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生活中常见的效应理论

时间:2018-10-27 21:47:01      阅读:58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线性   全球   数据   位置   新一代   奖惩   class   rop   鲁迅先生   

日常生活里,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 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与一些结果之间构成一种因果现象, 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效应, 定律抑或法测. 多少了解一些, 这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更为透彻, 博主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常见的并加以了整理. 包括心理学效应, 管理学效应和自我提升效应.

一、心理学效应篇

    1. 承诺定律
      承诺未必可以保证一定做到,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出承诺,就算你做到了也没有价值
    2. 苹果定律
      如果有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就应该先吃好的,把坏的令人扔掉,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变坏,你将永远吃不到好的苹果,人生亦如此
    3. 价值定律
      当你拥有一项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4. 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5. 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有个案例说道: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晚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在“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又有个案例说道: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6. 巴霖效应
      源自于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于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么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于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 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后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巴霖效应与巴纳姆效应相同,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7. 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8. 比马龙效应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又比如, 如果家长们一直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为什么这么笨啊, 久而久之, 这个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以为自己很笨.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9. 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1). 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 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澹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 学。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 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 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 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 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 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2). 边际效应递增: 有时候边际效应有时候也是递增的。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吸毒的人,越吸越想吸。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10. 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11.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XXXXX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12.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13. 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14. 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15. 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16.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就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17.  多看效应
      转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试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既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人际吸引难道真的是如此的简单?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做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另人费解,也就是太讨人喜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用.

    18.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19.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澹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20. 凡勃伦效应
      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这种价值的转换在消费者从数量,质量购买阶段过渡到感性购买阶段时,就成为可能。实际上,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营销策略。
    21. 共生效应
      植物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共生就是两者相互利用(虽然这个词是贬义词,但实际就是这样),同时有利于双方发展的现象,这种情况应不仅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也会有。
    22.  黑暗效应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有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融洽投机。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
    23. 棘轮效应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澹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瓷意骄奢,便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消费效应――棘轮效应。所谓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着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着名论断,他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在物质不再匮乏,生活必须品不再靠计划供应的今天,在保健品、营养品、吃饭穿衣以及文娱活动极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环境里,再提“由奢入俭”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仆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西方一些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仆和自立。

    24.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25.  结伴效应
      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并不进行竞赛)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率。例如:学生在一起作作业比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高。 可以相应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应注意课上的效率,注意时间分配。…
    26. 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27. 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 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启示之一是: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启示之二是: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是: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28. 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9.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本杰明 富兰克林效应的现象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一个人行善举,那么往往会得到好的结果。当然这绝非是种“果报”理论
      本杰明 富兰克林曾表示,通过向一个不喜爱他的议员借书,他们俩最终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为,如果我们去帮助一个不喜欢的人,结果说不定就会喜欢上他—— 当我们给予不喜欢的人帮助时,其实是经历了一种失调,我们的行为和对此人的态度之间发生了矛盾。为了缓解这种失调,我们会尽力说服自己这个人是好的、值得帮助的,从而注意并强调了其优点,而澹化了自己本来不喜爱他的事实。这个故事倒是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如果想追求一个本来不怎么喜欢你的姑娘,或许也可以通过求得她帮忙的方式来逐步制造她对你的好感呢?
    30. 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31.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 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32.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 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 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 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 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 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3.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 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 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34.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美人效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正是挖掘潜在消费和增加客人满意程度,增强餐厅的竞争优势,从而留住客人。
    35. 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 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 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36. 光环效应
      也叫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煳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37. 冷热水效应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运用这种冷热水效应。 运用冷热水效应,可以获得对方的好评。 人处世上,难免有事业上滑坡的时候,难免有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难免有需要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时候,在这些时候,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形象,反而会获得他人一个好的评价。当事业上滑坡的时候,不妨预先把最糟糕的事态委婉地告诉别人,以后即使失败也可立于不败之地;当不小心伤害他人的时候,道歉不妨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样不但可以显示出你的诚意,而且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当要说令人不快的话语时,不妨事先声明,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这些运用冷热水效应的举动,实质上就是先通过一二处“伏笔”,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小,如此一来,它“称出的物体重量”也就大了。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汽车,深得公司经理的赏识。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车。深懂人性奥妙的老李对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没想到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大大夸奖一番。假若老李说本月可以卖15辆或者事先对此不说,结果只卖了12辆,公司经理会怎么认为呢?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老李失败了,不但不会夸奖,反而可能指责。在这个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情况――顶多卖5辆车,报告给经理,使得经理心中的“秤砣”变小,因此当月绩出来以后,对老李的评价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提高了。 蔡女士很少演讲,一次迫不得已,她对一群学者、评论家进行演说。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自然不会说出精彩绝伦的话语,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对我的发言不要笑话……”经她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秤砣”变小了,许多开始对她怀疑的人,也在专心听讲了。她的简单朴实演说完成后,台下的学者、评论家们感到好极了,他们认为她的演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于蔡女士的成功演讲,他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一个良好评价。
    38. 临近效应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这与俩人住处的远近有很大关系。这被称为邻近效应。那么为什么邻近性会引发好感呢?
      1. (增强亲近感) - 邻近性一般都会增强亲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机会也相对频繁,重复的接触就会引发、增强相互间的好感。
      2. (强烈的相似性) - 人们大多选择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与自己相近的人为邻,而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相似性。
      3. (越是邻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 邻居之间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费用便可成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嘱托,有快乐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请邻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里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应。
      4. (认知的一贯性) - 与讨厌的人比邻而居,在心理上是难以忍受的。人们在交往中大多愿意接近与自己合得来、住所比较近的人。
    39. 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名人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所希望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0.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扬手,车随时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如果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两面都可能着地。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酱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

