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r 之间 accept 监听 接受 工作 linux内核 总结 客户端
先看一半的socket
建立连接的双方的过程:
socket()
---->创建出 active_socket_fd
(client_socket_fd
)
bind()
--->把active_socket_fd
与ip,port
绑定起来
connect()
--->client_socket_fd
主动请求服务端的 listen_socket_fd
read()/write()
---->读/写 socket io
close()
---->关闭socket_fd
socket()
---->创建出 active_socket_fd
bind()
--->把active_socket_fd与ip,port绑定起来
listen()
---->active_socket_fd--> listen_socket_fd 等待客户端的client_socket_fd来请求连接
accept()
---->listen_socket_fd-->connec_socket_fd 把监听socket转变为连接socket,用于建立连接购的读写数据
read()/write()
---->读/写 socket io
close()
---->关闭socket_fd
linux内核, socket函数创建的套接字是主动套接字
一开始socket函数, 不管在客户端还是在服务端, 创建的都是主动socket, 但是在服务端经过listen(), 后把其转变为listen_socket_fd(被动监听socket),
经过accept()后转变为connect_socket_fd(已连接socket).
在转变为connect_socket_fd之前, 都是同一个socket, 只不过是socket的状态改变了, 但是服务端经过accept()后返回的socket是新的socket, 用于连接后的read()/write()
对于前者, 这个比较好理解, 因为是现在的网络程序中是C/S结构的, 一般是客户端主动向服务端请求建立连接. 这个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两个状态, 一个是主动, 一个是被动的. 因此, 客户端的socket只用于主动向服务端的socket请求建立连接, 服务端的socket一直被动的等待客户端的请求连接就ok了. 所以这就解答了为什么需要两种状态的socket, 只有一方是主动, 另一方是被动, 才能否完成上面的过程. 如果双方都是主动, 或者被动, 就完成不了上面的过程了.
这个我认为是, 监听socket,是服务器作为客户端连接请求的一个对端,只需创建一次能够让客户端请求到有这个端点就ok,所以监听socket(listen_socket_fd)存在于服务器的整个生命周期, 不需要每个连接都创建一个新的监听socket出来, 没必要呢。已连接socket(connect_socket_fd)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的连接的一个端点,服务器每次接受连接请求时都会创建一个新已连接socket,它的生命周期只是客户端请求服务端的时间范围内。
为什么需要两种socket(监听socket和已连接socket)已经说得明白了, 总的来说是, 是为了职责分工, 分层协作, 提高服务端性能.
为什么有监听socket和连接socket,为什么产生两个socket
标签:str 之间 accept 监听 接受 工作 linux内核 总结 客户端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angjf/p/990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