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io os ar for sp
南将军手下有N个士兵,分别编号1到N,这些士兵的杀敌数都是已知的。
小工是南将军手下的军师,南将军经常想知道第m号到第n号士兵的总杀敌数,请你帮助小工来回答南将军吧。
南将军的某次询问之后士兵i可能又杀敌q人,之后南将军再询问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新增的杀敌数。
5 6 1 2 3 4 5 QUERY 1 3 ADD 1 2 QUERY 1 3 ADD 2 3 QUERY 1 2 QUERY 1 5
6 8 8 20
士兵杀敌(一) 数组是固定的,所以可以用一个sum数组来保存每个元素的和就行,但是不能每次都加,因为那样会超时,查询次数太多。但是这个士兵杀敌(二)就不能用那个方法来解了,因为这个是动态的,中间元素的值可能会变化,所以引出一个新的东西来。刚开始想了一下,实在是没有想到方法,就去讨论区看了看,一看好像都说用树状数组,就去找树状数组的用法。
先上图,看着图解释容易理解点。
数组A是原数组中的元素,数组C是树状数组中的元素,图中C数组的元素组成为A中的某些元素之和,这些元素的个数取决于它的下标能被多少个2整除,像C[1] = A[1]; C[2] = A[1] + A[2]; C[3] = A[3]; C[4] = A[1] + A[2] + A[3] + [4] = C[2] + C[3]; ……这些个数可以写一个通式C[i] = A[n - 2^k + 1] + ……+A[i]; 其中k为 i 的二进制中从右往左数的 0 的个数 ,就像6有一个, 6可以写成 2 × 3, 所以C[6] = A[5] + A[6]; 所以可以定义一个函数来求这个数.
6的二进制为0110
5的二进制为0101
6^5 = 0011
6&(6^5) = 0010 = 十进制中的2
所以函数可以这么写
int lowbit(int N)//求n中有多少个能被2的多少次幂整除的,即2^k, 也就是树状数组的作用域 { return N & (N ^ (N - 1)); }也可以写成
int lowbit(int N)//求n中有多少个能被2的多少次幂整除的,即2^k, 也就是树状数组的作用域 { return N & (-N); }更改一个数的值, 就要更改次数在树状数组中的所有祖先,不过这个时间复杂度是O(logn); 下面是更改值(添加杀敌数)的函数
void add(int pos, int num)//添加新值到树状数组中 { while(pos <= n) { tmp[pos] += num; pos += lowbit(pos); } }下面就是求和函数, 因为这种方法之所以快,是求他的最小树根节点的和, 最小树的个数为当前要求的n的二进制中为1的个数,即展开式中能写成不同2的幂指数的项数,
例如: 15 = 2^3 + 2^2 + 2^1 + 2^0; 所以n = 15时, 最小数有四个,求和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int Sum(int N)//求前N个数的和 { int sum = 0; while(N > 0) { sum += tmp[N]; N -= lowbit(N); } return sum; }关键就是这三步, 这三步搞明白了,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当时按照 杀敌(一) 中的思维,还统计了一个总数,那样不会快,反而会慢,所以直接求就行,下面是完整的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t a[1000010]; int n,m; int lowbit(int N)//求n中有多少个能被2的多少次幂整除的,即2^k, 也就是树状数组的作用域 { return N&(-N); } void asd(int i,int M)//添加新值到树状数组中 { while(i<=n) { a[i]+=M; i+=lowbit(i); } } int sum(int N)//求前N个数的和 { int sum=0; while(N>0) { sum+=a[N]; N-=lowbit(N); } return sum; } int main() { int i,t,a,b; char str[10]; scanf("%d %d",&n,&m); for(i=1;i<=n;i++) { scanf("%d",&t); asd(i,t); } while(m--) { scanf("%s %d %d",str,&a,&b); if(!strcmp(str,"QUERY")) printf("%d\n",sum(b)-sum(a-1)); else asd(a,b); } return 0; }
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io os ar for sp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hdd871532887/article/details/401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