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构建 自己 引导 str 特色 方案 最大的 cal 简单
后悔没有早点读完这章,回想团队项目刚开始时做的需求分析,深深感到我们实在太天真、太理想。毕竟没有理论指导,按习惯做调研是容易碰钉子的,不过现在项目还未正式启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们踩中了哪些坑?
①未能充分引导用户表达需求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但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问卷调查有其好处——简单方便、调查速度快、数据易统计,但也有固有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形式化,不易让受调查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或是诉求。出于节约受调查者时间的目的,题目基本设定为多项选择,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填问卷的人看完题目便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或最近(最近多久也无法确定)的状况作出选择;同时,我们并未进一步的询问情况,答者也就不会花更多的时间给我们建议或说明实际情况。做完这些后,我们看似获得了不少数据,作出了一些立即的结论,但这些都是肤浅的。反之,我们损失的是更深入的用户体验,而这往往决定着软件的生死。总而言之,我们把“人”想象的太简单了,只从片面去考虑问题,得到的结论也将是不完全的。
②理想化思考,调研不够严格
在调研之前,我们确实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不过,有些决定做得太早却不是好事。结合之前的讨论,我们有不少“我觉得……,所以我们就要/不要……”的言论,可能我们是将要开发的软件的目标人群,但充其量只是其中一个渺小的子集,不能代表广大用户群体的需求,除非是一些普遍达成共识的结论,不然都需要经过充分调研才可得出,这也是需求分析的意义所在。过多的“我认为”会带来先入为主的错误,从而降低了软件功能与用户需求的覆盖率,如果因此恰巧错过了“杀手功能”那就真是追悔莫及了!
③功能分类不明确,缺乏主次
之前我们设想了一大筐可以添加的功能/模块,仿佛吃火锅一样,食材怕少不怕多,感觉什么都能往里加,然后沉浸在头脑中建好的罗马城里,自我感觉很棒,要是真的做出来了,必定大受欢迎。不知不觉中,我们又犯了理想与乐观主义的错误,试问,这些功能全部做完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功能都能真正吸引到用户吗?我们的技术(考虑学习新技术的时间及预计的掌握程度)能完成所有模块的开发工作吗?那么,我们要怎样做?进行功能和需求的分类!书中提到的做法我觉得是可取的和行之有效的。按功能分为“杀手功能”和“外围功能”,按需求分为“必要需求”和“辅助需求”,而这些当然是要根据细致的调研结果得出的。
当然,这些“坑”只是我们前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细小的问题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问题①和②,我觉得可以重新开展调查,至少应该抓住重点对象进行进一步调查。毕竟,我们的软件可能不是大众必需品,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使用者的粘性。在设计问题是,我们需要充分引导答者,让他们说出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判定哪些功能是适合开发(有人会用)的。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看出哪些用户对这款软件特别期待或感兴趣,再对他们进一步调研,要结合他们的想法来规划一个模块具体怎样设计才是令人满意的。前者,相当于在一块地上建东西,到底是建公园还是建大楼?后者,则是具体落实要怎样建,如果建公园,公园里该有什么?如果建大楼,大楼几层比较好?建成什么形状?这都是要通过调研来确定的。
对于问题③,我认为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比较实用的,即按功能分为“杀手功能”和“外围功能”,按需求分为“必要需求”和“辅助需求”。必要的杀手功能要投入最大的力量去开发,争取做成自己的特色,与类似软件拉开差距。必要的外围功能则可参考其他同类软件,做到差不多即可。辅助功能则抱完成就好的态度,甚至可以在时间不够时放弃,之后再陆续添加并改进。
标签:构建 自己 引导 str 特色 方案 最大的 cal 简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place-s-Trap/p/888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