乐所传达的含义的基础。这个研究有一个问题是,参与的人都会上网,很有可能接触过其他国家的音乐形式,那么对于完全没有听过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的人是否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就是未知的了。
有人让专业的喜剧演员躺在核磁共振的机器里,看他们给动画片起搞笑的名字时候的大脑活动。然后发现能想出越有趣的名字,背外侧前额叶(dlPFC,负责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更理性部位)的活动就越弱,mPFC(内侧前额叶、参与艺术创作的部分)的活动会越强,但是和普通人想必,专业的喜剧演员在想出更搞笑的名字的时候,颞叶(负责处理语义、抽象思维、把不相关的东西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的部位)的活动更活跃。
也就是说专业喜剧演员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耳朵两边再稍微靠上一点的位置的大脑更活跃,额头后面的部位的活动减少了。(我想所以可能喝了酒之后更有创造力,把自己从理性思考中解放出来)
(喜剧的研究)[https://www.forbes.com/sites/andreamorris/2018/01/30/the-neuroscience-of-being-funny-meet-the-neuroscientist-studying-brains-of-professional-comedians/#10717cb43e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