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官方文档 java 请求 end 接受 基于 不同 网络 阻塞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yangzhilong/p/6121551.html
对dubbo的协议的学习,可以知道目前主流RPC通信大概是什么情况,本文参考dubbo官方文档
http://dubbo.incubator.apache.org/books/dubbo-user-book/
http://dubbo.incubator.apache.org/books/dubbo-admin-book/
dubbo共支持如下几种通信协议:
部分协议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如下:
1、dubbo协议
Dubbo缺省协议采用单一长连接和NIO异步通讯,适合于小数据量大并发的服务调用,以及服务消费者机器数远大于服务提供者机器数的情况。
缺省协议,使用基于mina1.1.7+hessian3.2.1的tbremoting交互。 连接个数:单连接 连接方式:长连接 传输协议:TCP 传输方式:NIO异步传输 序列化:Hessian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较小(建议小于100K),消费者比提供者个数多,单一消费者无法压满提供者,尽量不要用dubbo协议传输大文件或超大字符串。 适用场景:常规远程服务方法调用
为什么要消费者比提供者个数多: 因dubbo协议采用单一长连接, 假设网络为千兆网卡(1024Mbit=128MByte), 根据测试经验数据每条连接最多只能压满7MByte(不同的环境可能不一样,供参考), 理论上1个服务提供者需要20个服务消费者才能压满网卡。 为什么不能传大包: 因dubbo协议采用单一长连接, 如果每次请求的数据包大小为500KByte,假设网络为千兆网卡(1024Mbit=128MByte),每条连接最大7MByte(不同的环境可能不一样,供参考), 单个服务提供者的TPS(每秒处理事务数)最大为:128MByte / 500KByte = 262。 单个消费者调用单个服务提供者的TPS(每秒处理事务数)最大为:7MByte / 500KByte = 14。 如果能接受,可以考虑使用,否则网络将成为瓶颈。 为什么采用异步单一长连接: 因为服务的现状大都是服务提供者少,通常只有几台机器, 而服务的消费者多,可能整个网站都在访问该服务, 比如Morgan的提供者只有6台提供者,却有上百台消费者,每天有1.5亿次调用, 如果采用常规的hessian服务,服务提供者很容易就被压跨, 通过单一连接,保证单一消费者不会压死提供者, 长连接,减少连接握手验证等, 并使用异步IO,复用线程池,防止C10K问题。
2、RMI
RMI协议采用JDK标准的java.rmi.*实现,采用阻塞式短连接和JDK标准序列化方式
Java标准的远程调用协议。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TC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Java标准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大小混合,消费者与提供者个数差不多,可传文件。 适用场景:常规远程服务方法调用,与原生RMI服务互操作
3、hessian
Hessian协议用于集成Hessian的服务,Hessian底层采用Http通讯,采用Servlet暴露服务,Dubbo缺省内嵌Jetty作为服务器实现
基于Hessian的远程调用协议。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Hessian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较大,提供者比消费者个数多,提供者压力较大,可传文件。 适用场景:页面传输,文件传输,或与原生hessian服务互操作
4、http
采用Spring的HttpInvoker实现
基于http表单的远程调用协议。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表单序列化(JSON)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大小混合,提供者比消费者个数多,可用浏览器查看,可用表单或URL传入参数,暂不支持传文件。 适用场景:需同时给应用程序和浏览器JS使用的服务。
5、webservice
基于CXF的frontend-simple和transports-http实现
基于WebService的远程调用协议。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SOAP文本序列化 适用场景:系统集成,跨语言调用。
6、thrif
Thrift是Facebook捐给Apache的一个RPC框架,当前 dubbo 支持的 thrift 协议是对 thrift 原生协议的扩展,在原生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额外的头信息,比如service name,magic number等。
标签:官方文档 java 请求 end 接受 基于 不同 网络 阻塞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ngzc/p/905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