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关于当初
所谓当初,不过是浑浑噩噩。所谓选择,不过是机缘巧合。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可能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我是转专业过来的。
高中得过且过,高考完才知道华科,想着读一个工科专业,就翻着专业名,找了下来。
一个个填上,可是等到录取通知下来,才发现自己因为刚刚上线而被调剂到了一个化学专业。
化学是我最不擅长也是最不喜欢的学科,最后大一选择了转专业,来到了软院。
当初选择软院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对计算机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初中的时候我家里长定着数码杂志,当时对市面上的计算机配置和手机配置如数家珍,周末还会往电脑城跑把,把玩不同配置电脑和手机,自己也组装过几台电脑,后来高中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队,又接触了一些编程上的知识,主要是vb和图形化编程。
或许说不上热爱,但也算爱好。
我对学习的感觉就像是在B刘帅的文章中写的“我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科班出身,学过……然而,我却并没有学懂计算机。”,从大一到现在,学了很多东西,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语言也接触过c,c++,java,python,c#,jsp,却都是浅尝即止,只是完成了学校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自己去尝试新的东西,去学习更深层次,更底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弄得现在,自己也不过是对编程有点概念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做过的项目也都是学校规定的,自己闲暇时间也撸过几个游戏,写过的代码似乎行数很多,大都也只是ctrl+c,ctrl+v,囫囵吞枣都算不上,只能说是照单全收。
目前为止做过的最复杂的项目恐怕就是上学期做的编译器了。
Q2:关于未来
我从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要去创业。可是经过这三年的学习,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踏上一个人打拼的旅程。
再三考虑之下,因为自己英语不错,所以准备出国。
在这三年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了中国与世界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虽然一直在缩小,但客观上仍然还有距离,所以想去国外学习更先进的思想。
对于那些所谓的职业规划我不是很感冒,但我很喜欢C文章里面的那句话,拿 Google 的 Offer 不难,我也拿过。 你读了书以后也可以拿美国 Google 的 Offer ,但来美国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当然,拿谷歌的offer依然很难,但有些机会真的只有一次。
自己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擅长写作,所以以后想参与一些游戏的制作过程,最后能完成自己的独立游戏制作,在国外完成学业之后,应该会先在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游戏制作商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做自己的独立游戏。
为了完成出国并且做出自己游戏的目标,我准备在这一年半准备好自己的gre,并且做出自己的游戏demo,争取加入某家初创公司实习一段时间,丰富自己的经验,然后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学校。
Q3:关于当下
我一直觉得喜欢其实是个伪命题。
谁能笃定自己喜欢自己的专业呢?总会有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总会有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总会有心生厌烦的时刻。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解决某个bug的瞬间,在自己写的程序跑起来的一刻,在自己做的游戏流畅运行的时候,我是打心底不后悔自己选择这个专业,不后悔自己走上这条路的。
倘若让我形容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的话,我觉得自己找不到任何可以参考的人物,个人觉得还处于邯郸学步的状态,学了太多太杂,但都太浅。
Q4:关于课程
我最有印象的课程大概是一次在youtube上搜索有关unity相关的课程的时候偶然看到的有关游戏设计模式的网络课程。在看完那个网络课程之后,我收获了许多。
编写一个程序,制作一款游戏,就像是修建一个建筑物,除了修建的材料和修建过程重要以外,房屋的构架,地基也很重要,而这些就是软件框架,设计模式,有些时候甚至比编程本身更重要。
Q5:关于师生
师生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样的不定关系,更像是一个函数而非常数,不同的输入有不同的输出。
邹欣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了多种师生关系的模式,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其中一些模式的特点,又互相融合。
1.课堂上,Retailer / customer (餐馆/食客)
与其说是这样单纯的金钱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弱化的做饭者吃饭者的关系,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义务,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
2.课堂下,Boss / Employee (老板 / 雇员)Buddies / Buddies (哥们 / 哥们)
我认为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既有老板雇员的引导也有哥们之间的相对平等的交流,这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B.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C.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