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www ext 分享 制度 坏事 关于 错误 html tar
浅谈管理与用人——《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3500字:
作者:姜柄匡;伟大巨作《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长篇历史巨作,遵循着“有资于治道”的宗旨,选择了浩瀚历史典籍中的治国理政、选人用人的具体历史事件。
本人第一遍习读《资治通鉴》即为其选人用人的道理入迷,随着对《资治通鉴》更加熟悉,一直想以此为题写篇心得。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一是《资治通鉴》这本书里本身存在的选人用人之道,二是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同时结合其他国学经典思考怎样做领导与用人,最后当然就是谈谈2019年的愿望了。现提笔一试,望各位同道笑纳勿攻击哈。
一、《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选人、用人之道
1.司马光的人才观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第一卷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讲选人、用人的故事。在智伯之亡后面有一段人才论,如果不能得到君子与圣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摘录如下(写得太经典了,无法删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北宋司马光本人处于和平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司马光的观点也是借编书告诉当朝皇帝选人用人要德才兼备。
2.历史上的人才观:
2.1.魏文侯大臣李克的选人用人五标准: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选人用人要从实际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去考察。
2.2.汉武帝狂妄的人才观: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人,何患无人!
求贤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不愧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取人用人也是别具一格。其实汉武帝的取人用人并无明显错误,在战争年代,能做好事做成事就是有功业,牵马的卫青、流氓霍去病,照样建立了伟大功勋。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后面还有武则天飞蛾扑火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先有平台后才有人才,人人皆有可能成为人才,时势更能造就人才。同时也告诫广大有才能的人不要恃才傲物,曾国藩讲“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所言非虚。当然汉武帝这种狂妄的人才观也会导致很多真正的人才不屑为之所用,从而损失人才多走弯路,不是理想的用人之道。
2.3.唐太宗与魏征的人才观:
唐太宗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时代不同,历史使命不同,选人用人可略有不同,但是无论何时,当清楚认识到,才能是用来做事的,德行有可能把才能用于做好事也可能用于做坏事,如果领导者能像汉武帝驾驭得了,有才华的小人也是可以用于干成事业的。相反司马光提到的“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有时候宁愿得小人来驾驭最好不要得愚人啊,因为愚人会是一无所成的。
2.4.桓彦范的人才观
为官择人,岂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
这句话不可照搬,如果为了尽快干成事业则上面这句话不太适用。
3.魏晋时期用人之弊:
3.1.批判北魏崔亮选人(论资排辈)
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
这段话讲的就是典型的论资排辈,如果只是论资排辈,一个官吏就可以管理全国官吏的晋升了。尧舜之所以能够无为而治,就在于劳于求人而逸于用人,大家都知道人员安排得当就会事半功倍,领导者少操很多心。
3.2.司马光评论魏晋用人之弊
臣光曰:“选举之法,先门第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因,莫之能攻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与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虽魏孝文之贤,犹不免斯弊。故夫明辨是非而不惑于世俗者诚鲜矣。
司马光针对上面论资排辈的用人弊端提出了批评,特别提到了一句,就算是贤能的魏孝文帝也不能逃出当时世俗上用人的弊端。感慨到:能够明辨是非又能不被世俗所束缚的智者真的是太少了。同样现今的各位领导者以及各位读者,我们知道了书中某些道理,我们又能否切实地用于修身明智指导现实呢?虽然能知行合一者鲜矣,但是只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积累数载之功,或许会有一定的质变的。
4.唐朝进士刘乃对科举取士的评论:
昔在禹、稷、皋陶之众圣,犹曰载采有九德,考绩以九载。近代主司,独委一二小冢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于一揖之内,古今迟速,何不侔之甚哉!借使周公、孔子今处铨廷,考其辞华,则不及徐、庾,观其利口,则不若啬夫,何暇论圣贤之事业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凭借一篇文章就定其贤能有点偏颇,既然历史上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说明科举考试的确已经出现了提到的这些弊端了。文中提到的假设让周公、孔子与汉文帝欲提拔的啬夫相比,口才不一定比得过啬夫,这个比较个人觉得有点谬论,假如给予啬夫平台与机会,不一定比旁人差吧,只是汉朝取仕就已经开始在乎门第了,以至于魏晋时期更甚。
5.新时代可以考虑的人才观: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沈既济上选举议:“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
陆贽曰: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复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介必惩而用材不匮;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而恪居,上无滞疑,下无蓄怨。
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明主劳于求人而逸于任人,此虞舜所以能无为而治者也。
六、关于人才观之新时代总结:
习主席指出的一套用人法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四海五湖、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
在如今,更应当让每个公民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能挣到钱,能过生活,不然就会成为流民,甚至成为社会的危害。如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了,那就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追求“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社会了。
可以学学唐太宗用人之道: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
二、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对当今领导的启示
1.领导的职责:
1.1.领导存在的根本:
《资治通鉴》开篇提到了领导做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制礼与守住礼,也就是现在讲的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能有效执行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段论述算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最核心的观点了,也算是《资治通鉴》最精髓的思想了。
翻译: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标签:www ext 分享 制度 坏事 关于 错误 html ta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ushublog/p/1026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