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成长思维

时间:2018-06-15 19:12:26      阅读:16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习惯   影响   思考   启示   上班   mos   付出   分派   div   

自 序 成长思维 Ⅰ
前 言 成长的渴望 Ⅶ
法则一 将来为上,过往次之 001
你如何设计将来,就能拥有多大未来。
法则二 学习为上,经历次之 017
将精力转为学习,将人生赋予终身学习。
法则三 付出为上,回报次之 029
所得易使人沉沦,付出使人成长。
法则四 表现为上,赞誉次之 043
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赞誉,但你能把握自己的表现。
法则五 感恩为上,成功次之 055
学会主动感恩,而不是被动拥有。
法则六 乐趣为上,劳累次之 065
带着“取乐”的心态做事,其结果一定不差。
法则七 合作为上,地位次之 093
感谢并欢迎别人的贡献,而不是囿于个人得失。
法则八 信心为上,安乐次之 107
在赢得小目标后,保持自信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法则九 目标为上,金钱次之 121
你的眼光要放在目标上,金钱只是顺便的事。
法则十 问题为上,答案次之 139
真正的好问题,能使你一生都在思考、成长。
几个能帮你起步的好问题 149
成长的决心 151
成长聚焦器 157
致谢 163

序言

成长是所有人的基本欲求。不论你有何种目标,为何奋斗,只要你想今后的人生中有现在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这种欲求的表现。所有能给你带来成就感、满足感、意义感、进步感的东西,其根基都是“成长”。“成长”使你的明天比昨天更美好。
然而,有时候人们的确会停止成长的步伐。大家都有这种回忆,在电影、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你最近参加过同学聚会吗?你会发现,有些老同学的境况已经有10年、15年,甚至20年都没有改变了。根据你本人立场的不同,这一发现可能会令你宽慰或震惊。大家可能都认识这样的人:一位男士退休之后迷失了人生方向,都快把老伴儿逼疯了;一个男人仍以40年前的方式对待女性,却纳闷她们的回应不再像40年前一样;一个上班族,干着一份没有前途 的工作,每天打卡上班工作,打卡下班回家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而停止成长——或者是暂时的,或者是无限期的——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数见不鲜。而你之所以读这本书,也许是因为你不想变得跟他们一样。也许,你现在有点儿原地踏步的感觉;也许,你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艰难阶段,正在寻求启迪、激励和指引;也许,你只是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所有有利的资源。绝大多数人在人生的不同时刻都会遇到与成长有关的难题,因为,尽管我们渴望成长,但成长绝非易事。我们在战略培训公司中接触到的企业家,有些是非常成功、享誉国际的人物,然而,他们也跟其他人一样,在成长之路上面临同样多的挑战。 
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世界,对渴望兴旺不衰的人来说,不断成长的能力是其基本需求。拥有这种能力,就有了开启无尽宝藏的钥匙。要拥有这种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一种成长思维。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选择成长的道路,而不是在人生每天提供给我们的不计其数的机遇面前不知所措。
本书所列的10条法则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用来照见自己的行为,看看这些行为是推动还是破坏了你的成长。使用这些法则,就像出门前在门廊里照镜子一样——匆匆一照,检查仪容是否妥当,如有不妥,调整一下再出门;或是像在镜前长时间仔细检视一样,打算找出需要花工夫改正的地方。出于以上目的,这些法则是很有用的,因为你很难仅凭感觉去判断自己是否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在成长这件事上,偶尔,我们都可以“思维重置”一下(这是我们某位团队成员的叫法)。
哈佛大学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有一个睿智的观点:“事到半途,都仿似失败。”有时候,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感觉就像失败一样;而有时候失败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成功的企业家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成功之前都经历过失败。1978年8月的某一天,丹•苏利文同时体验到了破产和离婚的滋味,他将那次“双祸临门”称作“市场调查”。他这个说法并非表示当时那两件事不叫失败,而是他从中吸取的教训,对他创办现在这个与人生伴侣芭布斯共同经营的、数百万资产的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成长遇到困难时,对照书中法则进行自查调整,能帮助你“不脱轨”或重拾承诺。在书中的诸多事例中,挑战或看似不太理想的境况都提供了大量机遇,能使人进入到更好的境况。有些经历是你想逃避或者忘却的,但这些法则能帮助你从中获取最大的价值。
即便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用成长法则来检视自身情况,也能带来丰厚回报。如愿以偿或达成目标都会令人感觉良好,但这种良好的感觉并不能保证你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事实上,它常常会将你引入成长的陷阱。金钱、赞誉、报答、安逸甚至辉煌的过往,都是充满诱惑的东西,也都是成长的辅助工具。而决心、表现、付出、自信、志向,它们都是成长的动力。一旦后者开始被前者压制,你成长的能力就会大大削弱。
书中的法则都是我们对成长起源的观察结论。如果“法则”这个用词令你感觉不快,你可以试着想想我们最近在街区见到的一件T恤衫上的玩笑话:那件T恤上画了一名警察,他右手举起,身旁配的文字是“遵守重力律!”。当然,不论你遵守与否,大自然的法则是无法改变的。你若是无视“重力律”,从屋顶跳下,那给你善后的就不是“重力警察”了。同理,如果你不遵循成长法则,也不会有“成长警察”找你的麻烦,你只会发现自己的成长不再那么顺利而已。
大家可以将每条法则套上这样的格式:“如果……我就能不断成长,”比如说,“如果我能使明天总比昨天更美好,我就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的运转规律。你可以仰仗它。理解了这些法则之后,你就可以更自觉地、更可预见地保持成长势头,就像科学定律能帮助我们预知物理世界里行为的结果一样。
用这些法则来校准自己的行为,能使你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控制力,从而增加你的自由和自主性。这样做的话,还能明确地将成长的责任放在你的肩上。你可以选择如此生活,也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成长并非易事,但它能带来丰厚的回报,生活时时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机遇。所以,一旦你将成长当作中心目标,生活就时时充满机遇。
一旦你的行为和思维变得以成长为导向,一旦你开始体验到它如何影响你和别人的人生,你就会越发明白,保持成长思维所带来的回报,要远远胜过你所遇到的挑战。成长的欲求完全是对生存的热爱,是对存在的激情,是对充分探索人生的渴望。一旦你决定用这10条法则的基本原理来校准自己的行为,你就决定了去充分利用上天赋予你的人生——人生的全部。话说回来,毕竟,除此之外,你还能给自己更好的回报吗?

