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博友问SIFT和Dense-SIFT在应用上的区别。这个问题可以放大到Sparse feature和Dense feature的使用场景上(不然现在说Dense-SIFT估计没人鸟了)。之前自己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今天不妨写出来。这些都是对基本问题的一些理解,后面的博客打算写点高级点的东西吧,这样显得自己逼格会高一些。
看过论文的人都会发现,图像识别问题大多用Dense-SIFT(当然现在也不用Dense-SIFT了,Deep Learning一统江湖。即使如此,CNN的输入也可以理解为一个Dense 特征----像素级的特征),而图像检索总是用SIFT(利用了检测子)。而参照[1]的实验结果,dense-SIFT在图像检索上的性能不如SIFT检测子的性能好。这个结论是合理的。这个原因可以从检索问题和识别问题本身进行讨论。
Dense-SIFT在非深度学习的模型中,常常是特征提取的第一步[2]。采样的点提取SIFT描述子后,经过码书投影,投影在同一个码字上的采样点都代表了一组描述子相似的点。不同的码字(相当于直方图的每一个bin)之间,采样点的区分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图1为例,bin2代表的是一块很平坦的区域,于是dense采样时,很多点产生的描述子都会投影在bin2上。而bin1,bin3,bin4分别代表一块特有的区域,仅仅在dense采样到自行车,大提琴和眼睛等部位时,才能够形成类似的描述子。换而言之,bin2的重要性最低,而其他码字的重要性都很高。
对于图像识别问题来说,由于有充足的训练样本(正负样本均充足)。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学习,我们会学习一个分类器。以线性SVM为例,分类器的最终形式是:
其中是输入图像的BOW向量, 是SVM需要学习的模型参数。在图1中,D=4。由于bin2的区分性较低(正样本和负样本在bin2上的值都会很相似),bin1,bin3,bin4的区分性较高(bin4一旦值大于0,就表示该测试样本极有可能是人脸,而bin1的值一旦大于0,就表示测试样本很有可能是自行车)。所以经过学习后SVM的参数可能是 。这个w和IDF的效果是一样的——使区分性小的码字权重变低。只不过IDF是人工设计的,而SVM中的w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综上所述,图像识别问题之所以采用密集采样,是因为密集采样后的点,会通过训练后的分类器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所以,无需人工干预特征点的选取。
图1
顺便废话一句,CNN的卷积层的输出,可以作为一个新的Dense Feature,用来代替人工设计的Dense Feature如HOG map啦。
参考文献:
[1] C. G. M. Snoek, K. E. A. Van DeSande, D. Fontijne, A. Habibian, and M. Jain, “MediaMill at TRECVID 2013?:Searching Concepts , Objects , Instances and Events in Video 1 Task I?: ConceptDetection,”2013.
[2] S. Lazebnik, C. Schmid, and J.Ponce, “Beyond Bags of Features: Spatial Pyramid Matching for RecognizingNatural Scene Categories,” Comput. Vis. Pattern Recognit., vol. 2, pp.2169–2178, 2006.
-------------
jwh_bupt,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jwh_bupt/article/details/40154933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hjiangpage/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jwh_bupt/article/details/4015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