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Redis笔记整理(三):进阶操作与高级部分

时间:2018-03-27 16:49:09      阅读:13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数据库   NoSQL   Redis   

[TOC]


Redis笔记整理(三):进阶操作与高级部分

Redis发布订阅

Redis发布订阅(pub/sub)是一种消息通信模式:发送者(pub)发送消息,订阅者(sub)接收消息。
Redis客户端可以订阅任意数量的频道。
下图展示了频道channel1,以及订阅这个频道的三个客户端——client1,client2,client5之间的关系。
当有新消息通过PUBLISH命令发送给频道channel1时,这个消息就会被发送给订阅它的三个客户端:

技术分享图片

相关操作命令如下:

命令 描述
PSUBSCRIBE pattern [pattern ...] 订阅一个或多个符合给定模式的频道
PUSBSUB subcommand [argument [argument...]] 查看订阅与发布系统状态
PUBLISH channel message 将消息发送到指定的频道
PUNSUBSCRIBE [ pattern [pattern ...]] 退订所有给定模式的频道
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 订阅给定的一个或多个频道的信息
UN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 指退订给定的频道

举例如下:

创建的订阅频道名为redisChat
localhost:6379> SUBSCRIBE redisChat
1) "subscribe"
2) "redisChat
   重新打开一个新的redis客户端,然后在同一个频道redisChat发布两次消息,订阅者就能接收到相关消息。
127.0.0.1:6379> PUBLISH redisChat "jack is handsome boy"
这时在订阅端中很快就可以看到该消息。

Redis事务

  Redis事务可以一次执行多个命令,并且带有以下两个重要的保证:
   事务是一个单独的隔离操作: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序列化、按顺序地执行。
                          事务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所打断。
   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事务中的命令要么全部被执行,要么全部都不执行。

   一个事务从开始到执行会经历三个阶段:
      开始事务。
      命令入队。
      执行事务。

其相关操作命令如下:

命令 描述
DISCARD 取消事务,放弃执行事务块内的所有命令
EXEC 执行所有事务块内的命令
MULTI 标记一个事务块的开始
UNWATCH 取消WATCH命令对所有key的监视
WATCH key [key ...] 监视一个或多个key,如果在事务执行之前这些key被其它命令所改动,那么事务将被打断

举例如下:

uplooking01:7001> get name
"xpleaf"
uplooking01:7001> MULTI
OK
uplooking01:7001> get name
QUEUED
uplooking01:7001> set name yyh
QUEUED
uplooking01:7001> get name
QUEUED
uplooking01:7001> EXEC
1) "xpleaf"
2) OK
3) "yyh"

Redis命令总结

Redis的常用命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键值相关命令、一个是服务器相关命令
1、键值相关命令
      keys * 取出当前所有的key
      exists name 查看redis是否有name这个key
      del name 删除key name
      expire confirm 100 设置confirm这个key100秒过期
      ttl confirm 获取confirm 这个key的有效时长
      select 0 选择到0数据库 redis默认的数据库是0~15一共16个数据库
      move confirm 1 将当前数据库中的key移动到其他的数据库中,
      persist confirm 移除confirm这个key的过期时间
      randomkey 随机返回数据库里面的一个key
      rename key2 key3 重命名key2 为key3
      type key2 返回key的数据类型
2、服务器相关命令
      ping PONG返回响应是否连接成功
      echo 在命令行打印一些内容
      select 0~15 编号的数据库
      quit  /exit 退出客户端
      dbsize 返回当前数据库中所有key的数量
      info 返回redis的相关信息
      config get dir/* 实时传储收到的请求
      flushdb 删除当前选择数据库中的所有key
      flushall 删除所有数据库中的数据库

Redis安全

我们可以通过redis的配置文件设置密码参数,这样客户端连接到redis服务就需要密码验证,这样可以让你的redis服务更安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查看是否设置了密码验证:

uplooking01:7001> config get requirepass
1) "requirepass"
2) ""

默认情况下requirepass参数是空的,这就意味着无需密码验证就可以连接到redis服务。如果设置密码,客户端连接redis服务就需要密码验证。否则无法执行命令,有两方式完成认证:

可以在连接时就指定密码:redis-cli -h uplooking03 -a uplooking
也可以先连接,到终端后再认证:auth uplooking

Redis管道与性能测试

   Redis是一种基于客户端-服务端模型以及请求/响应协议的TCP服务。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一个请求会遵循以下步骤: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一个查询请求,并监听scoket返回,通常是以阻塞模式,等待服务端响应。
   服务端处理命令,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Redis管道技术可以在服务端末响应时,客户端可以继续想服务端发送请求,并最终一次性读取所有服务端的相应。

