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的时候,能够协调人员分担压力(这和专人专职冲突) 闲的时候,能够穿插任务避免浪费
第一种: 以5个人的小组为例,包含一个组长+4个组员,那么可以分为三部分: 组长:负责项目方案的设计把关、质量把关,以及搜集和发现团队现存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组织讨论,确定具体的改进方案。 3个产品开发人员:负责当前产品需求的实现 1个基础建设人员:和组长一起进行团队改进方案的具体实现。 这个基础建设人员并不是固定某个人,而是不断变动的。 比如前面三个产品开发人员完成了一个选股项目,那么从三个人中调一个人,给予其时间来进行选股类项目的组件提取、代码优化。 在这个阶段他不需要参与项目开发,由另外的三个顶住当前的产品需求。 等他组件提取完成,并通过组长审核后,再加入产品开发,由另外的积累了经验的同事,进行其他的基础建设工作。
第二种: 这种方案和第一种的区别,就是基础建设人员在项目初期就开始进行组件提取、代码优化等工作,直接加入开发之中,在当前项目中就开始使用。比如这次的商城,准备让陈明根编写日志记录的功能。这种方式,要求开发的组件功能不影响项目发布,也就是说,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功能,有了最好,没有也暂时不会有问题。这些功能可以剥离开来,和项目并行开发。
1.质量把关 2.改进方案的设计 3.发现、引导和培养新同事和助手(创造资源) 4.培养自己的原则性和判断(决策)能力 5.业务知识的传递 6.工具的改善 7.提升小组整体战斗力 8.提醒(进度监督,包括项目、小组交流、个人计划等等) 9.统计、总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风险点,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者组织大家讨论后得出解决方案 10.提升团队的主动性
1.具体的编码工作 2.项目的维护 3.具体改进方案的实施 4.对于有意愿的同事,需要接触更多的任务
前面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基础建设做好了,组件积累多了,自然就能接纳更多的需求。但是从这两年来看,需求接纳量的多少,和这些内容有关系,但却不大。起到关键因素的,是人,能够负起责任的人。 接纳需求的关键,在于对需求的理解、察觉需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以及将需求转化为具体实现方案的过程、发现风险与问题等等。这些靠的不是基础建设,而是个人技能与经验。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每个人才能够负责起更多的工作内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如此重视培养人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存在理解的误区,以为效率是看完成单位工作的时间消耗。但是最近想到一个问题:组员和主管,谁的工作效率更高?主管写代码可能没有组员快,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判定组员的工作效率更高。因为二者的工作内容不同,所以在效率的计算上,也是不一样的。高效,应该是做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仅仅只是写一些垃圾代码很快,这并不是高效的表现。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houchangju/p/4009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