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应该 和我 数据 大数 问题 一个 场景 学习方法 表达
刚看到这个书名的第一感觉是一本介绍宇宙某个维度的计量名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和我之前的猜测大相径庭。 那么什么是暗时间呢?作者在“饿死在干草堆之间的驴子”中写到:
有人会因为无法做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热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拜拜浪费了时间。
在做决定的这段漫长过程中,多思考一些是没问题的,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或者说可以并行解决的事情上,这段白白流失的时间就称为暗时间。当有多件事情要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纠结选择哪项事情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事,理由是自己时间不够,殊不知它们往往能一起学习,时间总是自己凑出来的。比如当下的IT应届毕业生中大部分有这样的观点:学Java还是大数据呢?理由同上:时间、精力不够。我认为两者可以并行学习,只要多发现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暗时间,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毕竟“车到山前必有路”。
另外,作者的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2、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什么收获?(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到的东西)
3、设想自己正在讲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
4、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这些方法我在未看书之前都有意无意的用到过,当时只是心血来潮:如果将我学的这些讲给别人听该如何表达呢?在我自己假设的一个场景中才发现之前的学习上存在或多或少的跳跃式逻辑,将自己这些跳跃式的想法讲给别人听,他人肯定无法理解,所以必须要进行查漏补缺,形成连续性的逻辑,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事后就迅速忘了(笑)。让我吃惊的是,作者能把这些不起眼的小灵感给记录下来,可见作者对平常生活的“波动”十分敏感。
我很赞同作者提出的一个公式:实际投入 = 时间 X 效率 。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什么是效率:在相同的时间下,如果CPU全负荷在执行某个任务,那么你投入的时间就等于你实际使用的时间。
如果心思总被其他事情打断,那么虽然花费相同的时间,但是在这件任务或事情上的实际投入却很低。
这也就解释了同样大学四年,为什么有的人能小有成就而有的人却虚度时光。大学生普遍认为上了大学就解放了,要去体验影视剧中那种活力四射、骄奢淫逸的生活,并身体力行。这根本违背了大学的意义,我们更应该用大学这个时间,找到自己,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大学最重要的意义。
此时的我们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标签:应该 和我 数据 大数 问题 一个 场景 学习方法 表达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ckReyes/p/985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