文摘

不断学习”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你有大量经历,却在所见、所闻、所做方面并未高明多少。单有经历并不足以保证一生的成长。但是,你若能定期将经历转化为学识,那么,你人生的每一天都会是成长的源泉。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把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情况转化成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破。把整个人生看作一所学校,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是一堂课,学习为上,经历次之。
不断学习的能力能使我们再接再厉,有更美好的将来。这里面有个规律,任何一次经历都包括两个部分,即“有益的部分”和“无益的部分”。“有益”意为它能促你前进,令你得心应手,更有自信;“无益”则相反,意为它会令你举步维艰,自轻自贱。
只要能认清每次经历中的这两个方面,就能有意识地设法将“有益”的部分最大化,并绕开或排除“无益”的部分。新的领悟、智慧,更好、更有效的行动方式将随之而来。在此过程中,经历被转化为成长的原动力,并被赋予积极的新意义。
小事情,大智慧
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也有可能成为宝贵的大智慧。下面听听凯瑟琳的经历:
有一次,我在爸爸家里吃过晚饭回家。他让我带了些剩下的饭菜,一个从我这里借去的微波炉,还有一套灯具(我刚搬了家,新家里的灯具坏了,我拿这套过去试试能不能换上)。到家时,天很晚了,我也很累。我看着汽车后备箱里的东西,觉着可以一次搬到屋里去。于是,我把灯具摞在微波炉上(很沉,但短距离我还是能搬动的),再把装食物的袋子挂在两个手腕上,然后把微波炉和灯具搬了起来。站在车边,我很是自豪,却突然意识到,我还得把后备箱关上。
我曲起一条腿,用大腿和膝盖托住微波炉,这样就把车侧的一只手解放出来去拉后备箱盖。可是,我对手腕上食物袋的重量估计有误,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后备箱“砰”的一声关上了。而我惊悚地发现,我的手指被后盖夹住了。要想救出这只手,就得把微波炉放下,腾出另一只手来。而我正单腿站着,所以这件事很难做得优雅。灯具“啪”的一声掉在地上,玻璃碎了一地。当时的情形就像旧时怪诞戏剧里的场景。巴斯特•基顿 都很难设计出这么好的情节。谢天谢地,车钥匙就在我的口袋里,不然的话我还得多困住一段时间。
终于,我把自己解救出来。我的手指又红又痛,不过好在没什么大伤。微波炉掉下时磕了汽车一下,在车身上留下一大块白色的痕迹,我全新的牛仔裤也被划破一个口子。我觉得自己很傻,傻到去做这样一件蠢事。于是我懊恼不已,刚才的我怎么会觉得那样做能行呢?接着我想道:行了,别跟自己过不去,老天这是想给我什么启示呢?这时,我想起禅师朋友爱德华•布朗的一句话“双手持一物,好过单手持两物”。真是太有道理了。我立刻就悟到了自己成长的陷阱在哪里。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活到现在,我一直都是这种做事风格,而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至今都没有因之吃过大亏(虽然有几次与之擦肩而过)。我咧嘴笑了,是时候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我的车刮了,我不愿花钱把车漆补好。除此之外,我指尖的瘀血一个月才消去。这一个月里,每当我想同时干好几件事,黑色的指甲盖总是能给我敲警钟。但我对这件事的总体感觉是“感激”。毕竟,若是在高速路上开着车,还边打电话边吃棒冰,万一出事,那结果就可怕多了。我再也不干这种一心数用的事了。那次经历的“益处”在于,它提醒我改变了一个坏习惯,避免以后吃大亏。
现在,我尽力调整注意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并允许自己拖沓一点儿。我学会了在必要时刻说No,也能更好地分派工作。我的压力减轻了,并且,很奇妙的是,我实际上做的事并未减少。改掉了一心数用的毛病之后,我能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得更好,还能注意到以前因为过于分心而忽视的机会。这虽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用“有益”“无益”的标准去看待它,我就从里面获得了智慧,改善了我的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做事的结果。