    41. 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将"破窗理论"中的玻璃换XXXXX,它变成了另一种说法,也是我对"破窗理论"的触动: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
      穿什么样的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一生也由无数细节组成,将小事做好,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将来才会更美好。
    42. 热手效应
      如果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员“手感好”,下次投篮还会得分。在轮盘游戏中,赌徒往往认定其中的红黑两色会交替出现,如果之前红色出现过多,下次更可能出现黑色。可是,直觉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实上,第一次投篮和第二次投篮是否命中没有任何联系,转动一回轮盘,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机会也总是0.5。就像受“热手效应”误导的球迷或受“赌徒谬误”左右的赌徒,投资者预测股价也容易受到之前价格信息的影响,用直觉代替理性分析,产生所谓的“启发式心理”。举个例子,一家制药公司的股价长期上扬,在初期,投资者可能表现为“热手效应”,认为股价的走势会持续,“买涨不买跌”;可一旦股价一直高位上扬,投资者又担心上涨空间越来越小,价格走势会“反转”,所以卖出的倾向增强,产生“赌徒谬误”。“‘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都来自人们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即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由南京大学商学院的林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俞乔、汤震宇、周建四位学者组成的团队,利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面对过去股价信息时的交易行为与心理预期。林树、俞乔等发表在《经济研究》8月号、题为《投资者“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的心理实验研究》的文章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或潜在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序列变化的作用均要强于‘热手效应’,占据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无论股价连续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价格走势会逆向反转。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认为“在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中长期‘熊市’时,较高知识水平的个体投资者存在预期市场回升的基本心理动力。”
    43. 睡眠效应
      使坏印象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邮递销售或上门销售中有这样一项保护消费者的制度,即使是已签定的买卖合同,只要超过了一定期限就会被自动失效。这个制度被称为“冷却制”(coolingoff)。这里的“cooling”是指从一开始认为“很好”到后来可能认为不怎么样的这段冷却期。反过来,起初认为“没有什么好处”的坏印象也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继而产生好印象。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睡眠效应。比如谈判陷入僵局即将破裂时,提出“先吃午饭,等吃完后再做决定吧”,让双方有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等重开谈判时,进展会异常顺利。谈判到达高潮时或刚刚进行劝说后,给予对方一段思考的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劝说者与劝说内容的暂时分离会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使对方作出冷静的判断。
    44. 羊群效应
      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搜索引擎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搜索引擎的巨头之间对对手之间的动作非常的注意,一旦一个搜索引擎出现某一个新的功能,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众多的搜索引擎都会去尝试这个新的“水草地”是否真的肥美,是否真得有利可图。
    45.  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 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4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47.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48.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二、管理学效应篇

