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uthor 家庭 期望 昨天 针对 用户表 通过 自己 zoom
在需求收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问对一个好问题,只有带着合理&有效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我之前看了很多产品经理的书,记得大部分书上边都写着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全才,他们需要懂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一系列的知识。
那么学到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其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为了让你能懂用户的“需求”,当然这个需求是较广义上的需求,他指的是让你通过一些一些知识储备,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一类用户群体的“需求”。
过去我们收集需求的方式有比较多,比如:用户调研、问卷、访谈等等。但是收集回来之后我们经过简单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就着手迭代了,虽然一直这么做,但是心理总感觉缺点儿什么。
听大厂的产品经理或者一些产品专家说的产品的需求分析貌似不是这么简单,可能也读了一些文章,但是也会感觉有些浅尝辄止,没有很大的收获。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过我希望寻找一个让需求分析,可以套用“公式”的方式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用户的需求。
在需求收集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需要问对一个好问题,只有带着合理&有效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根据之前读过的一本叫匹配度的书,我认为书中比较合理的就是把需求问题分为两类:
(1)探索性洞察
需求从零到一的挖掘,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有什么问题。比如:你从事服务行业,最近发现行业竞争比较激烈,这时候你希望通过用户研究找到新的用户群或者用户需求,并开发对应产品。在这个时候你就处于没有明确目标去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性洞察
你知道产品有问题,但是对细节不够了解,想通过分析去优化产品。
问题性洞察又分为两小类:
在我们了解完成这两种类型的问题之后,我们来讨论下分别针对这两类问题,如何设计问题框架。
我们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运营或者领导提了一个需求说,最近用户流失率怎么这么高啊,你快设计一个积分系统提高下用户活跃吧。
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是万万使不得啊,鬼知道用户为什么流失,你怎么就能确定设计一个积分系统就不会流失呢?
但是迫于领导的“淫威”,你可能就会组织一个会议讨论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积分系统。实际上,我认为这么做是缺乏一定的需求分析的,它可能会掩盖用户真正流失的原因,让我们走上“歧途”。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问题改进的模板,可以按照这个模板试着改进下:
现在我们将上述的问题“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积分系统才能降低用户的流失率”按照这个模板修改下:
修改完成后,你按照3-2-1的步骤去看这个问题相信比你直接着手解决方案有更深深入的了解。
举个例子,比如是你是美发行业,目前行业内的竞争很激烈,你想找个新的服务板块增强你在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尝试的使用下方的模板:
根据上边的模板我们对上述的场景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最终我们就将一个探索性的需求聚焦成为了③和④两个问题,其中③问题是为了扩展你的研究范围,④问题是为了思考价值和意义。希望用户的回答更加发散更加聚焦意义,阐释出更多的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问题的方式套用在当下一个独角兽企业“滴滴打车上边”,滴滴打车最初是聚焦如何让用户更方便的打到车。
按照上述四步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四点:
当你提出一个好问题的时候,你可能看到更广阔的市场,也会对需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知道如何问一个好问题之后,你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提纲帮助你逐步深入的进行用户调研,一般提纲可以按照普遍到具体、从行为到心理、从现象到原因、从理性到感性进行设计。
(1)基本情况
用户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日常情况等。
(2)行为描述
用户的决策、购买、使用流程如何(包含现在的和期望的),每个环节有什么更细分的子环节,每一个子环节包含的动作及与其他内容的互动,以及消耗的时间。
(3)场景及影响因素描述
用户行为发生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不同场景是否对行为有影响,除了场景因素,用户购买和行为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差异如何。
(4)心理及情绪描述
用户的情绪类型,用户在行为或互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情绪变化,用户对产品整体的感觉和认可程度。
(5)偏好及思维模式描述。
用户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信息决策,还是凭直觉决策,是自己独立判断还是参考别人的经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思维模式是不同的。