下面使用Java代码来进行测试:

package com.uplooking.bigdata;

import com.uplooking.bigdata.common.util.redis.JedisUtil;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Pipeline;

/**
 * 使用管道和不使用管道的性能测试对比
 */
public class Pipeline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Pipeline() {
        int count = 10000;
        // 标记不使用管道操作时的开始时间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不使用管道执行操作
        withoutPipeline(count);
        // 标记不使用管道操作时的结束时间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输出不使用管道进行操作时所消耗的时间
        System.out.println("withoutPipeline: " + (end-start));
        // 标记使用管道操作时的开始时间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使用管道执行操作
        usePipeline(count);
        // 标记使用管道操作时的结束时间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输出使用管道进行操作时所消耗的时间
        System.out.println("usePipeline: " + (end-start));
    }

    private void withoutPipeline(int count) {
        JedisUtil.getJedis();
        Jedis jedis = JedisUtil.getJedis();
        for(int i =0; i < count; i++) {
            jedis.incr("testKey1");
        }
        cleanUp(jedis);
    }

    private void usePipeline(int count) {
        Jedis jedis = JedisUtil.getJedis();
        Pipeline pl = jedis.pipelined();
        for(int i =0; i < count; i++) {
            pl.incr("testKey1");
        }
        pl.sync();
        cleanUp(jedis);
    }

    public void cleanUp(Jedis jedis) {
        JedisUtil.returnJedis(jedis);
    }
}

JedisUtil可以查看前面的代码,这里就不再给出。

输出结果如下:

withoutPipeline: 1935
usePipeline: 60

测试结果还是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多次操作使用pipeline还是有明显的优势。

Redis性能测试:读写能力查看

 Redis性能测试是通过同时执行多个命令实现的。
语法
  redis-benchmark [option] [option-value]
实例
  以下实例同时执行10000个请求来检测性能:
  1)、redis-benchmark -n 100000
  2)、redis-benchmark -h localhost -p 6379 -t set,lpush -n 100000 -q

其常见的命令选项如下:

选项 描述 默认值
-h 指定服务器主机名 127.0.0.1
-p 指定服务器端口 6379
-s 指定服务器socket
-c 指定并发连接数 50
-n 指定请求数 10000
-d 以字节的形式指定set/get值的数据大小 2
-k 1=keep alive 0=reconnect 1
-r set/get/incr使用随机key,sadd使用随机值
-P 通过管道传输<numreq>请求 1
-q 强制退出redis。仅显示query/sec值
-csv 以CSV格式输出
-l 生产循环,永久执行测试
-t 仅运行以逗号分割的测试命令列表
-I Idle模式。仅打开N个idle连接并等待

完整测试案例

[uplooking@uplooking01 ~]$ redis-benchmark -h uplooking01 -p 6379 -n 100000 -c 20
====== PING_INLINE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9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6%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7459.34 requests per second

====== PING_BULK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33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5% <= 1 milliseconds
99.96% <= 2 milliseconds
100.00% <= 2 milliseconds
75187.97 requests per second

====== SET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9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6% <= 1 milliseconds
99.98% <= 2 milliseconds
99.98% <= 4 milliseconds
99.99% <= 5 milliseconds
100.00% <= 5 milliseconds
77339.52 requests per second

====== GET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35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8%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4239.05 requests per second

====== INCR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9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8%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7279.75 requests per second

====== LPUSH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8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8%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7821.02 requests per second

====== RPUSH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8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4%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7881.62 requests per second

====== LPOP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7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9%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8616.35 requests per second

====== RPOP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7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2%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8678.20 requests per second

====== SADD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34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9%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4404.77 requests per second

====== SPOP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34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6%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4738.41 requests per second

====== LPUSH (needed to benchmark LRANGE)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27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6%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78492.93 requests per second

====== LRANGE_100 (first 100 elements)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2.81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87% <= 1 milliseconds
99.98% <= 2 milliseconds
100.00% <= 3 milliseconds
35536.61 requests per second

====== LRANGE_300 (first 300 elements)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7.59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7.91% <= 1 milliseconds
99.83% <= 2 milliseconds
99.96% <= 3 milliseconds
100.00% <= 4 milliseconds
100.00% <= 4 milliseconds
13166.56 requests per second