改掉那个坏习惯,还救了我一命。几年之后,有一次,我开着那辆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我目视前方,前面一辆车都没有。这时,我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庞然大物迅速朝我冲过来。我本能地踩了一脚油门,车向前猛地一冲,同时我牢牢地坐稳了身子。那辆车堪堪擦着我的后围侧板——当初被微波炉磕了的痕迹还在——呼啸而过。我吓了一跳,还好并未受伤。原来,一个上岁数的男人眼神不好,高速闯了红灯。他根本就没看见我。倘若我刚才稍有一丁点儿分神,他那辆20世纪70年代的美产大车(也毫发无损)就会正面撞上我那小轿车的驾驶座车门。在那一瞬间我感觉仿佛通过了一次考验。老天仿佛在对我说:“OK,你记得那次教训了。作为奖励,我免费(通过保险公司)把你的车修好,因为你不需要它时时给你提醒了。”这太完美了。颇富戏剧性,却很完美。
学习的选择
你不必把所有的经历都转化为学识,但你得选择如何对待它们:或者将其当作借口;或者将其当成荣誉勋章;或者将其当成情感触发器,在准备勃然大怒或大哭一场时使用;或者将其像骸骨一样埋葬(以后常常有可能再度浮现)……这样的选择不会帮助你成长。或者你可以将其用作学习的原材料,利用其背后的情感力量,驱动自己去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如何起步?
将经历转化为经验教训,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次经历上面。尽量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如“今天与琼的谈话”,而非泛泛的、不准确的事件结合体,如“我与琼的关系”。在选择的时候,最好找一个回想起来仍对你的情感有影响的事件。因为在这些情感中蕴含着力量,会促进经历的转化。想一下,在此事件中,哪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无益”的,可以的话,把它们写下来。然后想一想,下一次如何才能使其结局更好一些,接下来就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前行即可。
改变谈话方式。要想判断自己关注的是“学习”还是“经历”,有个方法是反省一下你的谈话过程。你是惯于倾诉,还是惯于聆听、学习?你是纯粹想让别人听你讲,还是推动谈话向前发展?回想一下,当你身边有个人一遍遍向你重复他的故事时,你是什么感受。你说的内容,是发生的事,还是从事件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在你与他人的谈话过程中,你所述的事件,是整个谈话的起点,还是终点?特别注意一下你重复讲述的故事,当你纯粹想与别人分享你的经历时尤其如此,因为有些情况很适合做上段提到的练习。一旦你能从经历中提取出经验教训,那么,一遍遍将其重复讲述的冲动一般都会消失。
读完本书,做做书末的练习。虽说刚讲完法则二,可这本书很薄呢,很快就能读完了!本书末尾处的练习称作“成长聚焦器”,掌握了它,你就能在最近的经历中发掘成长的“金矿”。但是,要想抱得整座金山,你得理解所有的10条法则才行。你可以定期做做这个练习,对每天所做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对你成长的影响有更清晰的了解。长此以往,随着你更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将其与这些法则相结合,你会发现,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抓住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事后无意识地一遍遍重蹈覆辙。

成长思维

标签:习惯   影响   思考   启示   上班   mos   付出   分派   div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hcn/p/918860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