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制造业革命
众多专家学者指出,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苗圩认为,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理论界都有一个共识,即变革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制造业互联网化正成为一种大趋势。比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其核心是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产业组织方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一是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二是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三是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
苗圩强调,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及其带来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一大批新的生产理念,制造业互联网化呈现出智能产品、众包设计、智能制造、在线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等几大鲜明特征。比如在智能产品方面,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嵌入传统产品设计,使产品逐步成为互联网化的智能终端。特斯拉被誉为“汽车界的苹果”,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得益于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了汽车制造。特斯拉对自己的核心定位不是电动车,而是一个大型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具有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互联网终端把汽车做成了一个包含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体验工具。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近年来全球涌现出一批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型企业,凭借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小米手机运用互联网思维,依靠个性化定制、供应链整合及饥渴营销等新商业模式,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创业三年来,销售额从201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6亿元,年均增速接近700%。
智能制造的“智能”依靠网络支撑
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工业4.0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以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作为世界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德国工业界的举动深深影响着全球工业市场的变革。
在中国,已经出台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知识不断融入制造过程以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实现拟人化制造,目的是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并将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和排放。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在发展上的高度一致性,给自动化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表现机会。
位于德国安贝格的西门子电子车间就是智能工厂的典范。智能机器负责协调该公司的Simatic控制设备的生产和全球分销,这一接单生产的定制流程涉及每年5万余种产品的逾16亿个部件:为了制造这家工厂的950种产品,西门子向全球250家供应商采购约1万种原材料。这个生产流程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传统工厂的能力范围,但却保证了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只有大约15件,庞大生产线的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高达100%。西门子智能工厂的秘诀,就是建立起一个紧密结合的技术网络,这些技术相互整合,共同组成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整体。
因最近的一篇重磅报告《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通用电气公司成了智能工厂讨论的焦点。报告认为,高度互联的工业运营网络结合了两大颠覆性革命的最新成果,一方面是源自工业革命的无数机器、设施、车队和网络,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革命带来的计算、信息和通信系统等方面最近取得的迅猛进展。结果是带来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由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有望为全球经济带来10万亿美元到15万亿美元的产值”。
物联网是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中国在物联网高端传感器、芯片、通信协议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扎实推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两化融合的重要实现路径。棉纺企业江苏无锡一棉利用物联网监测监控生产过程,把公司成品、生产过程、环境、安全、电能五个方面数千台(套)设备组成网络,并和企业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融合,实现了管控一体化。
对于大型装备制造、冶金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国家重点行业企业,普遍面临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困难,迫切需要普及深化工业自动化技术。克莱德贝尔格曼华通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孔祥云等表示,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不同层面的先进产品技术以及应用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
两化深度融合呈四大新方向 面对以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引领的智能化制造新趋势,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的必然选择。苗圩提出,要抓好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等四项重要工作。
由于我国传统产业领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关键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须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14年,工信部将选择500家企业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贯标试点,争取年内200家以上企业基本达标,并不断验证和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推进两化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重点方向,要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对大企业,重点是围绕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对中小微企业,重点是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二是推进制造方式的互联网化。三是鼓励制造业创新销售和服务模式。
苗圩指出,推进两化融合,网络是基础。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网民人数均已居世界第一,但宽带网络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工信部将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两化融合,产业是支撑。要加快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突破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增强两化融合形势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转自中国工控网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nugget/p/372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