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我眼中的互联网

时间:2014-10-02 00:31:12      阅读:41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互联网

“互联网”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以我目前的能力去想这么大的问题也只会是管中窥豹,权当是不自量力的絮絮叨叨吧。

 

我为什么要反思并整理出这个系列?

一句话,感慨于过去的十几年是互联网的黄金阶段,而我居然与其失之交臂。


一方面,在本世纪(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行业像互联网这样大的影响力,如此深刻并真实的改变着人们的各种生活方式;一个个相关的巨头企业飞速成长起来,像一部部超级吸金机器和印钞机,像“黑洞”。我看到的是,互联网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相反是越来越神勇。(电子政务不在我本次的叙述范畴之内)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软件经验的IT从业者,看着他人“期权”啊、“分红”啊,而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那种五味杂陈的滋味可想而知,真可谓是:羡慕、嫉妒没有恨。

 

即使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要当一个清醒的旁观者。

 

这些年发展起来的巨头

我不想做简单的罗列游戏,列出它们是想看其中是否有迹可循(是否有规律)。作为一个行业的旁观者(没有资格说自己是见证者),我想说的是,2000年时中国移动(从电信分离出来没多久)只是Fortune杂志眼中的“中型企业”、华为那个时候也只有业内人才知道其名字,发展到如今,“势”是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华为、中兴是电信设备商的代表;联想是PC终端的代表;sina、网易、sohu做门户;后来是做游戏的盛大;然后是带着乡土气息的taobaoqq还有baidu来了并像滚雪球似的;前几年是京东等。这几年感受最深的是,移动互联网的行为模式、物联网的后劲。

 

技术上我out

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做的那点东西实在是有点out了!

以我以前略懂一二的DB领域为例,别人现在动不动就是数百、数千甚至是数万台server连在一起做一个分布式存储,例如HypertableMangoDB等;还有高性能NoSQLDB和海量存储NoSQLDB我们还在尽玩些小儿科的东西。技术,因需求而产生

看到现在热门的那些技术和应用,我真是get a shock!

 

我该如何做?

我想知道互联网的本质与特点;

我想看出其演变规律是什么;

我想,如何能顺势而为。

同样重要的是,该避免一些什么。

 


互联网之“联” 


互联网的三个字很好的解释了它的特征,即“联”、“互”、“网”(英文internetweb也很不错,只是没有这么传神)。而它们三者又互相依赖,相互促进。

互联网的起步是“联”。类似于思科、华为这些企业它们建的互联网基础通讯架构,它们是真正让人、让世界连起来的网络设施。

  1)最早大家说的Internet 1.0,指的是PC有线互联网。交换机与路由器(代表厂商就不用我讲了吧)、宽带提供(中国移动)、PC(联想、Dell等)。

  2)现在比较热门的无线互联网,即Internet 2.0。最典型的是WiFi3G这样的通讯网络;与此同时,沟通的重心从PC走向了智能手机。这也是苹果、android为代表的生态体系如火如荼的原因,同时解释了“微信”为何如日中天。

  3)那么,什么是Internet 3.0?就是物联网。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那么简单,试想一下,你的车在被偷时自动打电话给你,你在下班前用手机上的app去开启电饭煲的煮饭键,需求是不是很旺盛呢。

  我们在公司老讲一句话,“anybody , 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do anything”,可以戏谑的描述未来互联网的用途。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方便、更高效、更自然。这个互动也包括人机的交互,像iPhone的出现之所以石破天惊,其对人机交互是一个大的突破。

 

以上,同我们从业者息息相关:

2000年左右时,大家忙着cisco认证、微软网络认证、(我在做企业软件,没我的份);

2010年开始,大伙忙着androidiOS相关应用的开发和设计(这一轮我掺合进去了)

 

联起来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互动”和形成一张“巨网”。这让我想起了某前辈终结出的苹果产品设计理念:

    硬件为软件服务;

    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

    用户体验为情感服务;

