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早期O2O创业故事——曲折而来的成就

时间:2014-10-09 22:15:07      阅读:23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android   style   http   color   os   ar   java   strong   sp   

  中国人就爱扎堆,一旦某个概念被提出来,就有一大批人开始跟风。现在,所有相关和不相关的事儿都往O2O上靠。从微信的O2O发展之路,到如何发挥社区大妈在生鲜类O2O的作用,几乎就没有什么事儿不能囊括其中的了。不过,玩O2O要看时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有可能导致失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位中国早期O2O创业者的曲折经历。

  放弃美国留学,回国投身搜索

  赵健是摩讯移动社区联合创始人兼CEO,05年从哈工大毕业,主修搜索引擎中文信息处理,中文搜索的底层技术。博士毕业后计划美国德州州立去做语音识别的后处理,但最后赵健还是放弃了赴美留学。

  这个项目是把中国电视节目录下来,语音部分转成波形,波型转成拼音,拼音再转文字。赵健主要做的就是,拼音转成文字这块。但是到了德州在达拉斯,感觉这地方太小了,也可能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习惯了。他对这个城市第一印象是:我要去看达拉斯小牛比赛!但一到那地方,太小了。坐出租车十几分钟,不到半个小时没了,出城后就是戈壁。正好靠墨西哥湾旁边,全是戈壁地貌,那个地方属于同南美接触的地方,德州属于美国比较野蛮的一个州。不像加州,加州是一个比较文明的州,华人也多。德州那个地方,放眼望去全戴着墨西哥大草帽,感觉不是特别好。赵健的导师到是个中国人,给他申请了全额奖学金,这个钱足够生活,也不用去外边打工。还可以给老师当助教,还可以给助教费。

  此后,赵健碰见一位故友,他想做一个搜索引擎。05、06年那时候是垂直搜索最火的时期。当时他们谈了很长时间,想做一个招聘类的垂直搜索。很快赵健就决定回国。因为他的合伙人也是海归派,他们想把在美国学来的技术在中国实践。另外,中国市场大,市场环境特别好,再不做就晚了。赵健对合伙人说:行!那就一起做。

  搞Linkedin,需要SNS大环境做基础

  职脉招聘,当时做招聘的垂直搜索。做到08年的时候,流量已经不错了,类似酷讯的招聘,但其实已经超过酷讯的招聘搜索了。最开始也想做个Linkedin,那时候Linkedin刚出来。但是这思想太超前了,投到中国市场根本没反应。也是用六度理论,然后通过人去Refer,一个接一个,然后可以去拿奖励。

  在里面融合了猎头公司的元素,招聘一个人需要支付1000元,公司扣掉300,猎头分走700。后来赵健发现这个模式根本不靠谱。在那个时候中国的SNS都还没有起来,没人去用这个东西。此后职脉招聘网就转成两部分业务,一个是垂直搜索,把所有精力放在垂直搜索,垂直搜索的体验还可以,用户数量也可以,网站流量不错。但是问题就是变不了现,招聘广告被三大门户掌控,想卖个连接,广告根本接不来。用人单位的心态是:反正你给我招聘,硬广告不给,就是按效果付费。现在如果招十个Java工程师,你能给我招来,我给你钱;你招不来,广告费不给你。不同于其他招聘门户,招来招不来跟招聘网站没关系,先要买广告、交会员费,你招的什么让人自己看简历。

  流量变不了现,既然有人给招聘的单,那就自己作单吧。但是当时遇到最大的问题,用搜索的人都是找不着工作的人,招聘单位又不想要这些人,招聘单位要的人都是在一线的,他们都有稳定有工作,这类人不用职位搜索产品。用这种搜索的人,搜个Java工程师,一看这么多职位,然后群发简历。很多群发简历的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招去根本没办法做开发。

  在08年底赵健又开始盘算着转型。怎么把人找出来?你得往下挖!他们成立了做了一个Call Center专门打电话,把猎头的工作做深了,雇了人专门把各个公司的名单挖了出来。做到09年的时候,拿了一百多万美金投资,也有收入了。这种做猎头的生意肯定会有收入的,挖一个人来就能挣钱。但这跟搜索也没关系了,赵健就离开了,想要再去做点别的事情。

  O2O的雏形:鞋类批发应用

  赵健又做了一个B2B搜索。其实这是垂直的B2B网站,专门做鞋类批发。在之前的调研中间发现,这些需求到现在一直存在,就是谁做的问题。赵健做得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那么强的市场去推动。就算是现在,中国的批发流程已然很原始,无论是批发衣服还是批发鞋。