====== LRANGE_500 (first 450 elements)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0.27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37.79% <= 1 milliseconds
99.54% <= 2 milliseconds
99.91% <= 3 milliseconds
99.97% <= 4 milliseconds
99.99% <= 5 milliseconds
100.00% <= 6 milliseconds
100.00% <= 6 milliseconds
9734.25 requests per second

====== LRANGE_600 (first 600 elements)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3.01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0.72% <= 1 milliseconds
98.59% <= 2 milliseconds
99.76% <= 3 milliseconds
99.94% <= 4 milliseconds
99.98% <= 5 milliseconds
100.00% <= 6 milliseconds
7689.35 requests per second

====== MSET (10 keys)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69 seconds
  2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99.98% <= 1 milliseconds
100.00% <= 1 milliseconds
59241.71 requests per second

可以看到执行了多个命令进行测试,如果只是希望测试部分命令的性能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部分测试案例。

部分测试案例

[uplooking@uplooking01 ~]$ redis-benchmark -h uplooking01 -p 6379 -t set,lpush -n 100000 -q
SET: 75301.21 requests per second
LPUSH: 77101.00 requests per second

通过上面的测试,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的Redis环境的读写能力究竟如何。

Redis数据持久化

RDB(默认)

rdb方式的持久化是通过快照完成的,当符合一定条件时redis会自动将内存中的所有数据执行快照操作并存储到硬盘上。
默认存储在dump.rdb文件中。(文件名在配置文件中dbfilename)
redis进行快照的时机(在配置文件redis.conf中)
save 900 1:表示900秒内至少一个键被更改则进行快照。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redis自动实现快照的过程,见下面的文档内容)

手动执行save或者bgsave命令让redis执行快照。
两个命令的区别在于,save是由主进程进行快照操作,会阻塞其它请求。bgsave是由redis执行fork函数复制出一个子进程来进行快照操作。
文件修复:redis-check-dump

rdb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存储的有数据快照文件,恢复数据很方便。
缺点:会丢失最后一次快照以后更改的所有数据。

redis实现快照的过程:

1:redis使用fork函数复制一份当前进程的副本(子进程)
2:父进程继续接收并处理客户端发来的命令,而子进程开始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中的临时文件
3:当子进程写入完所有数据后会用该临时文件替换旧的RDB文件,至此,一次快照操作完成。

注意:redis在进行快照的过程中不会修改RDB文件,只有快照结束后才会将旧的文件替换成新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RDB文件都是完整的。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定时备份RDB文件来实现redis数据库的备份
RDB文件是经过压缩的二进制文件,占用的空间会小于内存中的数据,更加利于传输。

AOF

AOF基本配置
aof方式的持久化是通过日志文件的方式。默认情况下redis没有开启aof,可以通过参数appendonly参数开启。
    appendonly yes

aof文件的保存位置和rdb文件的位置相同,都是dir参数设置的,默认的文件名是appendonly.aof,可以通过         appendfilename参数修改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redis写命令同步的时机:

#appendfsync always 每次都会执行
appendfsync everysec 默认 每秒执行一次同步操作(推荐,默认)
#appendfsync no不主动进行同步,由操作系统来做,30秒一次

另外查看aof日志文件,它的内容如下:

[uplooking@uplooking01 redis]$ tail -f appendonly.aof
single
$2
no
*3
$3
SET
$3
age
$2
18

其相关符号的说明如下:

*<参数数量>
$<参数 1 的字节数量> 
<参数 1 的数据> 
...
$<参数 N 的字节数量> 
<参数 N 的数据> 
aof日志文件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当目前aof文件大小超过上一次重写时的aof文件大小的百分之多少时会再次进行重写,如果之前没有重写,则以启动时的aof文件大小为依据)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手动执行bgrewriteaof进行重写
  重写的过程只和内存中的数据有关,和之前的aof文件无关。
  所谓的“重写”其实是一个有歧义的词语, 实际上, 
  AOF 重写并不需要对原有的 AOF 文件进行任何写入和读取, 它针对的是数据库中键的当前值。

文件修复:redis-check-aof

对于aof日志文件重写的概念再进一步说明:

所谓“重写”其实是一个有歧义的词语,实际上,AOF重写并不需要对原有AOF文件进行任何写入和读取,
它针对的是数据库中键的当前值。

假设服务器对键list执行了以下四条命令:
127.0.0.1:6379[1]> RPUSH list 1 2 3 4    //[1,2,3,4]
127.0.0.1:6379[1]> RPOP list                    //[1,2,3]
127.0.0.1:6379[1]> LPOP list            //[2,3]
当前列表键list在数据库中的值就为[2,3]。要保存这个列表的当前状态,并且尽量减少使用的命令数,
最简单的方式不是去AOF文件分析前面执行的三条命令,而是直接读取list键在数据库中的当前值,
然后用一条RPUSH 2,3代替前面的三条命令。

根据键的类型,使用适当的写入命令来重现键的当前值,这就是AOF重写的实现原理
rdb切换到aof
动态切换redis持久方式,从RDB切换到AOF(支持Redis 2.2及以上)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CONFIG SET save ""(可选)

注意:当redis启动时,如果rdb持久化和aof持久化都打开了,那么程序会使用aof方式来恢复数据集,
因为aof方式所保存的数据通常是最完整的。如果aof文件丢失了,则启动之后数据库内容为空。

注意:如果想把正在运行的redis数据库,从RDB切换到AOF,建议先使用动态切换方式,再修改配置文件,重启数据库。
(不能自己修改配置文件,重启数据库,否则数据库中数据就为空了。因为此时会直接读取aof文件的数据,
rdb的数据文件还存在,但是redis只会加载aof日志文件。)

在实际测试时,效果跟上面的描述是一样的:

1.先使用rdb的方式作为数据的持久化方式
2.向redis中添加数据
3.动态执行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然后会发现在redis目录下动态生成一个aof文件,并且其数据就是当前redis内存中的数据。

并且通过测试发现,假如age这个key是原来rdb中存在的数据,一旦动态切换,原来rdb的数据都会备份到aof日志文件中,
这样也就验证了,其实动态切换的过程,会把当前redis内存中的数据都保存到aof日志文件中。

Redis优化

Redis内存占用情况

 100万个键值对(键是0到999999值是字符串“hello world”)在32位操作系统的笔记本上用了100MB
使用64位的操作系统的话,相对来说占用的内存会多一点,这是因为64位的系统里指针占用了8个字节,
但是64位系统也能支持更大的内存,所以运行大型的redis服务还是建议使用64位服务器

一个Redis实例最多能存放多少keys
   理论上Redis可以处理多达232-1的keys,并且在实际中进行了测试,每个实例至少存放了2亿5千万的keys
   也可以说Redis的存储极限是系统中的可用内存值。

Redis优化1:基本优化

1.精简键名和键值
  键名:尽量精简,但是也不能单纯为了节约空间而使用不易理解的键名。
  键值:对于键值的数量固定的话可以使用0和1这样的数字来表示,(例如:male/female、right/wrong)

2.当业务场景不需要数据持久化时,关闭所有的持久化方式可以获得最佳的性能

3.内部编码优化(了解)
    redis为每种数据类型都提供了两种内部编码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redis会自动调整合适的编码方式。(如图所示)

4.SLOWLOG [get/reset/len]
  slowlog-log-slower-than 它决定要对执行时间大于多少微秒(microsecond,1秒 = 1,000,000 微秒)的命令进行记录
  slowlog-max-len 它决定 slowlog 最多能保存多少条日志
  当发现redis性能下降的时候可以查看下是哪些命令导致的

Redis优化2:内存使用优化

1.限制redis的内存大小
  通过redis的info命令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如果不设置maxmemory或者设置为0,64位系统不限制内存,32位系统最多使用3GB内存。
  修改配置文件中的maxmemory和maxmemory-policy
  maxmemory:最大内存
  maxmemory-policy:内存不足时,数据清除策略

1.如果可以确定数据总量不大,并且内存足够的情况下不需要限制redis使用的内存大小。
  如果数据量不可预估,并且内存也有限的话,尽量限制下redis使用的内存大小,这样可以避免redis使用swap分区。

注意:如果不限制内存,当物理内存使用完之后,会使用swap分区,这样性能较低,如果限制了内存,
     当到达指定内存之后就不能添加数据了,否则会报OOM错误。
     可以设置maxmemory-policy,内存不足时删除数据。

更详细的说明如下:

在硬盘上进行读写操作要比在内存上进行读写操作,时间上慢了近5个数量级,内存是0.1μs(微秒)、而硬盘是10ms(毫秒)。如果Redis进程上发生内存交换,那么Redis和依赖Redis上数据的应用会受到严重的性能影响。 通过查看used_memory指标可知道Redis正在使用的内存情况,如果used_memory>可用最大内存,那就说明Redis实例正在进行内存交换或者已经内存交换完毕。管理员根据这个情况,执行相对应的应急措施。

