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暗时间》读书笔记

时间:2018-03-25 11:59:49      阅读:138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生活杂感   Linux   HTTP   Python   

一些学习思考的总结:

1) Google&baidu&Wiki: 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最先用到的东西。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加深理解。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是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 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 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注了妨碍了理解。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 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4)创造回忆机会: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经常和朋友讨论交流,说说一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也学到新东西,你也从和别人讨论讲解中学到新东西,并且彼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4)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欣慰新的只是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5)善于利用小块时间,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a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所以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导致焦虑的问题本身,将其拆解,分析来源,在不知不觉中,大脑的工作重心就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而且这思考也可能顺带有更有效地解决了导致焦虑的问题呢。

7)重要事情营造比较宽裕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和联系。

8)多看心理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 知识分两种,意识我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即领域知识。二是关于我们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不妨称为元知识。虽说这也是领域知识,但跟其它领域不同的是,它指导这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

9)学习一项知识,必须先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10)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 之类的问题;

重视不变的知识: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正常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便的东西。底层只是永远都不过时。

抬起头来: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时不时抬起头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 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重要吗? 你需要在这时候学习这些吗?

造就我们思维的弱点原因: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

人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般双刃剑。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有助于我们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它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惯性思维当成公理。 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比如,第一次看到地铁,会想地铁该如何掉头。发现并没有类似U型可用于掉头的轨道;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长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这些人总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编程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却得多很少的回报。然而, "投入时间"这个说法就是荒唐的, 你"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将学习的事情常驻大脑,时刻给以它最高优先级。当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专注一件事能够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学习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将,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 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 比如,你看了会书之后,又打开浏览器去上网冲浪, 十分钟之后又继续看书,但要恢复到当时的理想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重新加载到大脑中,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记忆已经被移植。如果 这个"热身 需要10分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却耗费了20分钟(上网冲浪+进入状态的热身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善于规划的人,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 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做出靠谱的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心理学告诉人们,人受焦虑情绪影响会觉得等待时间比实际时间更漫长。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人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的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里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

不要过早退出循环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 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谁"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终的思维品质
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注意的力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个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种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种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迅速做出决定。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
有的人因为无法做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 在推迟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在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些钱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 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话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要从纠结中逃离,通过的决定一会。 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

《暗时间》读书笔记

标签:生活杂感   Linux   HTTP   Python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nieqi/2090830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