  赵健开始观察批发市场,大概每天早晨三点钟起来,跑到北京大红门的批发市场,看他们的整个批发流程。一般这些人来逛一圈,看一看谁家的鞋有什么,然后提几个样品,每款鞋有六个号,提走拿去卖。第二次来就写个单,这个单上写着,品牌、鞋号、颜色、需要多少双。拿这个小纸条进去,一个接一个的去各个柜台,提货收鞋的流程很累人。这个流程赵健观察了好长时间,觉得特别原始,人力成本太高。他希望通过网络作这个流程,把进货的这个事情做成电子化。品牌、编号、颜色、鞋号、大小,都是很规范的东西,于是赵健就做了一个标准的网上定单。在批发商边,能收到客户的订单。

  当时赵健本来他想做个小物流,但当时拿的是一笔天使投资,资金有限就没有做物流。赵健雇了两辆车,就这样客户都不用来,每天早晨货物统一送到物流车上,但结账的方式还是线下。当时一双鞋提成0.5至1元钱。

  北京周边的批发商特别辛苦,特别是顺义、平谷等远郊区县。每天凌晨三点钟开着个小面包车出来,六点到批发市场,赶紧补货赶紧回去,要不然卖不了鞋,每天都特别匆忙。赵健2008年5月份开始做,这就是所谓的O2O,把所有环节都电子化,批发商根本不用去市场,物流和提货都不用自己操心。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事情做早了。

  搞O2O:依赖智能终端的普及

  批发商觉得他们没电脑,没终端,当时智能手机也没普及。后来赵健又去深圳找法子,顺风的pos机用的是Windows Mobile的系统,还带热敏打印机,可以插3G卡。赵健把定单终端做好规范,然后定了一台。但这个东西要普及,需要有大笔资金支持。定制的终端成本太高,至少要2000块。一个批发市场大概有800多个摊位,每个都送一台成本太高。定了一台让关系特别好的批发商用,那商家当时用着感觉特别爽。当时二维码没火,没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也没有现在发达,手机应用也非常稀少。如果今天有几百万美金投资,这个事情就能做了。

  赵健专门做了一个诺基亚应用,但市场并不接受。在当时,零售商用的手机都不是智能机,全是山寨机。当时诺基亚有条码扫描器,只要买个诺基亚手机就行。可是当时的零售商说:我不可能为这个东西再买个诺基亚手机,不能给每个售货员配个诺基亚手机。现在都用Android手机了,大店不用说,全是无纸化流程,拿条码一扫,上电脑一查进销存就知道哪些该补货了。

  后来赵健的公司几乎成了一个采购服务公司,顺义这边的批发都交给他们送货了,都说:赵健不来送货我们不太习惯,又得起早去批货。可是赵健也得吃饭,也得活,挣的这些钱还不够买这些终端设备的,没法往下做。

  转型B2C电商,又是个烧钱产业

  此后转赵健又转型B2C,网站取名为鞋商网。从零售开始作,那时候乐淘也刚刚开始,在北京刚开始做得时主要以女鞋为主。因为有上文“送货”的经验,都是鞋商们挑出来的精品,知道哪个鞋卖的好。

  由此,赵健的鞋商网开始扎货做网上零售,一次扎个两三双货,也不能太多。单双鞋利润还是不错的,一般一双鞋商场卖60块钱,批发价才20多元。鞋商网是第一家开始做“买一双送三双”服务的,不同的鞋号,哪双合适留下哪双。因为每家鞋子的尺码并不精确,买家说是穿35的,也许37都觉得紧脚。一次送三双的服务,用户可满意了。当时用的快递是宅急送,死穴也在这个物流上。因为“一双送三双”,快递要收三双的邮费,送回来还要收两双的钱,来去都收钱。

  开始的时候利润可以,一双鞋赚20块钱,也比商场卖的便宜,进价20元,卖35元,就能赚15块钱。结果北京市内的人,看不上廉价鞋,赵健的用户大多数是东北、内蒙、山西。越远越没法做,送过去邮费15块钱,基本上就毛利就没了,货再退回来就赔了。所以最后外地的服务就不做了,北京市内买家自掏邮费。

 

      本文转自英盛网,该网专做职场与管理类培训课程

早期O2O创业故事——曲折而来的成就

标签:android   style   http   color   os   ar   java   strong   sp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achefu/p/401400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