    1. 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Barnes & Noble 的平均上架书目为13万种。而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Amazon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Kevin Laws 是这样总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因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得较大的份额和高额的利润。英特尔公司在产品开发和推广上奉行达维多定律,始终是微处理器的开发者和倡导者。他们的产品不一定是性能最好的和速度最快的,但他们一定做到是最新的。为此,他们不惜淘汰自己哪怕是市场上正卖得好的产品。

      达维多定律揭示了以下取得成功的真谛: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时淘汰老产品,使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并以自己成功的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进而形成大规模生产,取得高额利润。

    3. 酒与污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的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酒·污水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在一些学校中难免碰到个别“污水”式的教师,他们人数虽然很少,但破坏力巨大。为此,学校领导要花费精力处理这类“污水”。
      1). 员工的技术能力和敬业程度是公司顺利发展的保证.
      2). 员工优劣评比:分ABC(C类即烂苹果员工)三类,表现最差的员工通常都必须走人.
      3). 对待烂苹果员工的做法: 动作要快,越快越好. 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是因为破坏总比建设容易。“烂苹果”定律告诉我们: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4. 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5. 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着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马太效应指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就多,而发言机会愈多能力愈强,学习能力弱者反之,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高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它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积极作用是:“马太效应”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这对小组内表现一般的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去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将客观上促使组内竞争的产生,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这是符合合作学习的精神的。其消极作用是:获得高评价的学生,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容易产生居功自傲、遭小组成员非议等不利合作行为的现象。很显然,如果一味放任小组成员的自发无序地竞争只会导致不均衡的加剧。

      消除合作学习中 “马太效应” 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马太效应”的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1). 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在人类资源分配上,出现了极不均匀的状况: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圣经里面的《新约.马太福音》
      2). 成功是成功之母: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试想一下,如果你屡屡失败,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甜头,你还必胜的信心吗?你还相信失败是成败之母吗?成功有倍增效应,你越成功,你就会越自信,越自信就会使你越容易成功。这个角度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也有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成功会使你自信,也就越能成功,而失败会使人灰心丧气,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了。例如拿破仑一生曾打过100多次胜战,胜利使他坚信自己会所向披靡,而且,也使敌人闻风丧胆。
      3). 当然,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并不反对人们从失败中学习。失败是成败之母对于抗挫折能力强的成年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未必适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可能更适合他们的发展。当一名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出的自信心,会促使她取得更好的成绩,随送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他获得不断的成功。通过体验成功,学生将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教育领域的灵活运用。
      4). 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并不一定是他的才能和价值,有时候是他的背景和他所代表的组织或是代表的群体,若能使用这些隐藏的资源,它将使你的价值增值。
      5). 永远领先半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为提升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恪守的经营理念。甲骨文软件公司的经营理念包括市场敏感度领先,销售策略领先,服务超前,规模超前等。在开拓新市场时总是领先市场,领先竞争对手半步,而这半步就是人们所说的领先市场和引导消费,一位高层员工透露:“别人软件没有上市计划,甚至还在开发的时候,我们的软件就已经上市了,但我们通常只比别人提前1个月的时间”。
      6). 由于商业活动中以稀为奇,以少为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所以要想超出众人,领先半步,就得在稀奇,独特上下功夫,打注意,做文章,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才能出奇制胜,步步为赢。

    6. 木桶法则
      木桶法则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法则告诉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单位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7. 位差效应
      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可达到90%以上.(代表:美国沃尔玛公司—平等的沟通精神,让沟通无处不在)
      1). 对待员工和蔼,交流时他会竭尽所能让你将话说出来.
      2). 鼓励中级员工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3). 要求所有的员工极为公司的发展提出新的构想.(每周开展讨论会,并颁发相应的奖励)
      4). 人心不是唠叨所能改变的(要知道唠叨不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相反只会引起员工的发感)
      5). 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依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障.但不能管理者的姿态对待员工,认员工敢于直面总裁.如果一个管理者只会趾高气扬,执意显示自己的地位与身份,那么,他的管理定是失败的
      6). 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是公司平等的一员,才能让他们的意见的建议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为协助自己的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两个以上,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如此必然导致机构人员膨胀而效率低下.