(6)生活模式及价值观描述。
主要指用户坚持的原则、用户决策的依据、用户理解风险和价值大小的看法。
之前看过一本逻辑思维的入门书籍叫学会提问,当时想着提问题谁不会啊,可是当你入门以后,你会发现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让你足够深入的思考。
深入的用户访谈是需要访谈人有很丰富的经验的,这个经验就需要你不断的按照正确的访谈框架,通过不断用户积累出来的。可能不求达到罗振宇那中大师级的水平,但是也需要通过与用户有效率的沟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记得第一次去做用户调研,我是去的幼儿园做幼师需求的调研,在调研之前准备了几个问题,但是实际调研的过程和结果确实让我撞了一头包。一个新手可能犯的错误都基本上都让我“有意思”的犯个遍。比如:问题准备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入,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时间。访谈时比较尴尬紧张,无话可聊。偶尔收集回来觉得是创新性的需求开发完成后,用户并不买账等等。
让我真正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这方面能力不足的是,当我看完罗振宇得到上的一档节目的时候,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过《长谈-让我把话说完》。
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在做实地的用户调研时,最好采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之前做过一些访谈确实有焦点小组的形式,焦点小组的优势在于能快速的获取一些共性的信息。
但是在国内,可能是中国人的个性的原因,焦点小组经常容易变成沉默小组或者某几个强势的用户表达看法,最终的结果可能和一对一的访谈结果差不多,并且成本是一对一成本的几倍。所以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采用焦点小组的形式。
生活中我们可以与朋友之间无间隙的沟通,这确实是访谈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但是访谈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开场:
探索:
思考:
访谈的目的是通过问题,让用户围绕主题进行表达,并对你的需求分析能产生作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问题”、“表达”、“洞察”,下边我们围绕这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讨论。
这6类问题逐步从客观描述变成主观判断,从原因分析转变到方案建议。逐步深入。其中事实性问题和行为性问题更倾向于客观描述,倾向性问题和原因性问题更强调用户自身的探索,主观性问题和建设性问题更多的倾听用户的观点和看法。
当我们想让用户思考的更深入的时候,可以运用描述、结构和对比的方法去设计问题。
访谈总给用户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你问的问题不能让用户打开话匣子,那么你这次的访谈就很难达到目的。
为了保证访谈的顺畅度,建议你在访谈前将提纲梳理一遍,你可以找一个你的同事帮助你,梳理的关键点有:
在访谈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保持用户是专家,我是新手的心态
(2)保证以一种真实对话的状态交流
(1)设计探索性问题
比如:除了刚才我们谈到的问题,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还有什么你觉得更麻烦的问题么?
(2)让用户不断说下去
(3)让用户思路不受限制
第一种方法类比法,比如在一次针对用户购买手机行为的访谈中,为了知道用户选择手机的考虑因素,我问用户先让用户告诉我把手机看成了什么?有人说是电子产品、有人说是朋友。那你是如何选择你的朋友的呢?
第二种方法可以叫“魔法问题”,你可以问假如你拥有魔法,可以实现任何事情,你会考虑解决什么问题。虽然有点像小孩子对话,但是确实比较有用。
在访谈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会一层层递减,我们将之称为信息漏斗。
(1)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几种信息我们不要轻易相信
(2)语气中蕴含重要的信息
研究表明,人类全部的表达信息=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身体语言。建议你要进行录音。戏剧学院在教台词的时候,有类似的课程,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能有10几种形式。
(3)看懂用户的肢体语言
倾听回答也仅仅能接收到不到50%的信息,倾听还包括行为倾听。比如: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半坐在椅子上,你们交流的东西才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靠着椅子背,翘着二郎腿,他们大多数会是一个指导者。
在用户访谈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用户,其中一些是典型的问题用户,这些用户会对访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入的用户访谈是需要访谈人有很丰富的经验的,这个经验就需要你不断的按照正确的访谈框架,通过不断用户积累出来的。可能不求达到罗振宇那中大师级的水平,但是也需要通过与用户有效率的沟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作者:Geek,微信公众号:产品Ren
本文由 @Gee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总结整理】用户的需求分析:问对问题才能找准用户需求----摘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标签:author 家庭 期望 昨天 针对 用户表 通过 自己 zoom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anghong/p/995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