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聪明
之前我说,作者认为什么叫聪明?就是大脑中充满了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概念,当这些概念足够多的时候,他们之间自然就会产生清晰准确且必要的联系,而这就是所谓的聪明人,所以聪明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在之前,我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很多的概念,今天呢,我要把《时间》书中后面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概念都是在我看书的时候感觉对自己很有启发的,所以我把他们整理出来,让这些必要的概念能在我们的大脑中变得清晰和准确。这将是解读《时间》的最后两期节目。
自证预言
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因为你的相信而真的发生。
我自己身上的例子是这样,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性格偏冷的人,现在身边的朋友,都是原来的同学或者是单位的同事。都是因为环境的局限,让我不得不和他们发生交际,所以才发展出了友谊。而我从没有跳出这个环境局限,所以我没有太多的朋友。于是我一直相信我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结果呢?我现在就刻意的回避和陌生人的交往,如果在一张餐桌上吃饭,陌生人比较多的话,我都会尽量少开口说话,如果全部都是陌生人的话,那我基本已经失去了正常语言的能力。之前我对这件事情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的,性格如此嘛。
但是当我知道了自证预演这个概念之后,再回想自己的经历,就令我毛骨悚然,觉得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到底是我真的本来就很内向呢?还是因为自证预言,让我慢慢的变成我自己以为的那个人,而整个滑落的过程我竟然完全没有感知到呢?
再比方说银行的挤兑,就是最好的自证预言的例子。话说一家银行本来运转的很正常,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有人说这家银行会倒闭。结果流言四散,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纷纷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体现,以确保安全。而最终,挤兑发生,这家银行就真的应验了倒闭的预言。
其实这个负面自证预言的机理也很好解释:我们对一个坏预言的恐惧,会让我们马上采取措施去避免危险,但是出于恐惧的决策往往总是有问题的,而有问题的行动恰恰成为了预言实现的“无中生有”的原因。
那负面的预言需要我们警惕,而正面的则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如果你坚信自己未来是一个很牛的人,那你很可能就能成为一个牛人。
早在1968年的时候,美国两个科学家就做了这么个实验,他们假装给一所中学的学生做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同学的智商非常的高。而事实上,这些高智商的同学只不过是被随即抽取出来的。但是结果这些“高智商”同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什么原因呢?其实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学生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和时间。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抱有盲目的自信,这非常的重要。就是因为这就可以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自己往更好的目标去行事,进而也会影响周围的人给你带来更多的帮助。
再说下我自己,我一直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阅读理解,归纳总结没有任何问题的人。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学习特别轻松,我从来没有出现过作业无法完成的情况,每天10点以前上床睡觉也从来没有耽误过。后来我就抱着这样自信的以为,开始做晓书童频道,认认真真的去读书、分享。而结果是,我可能做的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当我仔细回想这件事情的经过的时候,这到底是我学习能力本来就很强,还是通过我这一年多以来认真刻意练习所换来的结果呢?其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了。
再说下李义君,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创业,而我在混日子。那个时候他经常会和我聊互联网、说马云。你想想看十多年前的马云,其实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的。有一天他就来和我说:“我们一起来做点事情把,你看马云如何如何,我们一起做网站,一起做SEO,我觉得,我认识的所有人中,聪明的就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你。怎么样?来吧,我们一起干吧?我们以后可以盖一栋大楼做我们的办公室。”
我咣就是一脚“滚开,我明天约了人打麻将呢。”你看,这就是当时李义君对自己未来的梦想。虽然现在他盖大楼的预言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他的梦想改变了他的行为,他为此在不断的努力,现在的结果就是他拥有明显比我好得多的生活条件。
所谓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我不曾有梦想,不曾为自己的梦想付诸于行动,所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就是我应得的,不用找任何抱怨的借口。我们现在的自己其实都是十年前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即便还不完全是,也是在慢慢的逼近当中。
兴趣
我们经常都会感叹说,自己在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是因为生活所迫,即使不快乐也没有办法,只有将就着这么过下去了。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都有这样的哀怨,厌恶着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羡慕别人所从事的工作。那事实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吗?不好意思,其实不是的。
首先,让我们想想,到底是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呢?还是说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把手上的事情做得足够好,进而才没有产生兴趣呢?