    产品为真实需求服务。

 

“互”起来后,就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从业者就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

 


互联网之“互”


“互”就是互动,有两类分解法。一类是无数大佬所讲的互动1.02.03.0

(1)互动1.0就是BBS(论坛),blog应该也算。

  (2)互动2.0是类似于新浪微博等这样的产品,是带有互动功能的社区,它最大的特征是单向的关注。“关注”是它最主要的一个产品形态及互动模式。

(3)互动3.0Facebook、微信等这样的产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互动,任何人跟任何群体之间,都可以在瞬间发生多维的互动。

 

还有一类互动,这个提法应该是我的原创,不知是否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嘿嘿),即:人、与、己的互动。

1、人与信息的互动。人需要获取信息,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查大部头了,技术的进步带来了googlebaidu这种互联网上的百科全书。

2、人与人的互动。这就解释了各类IM、交友、婚恋网站等红火的现象。国内最火的当然是QQ和微信。

3、人与商品(商家)的互动。各类B2C也好、C2C也罢,都是具体的体现,君不见,京东、阿里巴巴其下的天猫和淘宝、一号店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4、人与自己的互动。每个人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怎么打发也是个大问题啊。所以,网络游戏、影视、旅游、文学等也有不小的市场。

 

互动如此之多,就有了“开源运动”和“大数据”。

开源运动为什么会如此流行?我觉得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1IOE(分别为IBMOracleEMC)为代表的产品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各互联网大鳄的要求,数据太多太大、需求太复杂,唯有自己深度定制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2、要买的太多,对软件的需求规模巨大 (在此不讨论盗版行为,那是不入流的)

3、互联网企业有自己做的能力。OSLinux内核的,DBmySQLPostgreSQL,开发工具用java等(肯定不用windows旗下产品),虚拟化用openstack而非vmware…… 总之,商业套装软件的license授权费实在是贵。

所以呢, 作为从业者,如果还在深入持久的在玩那些商业套件,是不太适宜进互联网大公司的。是该做点什么转变的时候了。

 

大数据的话题也够大,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做整理。我觉得,大数据是以后想躲也躲不开的一个现实问题。大数据真正的本质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联网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维。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最大的差别在哪呢?

  (1)在线。首先大数据必须是永远是在线的,而且在线的还得是热备份的,不是冷备份的,不是放在磁带里的,是随时能调用的。不在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你根本没时间把它导出来使用。只有在线的数据才能马上被计算、被使用。

  (2)实时。大数据必须实时反应。我们上淘宝输入一个商品,后台必须在10亿件商品当中,瞬间进行呈现。如果要等一个小时才呈现话,我相信没有人再上淘宝。十亿件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叫大数据。

  (3)全貌。大数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它不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全体思维。以前一提到数据,人们第一个反应是样本、抽样,但是大数据不再抽样,不再调用部分,我们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数据,它是一个全貌。其实叫全数据比大数据更准确。

  这是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在线、实时、全貌。

 

 

互联网之“网”


在“连通”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深入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载的内容与服务的表现形式,即Web。

  (1)Web 1.0,是大家最熟悉的像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在Web的展现即对互联网的应用,在1.0门户阶段虽然有互动的元素,但最本质的沟通模式还是多对一,还是传播,它有一个中心点。

  (2)Web 2.0是搜索。到了2.0时代,在搜索界面上还是多对一,每个个体跟搜索引擎发生联系,搜索的后台技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状结构。

  (3)Web 3.0是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所以web 3.0是互联网产品进化到今天的一个先进的形态。

 

在看得见的WEB之下,是互联网的四张子网或者叫四个“流”更确切:数据流(流量)、现金流、物流和贯穿始终的资本流,个人感觉互联网的竞争都是围绕这几个东西在展开

  1. 流量。以前总是不明白baidu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收购在当时毫无技术含量的hao123,当阿里花巨资收购UC Web等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本人真是有点反应迟钝)。哦,原来都是为了抢占入口!