    8. 帕金森定律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 高级官员感到无聊乏味,中级人员忙于勾心斗角,低给人员则灰心丧气.
      2). 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效应的直接原因.
      3).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将用人权放在一个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手里.

    9.  华盛顿合作定律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 “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l"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增力作用”。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

      1).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远比这复杂和微妙得多.
      2). 在一个集体中,大多数都采取观望态度(旁观都效应),而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责任不明确.
      3). 能力相等的人一起合作,只有合理的分工合作,才会有辉煌的成果,把每一个人放在最为合适的位置.同时要考虑到该人的优点和缺点及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
      4).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经常会出现彼此之间的排斥的妒嫉心理.多个优秀的人同时一起工作,通常不能顺利的完成工作。通常将其中的一些人调离到新的岗位,其表现也将是惊人的。
      5). 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必需的,
      6).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7). 责任保证绩效。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成正比的,但明确责任,是提高工作绩效的前提,一个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责任体系,权责不明不仅不会出现责任真空,而且还容易导致员工之间互相推诿,把自己置于责任之外,明确的责任体系,是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们团队中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就是责无旁贷的。

    10. 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1). 不言面喻,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竞争对手的时时叮咬,方能保持旺盛的势头让自己强大起来。
      2). 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加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为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危机感。

      无独有偶,在美国费城西部,有两个敌对的商店,一个A商店,一个中B商店,两个商店是隔壁邻居,店老板是死对手,他们之间经常展开价格竞争。当A商店在窗口挂出床单6.5元时,B商店则会出现5.9元的标价,此外,他们还常走出商店,相互咒骂,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他们中间一个人会在竞争的退出,宣称另一个店老板是疯子,在他那里买东西的人都是疯子。于是人们便纷纷路到竞争获胜的商店买完所有的床单,在这一带由于他们的不断竞争,人们买到了各种自认为物美价谦的商品。说来有趣,有一天,他们中间的一位老板去世了,而几天后,另一位老板就进行了清仓大展销,然后搬了,人们再也没看见他,这是为什么呢?当房子的新主人进行大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两位老板的住房有一个通道,他们的住房就在商店上面,后来经进一步核查,这两位老板竞是同胞兄弟。

      原来所有的咒骂、恐吓和其他人身攻击都是在演戏,所有的价格竞争都是骗人的,谁获得胜利,谁就把俩人的商品一起抛出去,就这样他们的骗局维持了30年之久,未被他人发现。直到其中一个死去才真相大白。保持必要的竞争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哪怕是一种竞争假象,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事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有效之道。
      3). 在“刺头”身上放几个“马蝇”。几乎在每一个企业里都有某一些人拥有在某一方面不可替代的资源(如背景)或聪明,好动,上进心强,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家,在此他们充满创新精神。对成功以及成相关的东西(金钱,权力,职位等)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会行规蹈矩,也不会轻易被权威所折服,更让人头痛的是,这些人不但在专业上有一套,往往在组织内的“兴风作浪上也很有一套。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会轻易被满足,他们具有强烈的占有欲。由于不会轻易满足,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需要给领导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希望由此而得到更鑫的满足。因为他们身叮着有刺激他们积极进取的“马蝇”,对于那些有优势的员工来说,他们并不畏惧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工作范畴,更有难度的任务,他们往往希望通过挑战这些来显示自己超人一等的能力及在公司里无可替代的地位,以便赢得更多的尊重。这就是叮在他们身上的“马蝇”。

