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col 环境 如何 编号 验证 统一 独立性 10个 执行
用例的五个构成元素:
下面从这五个元素的角度,去剖析如何编写测试用例
用例标题就是测试点名称。用例标题是用来说明这个用例的测试目的的,好的用例标题是别人看完你这个用例标题后就知道你这个用例是测什么的。但并不是标题越详细越好。既然是标题,就要言简意赅,能多简洁就多简洁,但简洁的同时又要能体现你的测试目的。用例的标题最好不要超过30个字,太长会让人看起来很累也很不专业。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公式:主体(可省略) + 动词 + 名词 + 结果(可省略)(即谁做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但很多时候是动词 + 名词的形式。要注意:我们写的每一个案例对应的就是要测试的一个点。其实每个点都是用户的一种操作行为。
用例的前置条件就是在测这个用例之前你要先准备的环境和数据。同时,我们需要将前置条件和测试步骤区分开来,但怎么区分呢,是不是还是比较模糊?我们从用例标题入手,我们的用例标题是动作+名词嘛,那我们的测试重点是动作,那产生这个动作之前的所需的所有环境和数据都算是前置条件,产生这个动作和这个动作带来的后果都算是测试步骤。这样是不是就比较清晰了。 前置条件只是说明测试这个用例需要准备的环境和数据,故前置条件不用像步骤那样写得那么详细,但也不能太过于简洁,不能有歧义。
测试步骤是一个用例的精髓,用例标题体现测试的目的,用例步骤就是如何来测从而达到测试的目的。即然是步骤那就是一步一步的操作过程,但这个操作过程并不是写得越详细越好。我们的步骤是来体现我们的测试目的的,即要怎样做什么操作,这个操作后要如何检查产生的结果。这个操作可能是一步,也可能是几步,也可能是来回循环。不管是什么操作都是告诉别人如何去做,如何去检查。但步骤不能写得过于详细,如【登录控制台,打开xx页面,点击xx按钮】这种就没必要写上去,因为这种既是浪费时间也会给用例的维护带来成本。只需精简明确地告诉别人在哪做什么操作即可,同时,写案例时需要遵循一些准则规范:
期望结果对应的是测试步骤,每一个测试步骤都对应一个期望结果,即做了这个操作后,希望它产生的后果。即大家在用例里看到的测试步骤里的1,2,3对应期望结果里的1,2,3。理论上每一个测试步骤都需要有一个对应的期望结果,但有些测试步骤我们并不关注这一步骤的操作后果,那这样的期望结果可写可不写。
这里需要注意期望两字,期望的意思是说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用户做了这个操作后,我希望它能给我反馈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开发程序代码返回的结果,开发程序代码返回的结果是实际结果,执行用例时只有实际结果与用例期望结果一致时,案例才能标pass。所以在写案例或执行案例时,得到实际结果与期望结果不一致时不要轻易被开发忽悠了,一切以用户主。
与前置条件对应,即执行完这个用例后需要还原环境,否则会给下个用例带来影响。一般写功能用例时,后置条件基本不用太关注,因为测试环境本来就需要多样化才能模拟用户的环境,若每次执行用例都保持一个纯净环境则带来的测试工作量也大,而且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测试环境的多样性。后置条件一般是自动化需要做的,因为自动化需要保持环境的独立性,彼此不依赖,执行完一个案例后需要将这个案例创建的数据、策略等全部清空,防止影响下一个案例。
一般在一个模块里的案例按照等级进行划分时,遵循下面的比例:
BVT的案例应该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案例,如一个功能模块的增删改就是最基本的;
level1是基本的功能需求基本操作相关的,如上面说的增删改,增可能有多种增加方式,BVT只是最基本的操作,level1是对BVT的一种补充;
level2是一些内部逻辑细化点或一些常见的异常操作。Level2的异常是对用户来是比较常见的,是很大概率上会遇到的;
level3是可能会出现但出现概率很低的一些操作或异常场景。level3的异常是很极端的异常,是很小概率会发生的,如不断重启之类的。
这样划分是有意义的,从这个等级划分的原则上看就知道BVT是最好执行的,然后等级越高难度系数越大,特别是level3这种,可能涉及到很复杂的网络部署或很异常的环境构造。
不同等级的案例需要消耗的时间和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一个模块转测后,我们希望的是能快速验收这个模块的质量,那如何验收?不就是它的基本功能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基本操作是不是都能顺畅执行,在这些基本功能基本操作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再来检视内部逻辑细节处理是不是到位,最后再检视各种异常场景下的处理是不是已经合理。即从简单到困难,先保障基本功能再检验其他的发散点。
标签:col 环境 如何 编号 验证 统一 独立性 10个 执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unshine-blog/p/1006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