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next 循环 指针 次数 for src info 高效 增加
输入一个链表,输出该链表中倒数第k个结点。为了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本题从1开始计数,即链表的尾结点是倒数第1个结点。例如一个链表有6个结点,从头结点开始它们的值依次是1、2、3、4、5、6。这个链表的倒数第3个结点是值为4的结点。
为了得到倒数第k个结点,很自然的想法是先走到链表的尾端,再从尾端回溯k步。当时,从链表结点的定义可以看出本题中的链表是单向链表,单向链表的结点只有从前往后的指针而没有从后往前的指针,因此这种思路行不通,它只适用于双向链表。
如果链表定义中有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那么此解法是可行的
假设整个链表有n个结点,那么倒数第k个结点就是从头结点开始的第n-k+1个结点。如果我们能够得到链表中结点的个数n,那我们只要从头结点开始往后走n-k+1步就可以了。
那么,这里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求链表中节点的个数n,只需要从头开始遍历链表,每经过一个结点,计数器加1就行了。
但是,问题来了:这种思路需要遍历链表两次,第一次统计出链表中结点的个数,第二次才能找到倒数第k个结点。
为了能够只遍历一次就能找到倒数第k个节点,可以定义两个指针:
(1)第一个指针从链表的头指针开始遍历向前走k-1,第二个指针保持不动;
(2)从第k步开始,第二个指针也开始从链表的头指针开始遍历;
(3)由于两个指针的距离保持在k-1,当第一个(走在前面的)指针到达链表的尾结点时,第二个指针(走在后面的)指针正好是倒数第k个结点。
下图展示了在有6个结点的链表上找倒数第3个结点的过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List { int val; List *next; List(int v=0):val(v) { next=nullptr; }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Solution(); void create(); void print(); List *find(int k); List *head; }; Solution::Solution() { head=new List(); head->next=nullptr; head->val=0; } void Solution::create() { List *h=head; int x; while(1) { cin>>x; if(x) { List *node=new List(); node->val=x; node->next=nullptr; h->next=node; h=h->next; } else { h->next=nullptr; break; } } } void Solution::print() { List *t=head->next; while(t) { cout<<t->val<<endl; t=t->next; } return; } List *Solution::find(int k) { if(head==nullptr||head->next==nullptr) return nullptr; List *pre=head->next; List *p_behind=nullptr; for(int i=0;i<k-1;++i) { if(pre->next!=nullptr) pre=pre->next; else return nullptr; } p_behind=head->next; while(pre->next!=nullptr) { pre=pre->next; p_behind=p_behind->next; } return p_behind; } int main() { Solution s; s.create(); //s.print();//检测输入的链表是否有误 //s.len(); int k; cin>>k; List *node=s.find(k); if(node) cout<<node->val<<endl; return 0; }
(1)输入的head为空指针。由于代码会试图访问空指针指向的内存,程序崩溃。
解决:在处理前增加判断空指针的代码
(2)输入的以head为头结点的链表的结点总数少于k。由于在for循环中会在链表上向前走k-1步,仍然会由于空指针造成程序崩溃。
解决:在for循环中增加判断下一个节点是否是空指针的代码
(3)输入的参数k为0。由于k是一个无符号整数,那么在for循环中k-1得到的将不是-1,而是4294967295(无符号的0xFFFFFFFF)。因此for循环执行的次数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同样也会造成程序崩溃。
标签:next 循环 指针 次数 for src info 高效 增加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anzeng/p/1017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