      因此,谨慎地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提升管理绩效的关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仔细关注的:
      (1).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辞令,善于捕捉他人心理的管理者,你可以度着找他们谈谈心,做做思想工作。
      (2). 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在巧妙运用你的权利资本时,为这些高傲的家伙树立一个曲范,让他们看看一个有权威的人是怎么处理问题,实现团队目标的。
      (3). 这些家伙往往好胜自负,进取心强,在委派任务的时候,最好用一句简洁有力,但颇能刺激他神经的话来结束:这个任务对你来说有困难吗?在得到他不服气或略带轻蔑的回答后,便可结束了,如果太多叮嘱和干预,只会引起这种人的反感和烦燥,甚至使他地于任务本身和你这个管理者更加不屑一顾。
      (4). 运用你的智慧和鼓动力,在工作时有意的对此类员工进行一些“冷处理”,让他体会到个人的力量与团队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其发挥专长,保全他的面子和自尊。
      (5).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这样的员工以任何错觉,不要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有某些优势,就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这点是长期驾驭这类人的关键,一定要坚持下来。
      (6). 在对于想跳槽的员工,应注意:1,不要为了留住某些人轻易做出很难实现的承诺。2,如果有过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无法兑现,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正面的说法,不能在员工面前扮演一个言而无信的管理者角色,那样只会为将来的动荡埋下隐患。
      (7). 及时发现员工的情绪波动,特别是那些业务骨干,一定要把安抚民心做在前头,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把预警工作做在前头,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呢?
      (8). 如果员工去意已定,那么你不要太过勉强,应该善始善终,好说好散,在有必要的时候,可心请他们提前离开,重要的在于不要让某些人的“离去”变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挑衅,造成全公司员工的大面积情绪波动。
      (9). 随时检讨公司晋升,薪酬,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合理,避免因制度性原因而造成员工非正常性流
      (10). 攻心为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方为上策。

    11. 例外原则
      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一把抓的控制方式是一种错误的模式)

      1). 管理的密决在于合理地授权。所谓授权,就是指为帮助下属完成任务,领导者将所属权力的一部分与其相应的责任授予下属。使领导能做领导的事,下属能做下属的事,这就是授权所应达到的目的。合理地授权可以使领导者摆脱能够由下属完成的日常任务,自已专心处理重大决策问题,还有助于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士气,授权是否合理是区分领导者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正如韩非子所说的那样“下者尽已之能,中群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领导者做为“上君”,负责最高层的决策。就必须对下属进行合理的授权。
      2). 授权可以让未来规模更大的企业仍然保持小企业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公司培养出发展所必需的大批出色的经营管理人才。
      3). 许多管理者都知道授权的重要性,但他们却总埋怨手下没有可以委托的人,须知才干是在实践中增长的,你总是不敢把艰难的工作交给下属,他们就永远没有显示才干或得不到提高的机会。正如你总是不敢孩子下地,他就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4). 授权与单纯的分派任务是不同的,分派任务是让下属照你的吩咐去做,他是被动的,而授权则是把整个事情委托给他,同时交付足够的权力让他做必要的决定。这有助于增长他的荣誉,使他有成就感。
      5). 适当放权既能给下属留下发展自已的空间,又能使管理者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督导员工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也就顺理成章了。
      6). 授权并非一蹴而成,不能说一句“这件事交给你就以为完成了授权,授权一事需要授权者和被授权者双方密切的合作,彼此态诚恳,相互沟通了解。在授权的时候,授权者必须有心理准备,明确授予下属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和责任。使他完全理解自己的任务,权力和责任。做到这一点后,就要让授任者依他自已的方式处理事情,不要随意干涉,并且随时给予支持,扶助,合理地授权并非对下属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授权者要保留监督的权利,在受权者出现不可原谅的错误时,随时取消他的受权资格。
      7). 合理的授权,有利于调动下属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下属工作情绪,增长其才干,使上级领导的思想意图为群体成员所接受。
      8). 授权可以发现人才,利用人才,锻炼人才,使企业的工作出现一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局面。
      9). 如果你想让下属有出色的表现,,你必须学会为他们“搭舞台”,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不会因此分散他们的精力,让他们产生顾虑。
      10). 管理学之父泰罗提倡领导者要学会合理的授权,尤其是要学会在遇到自已懂的知识时,,将决策权交给别人

