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标题: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齐峰
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时间:2017
出版源:中国知网
文献类型: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与国外的发展现状如何?
三、研究内容
国外研究现状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的提出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首选由 Larry博士提出医疗记录管理模式要以实际问题导向,即一定要对患者的全面信息进行了解。他提出要将病历资料分为患者个人信息和病情记录两个部分。由此提出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的基本思想。随后电子计算机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推动了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首先通过计算机录入和管理医疗记录资料;期初的目的主要是便于资料的保存和调用,最后却在医疗事故的调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阶段电子病历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此后电子病历管理模式在欧美国家开始推行,至20世纪90年代电子病历已经在欧美医疗体系中大量应用,发展也相对成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政府更是重视对本国医疗体系的管理,并不断加大投入。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建立现代化临床管理体系项目中投资近 200 亿美金;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 NHS 研究机构。
日本是另一个较早关注医疗体系信息化改革的国家。大多数日本综合性医院在20世纪80 年代就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推行电子病历的使用。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本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更为迅速。日本医疗信息系统以系统化、网络共享、以及综合发展为理念,实现了国家层级的医疗全程监管,和覆盖全国的远程医院服务体系。从系统开发模式看,日本主要采用自顶向下的开发模式,以大型计算机为核心,通过拓广方式进行延伸的系统整体构建模式。目前多数采用“ordering”工作方式,能够实现24小时的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
欧洲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比美国日本都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美国日本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相比,欧洲的系统在地域覆盖范围上表现较差,只能实现某些区域信息化覆盖于互通一体化管理,其管控规模和效果远不及美国与日本的体系高效。
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美国与日本,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建立起步较晚,发展与使用也不成熟。我国开始着手在医疗体系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推进速度较慢。在建立初期,医院只在药品管理、医疗费用结算、和医疗物质管理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而患者的病历只是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存储管理。随后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医疗信息化管理能够延伸到问诊挂号、诊断检查等业务的管理中,许多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关注开发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但是很多实力较差的中小型医院还以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为主,造成业务流程繁琐,诊疗过程缓慢。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小型医院在我国是大多数,且服务的对象更为广泛,因此要加大投入在中小型医院中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国直到进入了21世纪才开始加大医疗系统信息化管理与改革的力度。国家卫生部于2003年发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 年又发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由此我国医疗体系开始全面实行电子病历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市级以上医院都必须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要进行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与共享。电子病历系统与医院原有的针对电子医嘱、药品管理、医疗费用结算等的信息管理系统融合,实现医疗业务整体的信息化管理。当前,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被不断的扩充,已经能够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医疗诊断系统、实验室科研系统、以及医院考评系统等的接入与关联。在现实业务中通过患者的识别编码能够查询到来院就医的诊疗、检查、处置等一系列的信息。但电子病历系统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为了弥补其数据库分类管理的问题,多数医院还同时采用病历打印,医生签字存档的方式;并且各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发完善程度不同,难以实现共同接入和信息共享,更无法实现远程电子病历共享。此外,电子病历系统目前不具备司法效力,在医患纠纷的相关案件中能作为纸质存档病历的补充。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ucojum/p/1013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