几乎就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很少会是麦霸,牌技差的人往往很不情愿被叫去补缺,不善言辞的人在聚会的时候多半都会选择坐在角落。
所以哀怨对自己做的事情没兴趣的时候,就先问问自己,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做不好它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不是有意义的呢?如果是,那么请把兴趣的借口放到一边,努力去做,做好为止,没有其他的办法。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你逼着自己去做,能够做得好的事情,其实你一定会多多少少对他产生一点兴趣的。
其次呢,我们总会羡慕别人做的事情,感觉自己对那很有兴趣。可是这种感觉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之所以会觉得对其他事情很有兴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做过,也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遇到挫折而已。其实,当真的有人改变现状,转而去追求兴趣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同样是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又因为做不好,而也失去了兴趣。
说到这里我也在反思,读书,总结,分享确实是我的兴趣,但是如果我的节目根本就没有人听,或者得到评价都说我的分享都是神马东西?狗屁不通。那我单凭兴趣,这件事情能持续做这么长时间吗?看书我还是会看,但是总结和分享我应该是不会继续做下去了。所以我说即便我不收费,你们给予我的,也比我给予你们的要多,这是句实话啊。
在这里李笑来给了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就是兴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只要某件事情能够做得足够好,做到比大多数人都要好,那么你对他就不会没兴趣。
所以,关于兴趣这个问题,其实我们长久以来都搞错了顺序。
完成大多数事情,确实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可同样的,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谓“没兴趣”,并非是原因,而是做不好的结果而已!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白白流逝的时间。
方法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聪明人都会非常的注重方法,我们关心方法是否正确,进而要求方法是不是够巧妙,是不是足够的有效率,毕竟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们有时候可能太过于注重对于方法的追求了,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有很多人是通过非常笨拙并且效率低下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比如说李笑来的父亲,他精通英语,文革结束获得平反之后,他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的主任,一直到退休。但是他父亲学习英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甚至当时连什么参考书都没有。在那个时代里,没有我们现在的金山词典,没有真人发音的电子词典,没有我爱背单词之类的软件和APP,他是怎么把英语学好的呢?那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多酷炫的秘籍,为什么这么多人依然像我一样的对英语一窍不通呢?
既然说到了学英语,我们就来看两位在英语教育方面的大师,首先是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李阳老师,他操着一口漂亮的英语,用“疯狂”到让很多人为止震惊的态度,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在他自己通过“疯狂”获得成功的同时,也确实帮助了很多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
另一位大师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他讲授的背单词的方法叫做“词根词缀记忆法”。这个方法就是一个辅助的手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俞敏洪本人确实有很大的词汇量,而新东方的学生确实用这个方法记住了单词,取得了好成绩。
那我是想说什么呢?俞敏洪和李阳两个人都很成功,但是他们的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就学英语这件事情来说,无论是李阳的疯狂、俞敏洪的记忆法还是李笑来父亲的毫无方法,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都熟练的掌握了英语这项技能,而他们其中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他们都非常的用功。
其实,关于方法这个概念,我想说的就只有一句话。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观点可能接受起来有点困难。
我再举个例子,有一位健身教练,他的臂围是43厘米,就和正常人的大腿差不多粗。有一次他说出了自己练习的诀窍,他说握哑铃的时候,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哑铃片上,这样哑铃就会自然的向外翻转,在训练的时候肌肉可以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他说,就是这个神秘而简单的技巧。
然而,这并非是他获得43厘米臂围的终极奥义,另一位健身教练,臂围更夸张,有45厘米。但是他从来都不用这样的方式握哑铃。
其实,练出令人羡慕的臂围的方法都一样,就是每周最少专门针对二头肌训练一次,三个动作,每个动作5组,每组做12次。至于如何握哑铃的技巧,关系并不大,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并且是不间断的重复。
由此可见,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最重要的策略。而坚持,其实就是重复,就是大量的时间投入。
据李笑来的母亲说,他的父亲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不“废寝忘食”的情况下利用所有的时间。而俞敏洪也是一个做事情超级用功的人,他怎么学习英语的我们不知道,但是李笑来看到了他是如何把新东方做大的,他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如果把他日程打印出来的话,每天都是满满的一张纸。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漂亮的发音绝不仅仅来自天分和所谓的“疯狂”,而是来自他太多太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疯狂”。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不过分的说,很多时候,方法不重要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更何况,所谓的“好方法”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那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换言之,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我们将宝贵的时光虚掷在不停地寻找方法上,是一件非常可笑和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现在开始,马上去行动。
