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pre 返回 for 连接 步骤 初始 请求 架构 ini
工程架构中有很多访问下游的需求,下游包括但不限于服务/数据库/缓存,其通讯步骤为:
(1)与下游建立一个连接
(2)通过这个连接,收发请求
(3)交互结束,关闭连接,释放资源
当并发量很低的时候,建立连接和关闭连接的过程是没问题的,但当服务单机QPS达到几百、几千的时候,建立连接和销毁连接就会成为瓶颈,此时如何优化?
结论很简单,服务启动的时候,先建立好若干连接Array[Connection],但有请求过来的时候,从Array中取出一个,执行下游操作,执行完再放回,从而避免反复的建立和销毁连接,以提升性能。
而这个对Array[Connection]进行维护的数据结构,就是连接池。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连接池ConnectionPool主要有三个核心接口:
(1)Init:初始化好Array[Connection],这个接口只在服务启动时调用一次;
(2)GetConnection:请求每次需要访问数据库时,不是connect一个连接,而是通过连接池的这个接口拿连接;
(3)FreeConnection:请求每次访问完数据库时,不是关闭一个连接,而是把这个连接放回连接池。
连接池核心数据结构:
(1)连接数据Array[Connection]
(2)互斥锁数组Array lock[N]
连接池核心接口实现:
Init() { for i = 1 to N { Array Connection [i] = new(); Array Connection [i]->connect(); Array lock[i] = 0; } } 说明:把所有连接和互斥锁初始化 GetConnection() for i = 1 to N { if(Array lock[i] == 0) { Array lock[i] = 1; return Array Connection[i]; } } } 说明:找一个可用的连接,锁住,并返回连接 FreeConnection(c) for i = 1 to N { if(Array Connection [i] == c) { Array lock[i] = 0; } } } 说明:找到连接,把锁释放
(1)如果连接全部被占用,是返回失败,还是让上游等待?
(2)需要实施连接可用性检测;
(3)为了让调用方更友好,可能还需要包装一层DAO层,让“连接”对调用方都是黑盒的;
(4)通过freeArray,connectionMap可以让取连接和放回连接都达到O(1)时间复杂度;
(5)可以通过hash实现id串行化;
(6)负载均衡、故障转移、服务自动扩容都可以在这一层实现。
标签:pre 返回 for 连接 步骤 初始 请求 架构 ini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jiango/p/965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