      授权的原则:
      (1). 握大权,授小权(将一些繁重的,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交由下属处理,自已保留例外事件和非常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
      (2). 因事择人,视德才授权(泰罗授权理论中最为基本的准则就是因事择人,视德才授权,授权不是利益的分配,更不荣誉的照顾,而是为了将工作做得更出色的一种用人策略,所以应考虑用人更佳性。选择最适的人当受权人)。
      (3). 先放后收。不要将一种权力无限度地授予下属。而要适时地加以控制或是回收,这可能会导致上下级之间脱节,从而让自已的下属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相反,如若能时时监督下属的权力应用。
      (4). 不越级授权。在企业中,主要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这种体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所以在授权下属权力时,一定要掌握尺度,不要越级授权,而要逐级进行,否则只会引起各级下属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和职责的混乱。
      (5). 有效的反馈。对于下属的工作表现的评价,不能太主观意断,而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领导者在授权后,要与下属保持畅通的反馈的渠道。当你将一项权力授予下属,而他将一件工作完成的非常糟糕进,或许事情还不至于糟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但更糟糕的是,你没有补救的办法,下属需要及时的反馈工作的进展情况,而你更需要向下属传授工作的改进之处。
      (6). 全局性。一位领导要授权下属以不同的权力,在授权后,你要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把握一些全局性的工作,高明的领导在全局统筹的时候,善于采用纵向画线与横向划格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组织控制。纵向画线是指界定各个部门对上,对下的权限,横向划格是指界定下级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这样既有利于下级充分利用自已的权力施展自已的才华,又不至于各部门成为有服从指挥的独立王国,从而有助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与协调。

    12. 鲇鱼效应
      1).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所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2). 招聘应届毕业生做为鲇鱼员工,因为应届毕业生给企业带来了鲶鱼效应,增强了整个团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制造出一种紧张气氛,使全休员工更加勤奋地工作,促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的提升。
      3). 一个单位或部门,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彼此太熟悉,就容易产生惰性,削弱组织的活力,若从外部引进“鲇鱼”,他们能以崭新的面貌对原有部门产生强烈的冲击。他们能很好的刺激其他员工的竞争意识,克服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
      4). 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鲇鱼”,通过他们挑战性的工作来打破昔日的平静,不仅可心激活整个团体,还能有效地解决原有员工知识不足的缺陷。
      5). 给自己找个对手: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异已,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能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手,反而是一种福气,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手会让你时刻都有危机感,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6). 利用“鲇鱼效应”时, 要把握好尺度。“引起一个,带动一片”这种鲇鱼效应的应用是有条件的,要经过科学的评估和精心的安排,若不能将“鲇鱼效应”放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之中加以全盘考虑,就会适得其反,酿成“鲇鱼负效应”这很有可能会产生窝里斗的情况,不难看出,这种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出现了员工不思进取的现象。假如你所在的部门已经形成了龙腾上虎跃,锐意进取的气氛了,若仍坚持引进超量的“鲇鱼”,可能就会一些本来可以进取的“沙丁鱼”看不到希望而开熘,也可能会引发内讧,以至效率低下。
      7). 拿破仑曾经说过: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要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做战能力强,这一句话一方面说明了首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慧和能力相当的人不能扎堆,能人扎堆对企业发展不利。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配置恬当,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大于三,可能等于五,配置不当,人员失和,一加一可能等于零,也有可能成负数。
      8). 很多公司在内部出现职位空缺时,往往第一时间会猎头公司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却忽视了公司内部的人才,不予挖掘和起用,结果造成了很多企业精英的流失的管理事故。因此,适量引进“外业和尚好念经”,同时也让“庙里和尚会念经”,内外结合,形成有序的人才竞争机制,如此一来,组织就会更加有活力。
    13. 王安定论
      1). 在信息社会里, 随着全传播渠道的发达,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高,谁能以最快的反应把握商机,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速度就是效率!
      2).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快速传递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各地的市场信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信息是机会,就是财富,但是信息所提供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谁能快速拿捏,谁能把握市场供需,谁就能获得财富,也就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对此,美藉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提出了有名的”王安论断”,他认为要在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力争上游,就要在速度上下功夫,惟有速度提高了,效率才能得到提升,王安论断一再被实践验证,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3). 王安儿时的一个故事:一天小王安遇见一只流浪的猫咪,决定收养它,可他不敢,怕妈妈反对,于是他回家先征求了妈妈的同意,可回到遇到猫咪的地方时,发现小猫已经饿死了。这次的事对小王安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知道凡事只要作了决定就得马上行动,效率才是第一的要务。
      4). 善于王安论断的理化内涵,我们会在任何时候都快人一步,人们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因此,培养和树立超前意识,具备前瞻眼光,对于提高行事速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5). 所谓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动态中准确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 在静态中及时预见事的产生的变化。
      (3). 在平平常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友好往来中善于发现不显眼的契机,并预见到它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牢牢地抓住它,充分发展自己。

