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从宏观上清晰的描述软件的开发活动,将软件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各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包含其主要工作以及执行人等,这些阶段构成一个顺序的开发过程,这些阶段即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有六个阶段:需求工程-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交付-软件维护。
软件过程模型即对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更细致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型:
构建-修复模型:
最早最自然产生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但因为没有开发中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完全依靠个人也就不将其看作一个软件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文档驱动)
人们对软件过程模型的最早认知。将软件的开发活动组织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交付-软件维护,并规定其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次序(实际是允许出现反复和迭代的)。
增量-迭代模型(需求驱动)
在项目开始时设计好项目前景和范围,再将后续的活动组织为多个迭代、并行的瀑布式开发活动。
演化模型(需求驱动)
与增量-迭代类似,但区别为适用于需求变更较为频繁,不稳定性较多的软件开发活动。与增量-迭代模型均具有缩短开发时间(并行开发),减小开发风险(渐进交付)的优点。
原型模型(需求或风险驱动)
原型产生于真正产品构建之前,分为两种,一个为演化式模型,后续会成为产品一部分;另一种为抛弃式原型,后续不成为真正产品。
螺旋模型(风险驱动)
由风险驱动,完全以风险解决的方式组织软件开发活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fz1211/p/989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