排查方案:若是在使用Redis期间没有开启rdb快照或aof持久化策略,那么缓存数据在Redis崩溃时就有丢失的危险。因为当Redis内存使用率超过可用内存的95%时,部分数据开始在内存与swap空间来回交换,这时就可能有丢失数据的危险。当开启并触发快照功能时,Redis会fork一个子进程把当前内存中的数据完全复制一份写入到硬盘上。因此若是当前使用内存超过可用内存的45%时触发快照功能,那么此时进行的内存交换会变的非常危险(可能会丢失数据)。 倘若在这个时候实例上有大量频繁的更新操作,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通过减少Redis的内存占用率,来避免这样的问题,或者使用下面的技巧来避免内存交换发生:1:尽可能的使用Hash数据结构。因为Redis在储存小于100个字段的Hash结构上,其存储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在不需要集合(set)操作或list的push/pop操作的时候,尽可能的使用Hash结构。比如,在一个web应用程序中,需要存储一个对象表示用户信息,使用单个key表示一个用户,其每个属性存储在Hash的字段里,这样要比给每个属性单独设置一个key-value要高效的多。 通常情况下倘若有数据使用string结构,用多个key存储时,那么应该转换成单key多字段的Hash结构。 如上述例子中介绍的Hash结构应包含,单个对象的属性或者单个用户各种各样的资料。Hash结构的操作命令是HSET(key, fields, value)和HGET(key, field),使用它可以存储或从Hash中取出指定的字段。

2:设置key的过期时间。一个减少内存使用率的简单方法就是,每当存储对象时确保设置key的过期时间。倘若key在明确的时间周期内使用或者旧key不大可能被使用时,就可以用Redis过期时间命令(expire,expireat, pexpire, pexpireat)去设置过期时间,这样Redis会在key过期时自动删除key。 假如你知道每秒钟有多少个新key-value被创建,那可以调整key的存活时间,并指定阀值去限制Redis使用的最大内存。

3:回收key。在Redis配置文件中(一般叫Redis.conf),通过设置“maxmemory”属性的值可以限制Redis最大使用的内存,修改后重启实例生效。也可以使用客户端命令config set maxmemory 去修改值,这个命令是立即生效的,但会在重启后会失效,需要使用config rewrite命令去刷新配置文件。 若是启用了Redis快照功能,应该设置“maxmemory”值为系统可使用内存的45%,因为快照时需要一倍的内存来复制整个数据集,也就是说如果当前已使用45%,在快照期间会变成95%(45%+45%+5%),其中5%是预留给其他的开销。 如果没开启快照功能,maxmemory最高能设置为系统可用内存的95%。

当内存使用达到设置的最大阀值时,需要选择一种key的回收策略,可在Redis.conf配置文件中修改“maxmemory-policy”属性值。 若是Redis数据集中的key都设置了过期时间,那么“volatile-ttl”策略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key在达到最大内存限制时没能够迅速过期,或者根本没有设置过期时间。那么设置为“allkeys-lru”值比较合适,它允许Redis从整个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key进行删除(LRU淘汰算法)。Redis还提供了一些其他淘汰策略,如下:volatile-lru:使用LRU算法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挑选即将过期的数据淘汰。volatile-random: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随机挑选数据淘汰。allkeys-lru:使用LRU算法从所有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allkeys-random:从数据集合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no-enviction:禁止淘汰数据。

通过设置maxmemory为系统可用内存的45%或95%(取决于持久化策略)和设置“maxmemory-policy”为“volatile-ttl”或“allkeys-lru”(取决于过期设置),可以比较准确的限制Redis最大内存使用率,在绝大多数场景下使用这2种方式可确保Redis不会进行内存交换。倘若你担心由于限制了内存使用率导致丢失数据的话,可以设置noneviction值禁止淘汰数据。

Redis优化3

Redis是个单线程模型,客户端过来的命令是按照顺序执行的,所以想要一次添加多条数据的时候可以使用管道(可以理解为批处理),或者使用一次可以添加多条数据的命令,例如:

set mset
get mget
lindex lrange
hset hmset
hget hmget

Redis笔记整理(三):进阶操作与高级部分

标签:数据库   NoSQL   Redis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xpleaf/2091636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