    14. 史密斯法则
      1). 珍惜每一分钟,最大化时间的价值,几乎是每一位成功者必修的一课,学会有机管理时间,才能保证做事的效率,提高生活的质量。
      2). 神奇的三小时,人们早睡早起,这样可以比别人更早展开新的一天,在时间上就能跑在别人的前面,在这三小时(5-8点),你可不受任何人和事干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且必须得讲求恒心,判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后你会受益无穷
      3). 疲劳常常只是厌倦的结果,要消除这种疲劳,停止工作是不行,必须变换工作,一个人要是能做一种以上的事,他会活得更有劲,闲暇对于智者来说是思考,对于享受者来说是养尊,对于愚者来说是虚度。
    15.  吉德拉法则
      1). 任何企业,如果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当效益无法保证时,就要举起改革的斧子。
      2). 20世纪时,在意大利国际市场疲软,在意大利本国工资升高,物价上涨等情况的冲击下,再加上公司内部出现了管理问题,菲亚特汽车公司经历了历史上最不塂回首的日子,公司连年亏损,在世界汽车生产商的排名榜上接连下跌。在此,一个面临倒闭的企业,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对原有体制,管理方式进行修修补补,是无济无事的,要从根本上焕发企业的活力,提升企业的效率,增强企业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正如吉德拉所说的:“凡是没有必要的,就把它摒弃”。
      3). 用人贵精: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时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只有找到最合适的人数,管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一个公司中,吸有每个部门都真正达到了人员的最佳数量,才能最大阴谋的减少无用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庞杂,人员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会使企业官僚之风盛行,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需设法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极力减少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4). 精简的机构和人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根本,与大多数企业不同,沃尔玛在遇到麻烦时,不是采取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相反,而是追本溯源,解聘失职人和精简相关机构。沃尔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机构臃肿。
      5).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企业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要运好吉德拉法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果断决策的能力,切忌遇事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坚决果断的个性品质,无疑是决策者必备的素质。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经常彷徨,不知所措的人,是那些没有主意,不能决择,依赖别人的人,这种主意不定,自信不坚的人,也难于得到别人的信任。
    16. 多米诺效应
      一荣难俱荣,一损易俱损;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17.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 失去对 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 ” 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 ” 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 ,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 ” 两只表 ” 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 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 标。甚至 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 为将陷于混乱。

    18.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 ” 向上爬 ” 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 要求改 变单纯的 ” 根据贡献决定晋升 ” 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 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 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19. 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20.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21. 蝴蝶效应
      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大远离呢!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 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象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由于混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由此可见,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了。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22. 蘑菰管理原理
      蘑菰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蘑菰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菰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蘑菰管理有着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还没等它长高长大恐怕疯长的野草就已经把它盖住了,使它没有成长的机会;二是缺乏主动,有些本来基因较好的蘑菰,一钻出土就碰上了石头,因为得不到帮助,结果胎死腹中。

      让初入门者当上一段时间的“蘑菰”,可以消除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使他们更加接近现实,更实际、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领导者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可过长,时间太长便会使其消极退化乃至枯萎,须知不给阳光不给关爱不仅是任其自生自灭,而且更是对其成长的抑制。如何让他们成功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尽快吸取经验、成熟起来,这才是领导者所应当考虑的

 

生活中常见的效应理论

标签:线性   全球   数据   位置   新一代   奖惩   class   rop   鲁迅先生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aocy/p/986351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