流量是基础啊,有海量用户放在那里的话,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有那么多的用户,做点什么事情不ok啊(也许我想的有点过于乐观或简单了)。

  1. 现金流。(我感觉有一点没有想清楚这块),是单纯指支付宝这种直接能变现的钱袋子,还是也包含商业的盈利模式即套现?应该是都包含吧。

  2. 物流(线下部分)。从狭义上来讲,是“物”的落地;广义来讲,即一切线下的部分,包括推广、运营、实体的管理、线下活动等等。

  3. 以上三部分,都需要大把的资金(资本),此时,风投适时的现身了。我们经常会听到“烧钱”一词,烧的当然不是自己的钱;当然,别人的钱,肯定就不是那么好拿的。我觉得,互联网最牛的就是风投企业,那种气魄和眼力,让人由的衷佩服和叹为观止。

 

大约在2010年时,我参与了一个“乡村休闲游”网站的创立和运维,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是一个好的点子,当然,不占有以上四条中的任何一条,做不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以上所有,是从从“互、联、网”三个字来讲互联网的本质,这三个字是共同演进的。只有随着连接的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的手段才更加丰富、高效,才会在Web上产生这样先进的内容和服务。

 


互联网之我好像懂了


通过前面几篇的唠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总结:

一、一云多屏

二、互联网的特点

三、互联网产品

四、IT从业人员要做点什么转变

 

一云多屏

通过我自身近几年所做产品线或项目,如果要有一个词来概括它们(或者把这些产品、项目都包含纳入),我实在想不出比“一云多屏”更准确的讲法了。

 

关于“云”,我不想人云亦云的说什么它就是以后的电网之类的话(这中间还是有本质差别的);也不想用讲臭了的IaaSPaaSSaaS提法。我只想说,server端面对那么多不同的业务需求、各类数据、不同类型的用户,不集中管理怎么办?

 

终端设备,再也不是多年前PC(笔记本)单一模式了,现在只要是做appweb,就必须得同时考虑手机、pad甚至是超大屏幕的智能电视。因为,现实需求摆在那儿。

 

 

互联网的特点

  1. 平等开放

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要开放?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连接就越多。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1. 霸道霸气

我是在整理这个系列的时候,才发现互联网并没有各类信息所吹嘘的那样温情脉脉。相反,是真的很霸道霸气!没有哪家业内企业承认自己是这样,但现实却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我无需去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说几个现象供参照比对:

  大者恒大:各种力量先把有前途的互联网企业做大,而后让其产生强大的惯性;

赢者通吃:不再像传统行业那样分什么所谓的区域;

抢占入口;要么想成为平台,要么想成为平台的一部分。

 

3、快速:迭代与持续改进

互联网行业把“唯快不破”这个道理演绎到极致,要“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迭代。

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

 

 

互联网产品

谈完互联网行业,我们具体化到互联网产品。毕竟,产品是载体。

互联网产品用户的整体体验 功能 + 设计 + 盈利 + 内容

要想做出一款成功的产品,以上的功能、设计、赢利、内容四项缺一不可(是不是夸张了一点),作为技术人员,我们最擅长的是“功能”,其他的几项都弱。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不仅仅是架构设计,还包含交互设计、UI设计等。

至于赢利,则包括一系列艰辛的行为,产品上线后要推广、要运维、要有线下的若干活动。

内容?是身上的肉,是肌肉。没有是会死的!

 

 

出路

我没有能力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是真没有这个本事),我只能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从业者,直白的讲就是软件开发的相关人员,要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路去从业。不能再错失移动互联网的黄金阶段了,否则等到老了的时候,真是追悔莫及。

通用的领域已经被占领的差不多了,可以朝“垂直领域”或“细分市场”发展。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完)


本文出自 “百炼成"刚"”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我眼中的互联网

标签:互联网

原文地址:http://yanglinux.blog.51cto.com/3198781/1560303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