运气
李笑来说我们确实能体会到运气的存在,但那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经常范的错误是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的失控。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如果你学过一点概率论和统计学的话,你就会坦然的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期望而发生任何的变化。就像《凡人歌》里唱的那样,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从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罢了,尽管他确实存在,但是我不相信他与我有关。这就是李笑来对待运气的态度。
拥有这样的认知会使人变得越来越理性。看到足球场上裁判投硬币决定谁先开球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公平的;而瞥见场上的一运动员竟然闭目祈祷的时候,我们知道其实他们的行为是可笑和根本就没用了。得到了这样认知的人,我们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迷信血型、星座,翻查黄历决定自己的运程,偷偷献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诅咒自己憎恨的人不得好死。
这些行为都无一例外,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和无奈而已。
爱默生说:“弱者相信运气,而强者只究因果。”
与此相关的一个有趣现象是:真正的“赌王”都不相信运气。他们从来都不是因为“运气好”赢钱的,之所以能赢多输少,只是因为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并且计算概率。他们只想办法赢,从来不赌。反过来,那些相信运气又好赌的人,永远得是不得善终的。
当好运气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确应该非常开心;而当坏运气降临的时候呢?我们也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生活都要继续,当然也要继续面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相信我,如果一个人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他最终会发现,他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如果一个人相信好运气,那么他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他的生活一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一定不能失望悲观。神奇的是,乐观生活、坚持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因为,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努力,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我是绝对崇尚努力的。尽管有些毒鸡汤会告诉我们说:“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都确实通过“努力”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后代的“出身”。
在之前我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聊到了运气这个话题,标题叫做《没有好运气能成功?你想多了》。在那期节目里我说,一个人的成功,运气确实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对待运气呢?是不能回避他,也不能依赖他。具体如何完全取决于你是往前看还是往后看:
“所谓的战略不过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好运气而已,所谓的勇气不过是当时情况下的不得不罢了!”至于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一下之前的那期节目。
好,最后我们还是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说的内容。
-
自证预言,这是让我如梦方醒的一个概念,它告诉我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因为你的相信而真的发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慢慢的变成自己所以为的那个样子,请给予自己足够的肯定,告诉自己,你就是个牛人。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自己当下的行为,让我们往牛人的方向靠近。
-
兴趣,不用感叹你自己所做的事情或者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没兴趣那只是你没有能力做的足够好的结果。而你自以为有兴趣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没去尝试,没有清楚的看到它其实也是困难重重。如果你真的去做了,失去兴趣就又会变成你做不好的借口。所以,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方法,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在与用功相比,方法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最重要的策略。就像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努力根本就没到需要拼天赋的程度一样,学习的失败仅仅是不用功而已,根本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够好。
-
运气,所谓的运气,就是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机会从来都不缺乏,而是很多。重要的不是机会什么时候会来,而是我们有没有准备好。我经常都说,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之后站在醒目的十字路口,静静等待好运的降临,因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我就笃定它一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