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order height 女孩 art 厦门大学 纪录片 tor 必须 事件
弱传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全新著述,首部揭秘舆论世界法则、战术和原理的著作)
作者是传播学专业学者。书的开头说本书要提出舆论学与传播学的一个“弱传播假说”。书的后面说本书是一本舆论哲学书。
作者的弱传播假说包含了一系列的概念与理论,我总结作者最重要的两个观点是:
1:弱势者在舆论中容易占上风,主旋律传播更困难;
2:舆论讲感情不讲理。
举了一些过去10多年来的入门舆论传播的案例来分析各方应对的问题,验证自己的假说,比如王石和田朴珺,韩寒代笔事件。案例中我不熟悉的台湾政坛的例子太多。有两个作者自己的传播案例,分别是一次播放上亿的毕业演讲视频和一篇十万加文章,但是这两个案例跟书的主题关系不大,因此可以说全书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
行文比较啰嗦,条理性有欠缺。全书共384业,估计压缩一半不影响内容并且阅读体验会更好。
随书附了一本舆论战22条军规,排版样式比较土,算是对本书内容的摘要。
作为专业学者,作者显然漏掉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1:他的这个假说,同行怎么评价?发论文了吗?
2:他的这个假说,有实际的操作案例吗?书中那两个作者的实际案例跟这个假说关系不大。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弱传播假说包括如下概念与理论。第一,弱传播:指的是舆论世界弱者优势的传播现象,有时也指运用弱传播理论进行的传播策略。第二,弱世界:指的是以弱传播规律运行的舆论世界。第三,强世界:指的是现实世界。第四,弱传播理论体系:简称弱理论,是关于舆论世界的一种哲学……P32
2:舆论世界的四大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弱传播理论一言以蔽之:舆竞天择,弱者生存。P33
3:打分是弱者的权利,除非你的职业是老师。作为强者,不要轻易给自己打分。一个人一旦成为名人,干了一件什么事,可能就会有记者跑来问: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P60
4:有意思的是,《猫和老鼠》是老鼠欺负猫。如果换成现实世界中的猫欺负老鼠,谁还看这种动画片啊!再反观中国的动画片,老鼠都是坏蛋,猫都是英雄,比如抓坏蛋的黑猫警长。P69
5:所以,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学会弱传播,要尽可能扮演弱者的形象。如果非要以强者的身份出现,则要进行舆论的转换。这种舆论转换有三个路径。采取弱者的姿态。用弱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要学会卖一个破绽,要知道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没有破绽的国家也是可怕的。P69
6:“中国威胁论”是建构出来的,解决它的方法就是解构。针对群像传播方面,具体的方法如下:一是减少中国形象中群体形象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是讲好中国观念?关键在于故事一定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二是如果需要群体形象,一定要个性化,要有主角,要能够识别。P73
7:第一,别指望建构理性的舆论世界。常有专家呼吁,建构理性的舆论场。这基本上是痴人说梦。舆论就是感性主导的世界,舆论的特征就是非理性,人类无法建立一个理性的舆论世界,最多建立一个有理性边界或理性底线的舆论世界。舆论世界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个理性的世界就不是舆论世界。P78
8:舆论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说的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在公开表达时往往更容易随大流,即使自己赞同反方的观点,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更加强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P79
9:2013年年初,苏格兰闹独立,引发全民公投。苏格兰主打的舆论议题都是谈独立的好处,英国方面却不敢正面回应,大声斥责独立的坏处。谁都知道苏格兰独立有好处,也有坏处。可是对于独立的坏处,苏格兰不会说,英国更不会说。英国主打的舆论是强者示弱,是挽留,是回忆,是许诺,是恳求。P80
10:通篇看来,王石的博客文字朴实无华,句句在理,特别是风波过后,人们越觉得他说得没错!王石也自认为没错,所以才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堆道理。没有任何挑衅,没有任何恶意,也没有出格的语言,为什么这样一篇不失真知灼见的博客,要让王石掌管的万科接受市值蒸发300多亿元的惩罚呢?因为他不懂得舆论的情感律!舆论是不讲道理的,尤其在面对灾难时! P82
11:月饼税的反弹刺中了公务员队伍一个普遍的心结:如果我们做错了某件具体事,舆论找我们麻烦还好理解,为什么依法出台的公共政策,舆论也有那么大的反弹呢? P90
12:一名英国资深媒体人说过:“不需要书本告诉人们小报的消息不可靠。"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点明了英国人对小报的普遍看法。人家知道小报不一定可靠,知道小报无聊,但人家就是爱看。P96
13:人们可以公开歧视演艺圈而不必担心付出代价,可以贬低“戏子”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甚至可以通过抹黑艺人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在舆论场里,这么好用的群体(子弹,素材,参照系),到哪里找? P101
14:我把这种不懂舆论轻规则的传播叫作“树的传播”。人挪活树挪死,树是不好传播的,树一移动就是台风,连根拔起。真正聪明的传播不是树的传播,而是像花粉一样的传播。怎么用花粉来传播一棵树?或者说,怎么用轻来传播重?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吃饭+舆论” P106
15:用舆论的轻规则来指导舆论战,就是舆论的轻战争。在舆论的轻战争中,娱乐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战术战法,甚至发展成为以它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娱战争。正如核战争(nuclear war)指的是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娱战争就是以娱乐武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舆论战争。P113
16:舆论的次理论可以直接指导舆论战,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传播的密码——小小的叛逆。为什么是小小的叛逆,而不是大大的叛逆,或者是百分之百的叛逆?原因就是:小小的叛逆是次主流舆论,大大的叛逆是逆主流舆论,而百分之百的叛逆则是反主流舆论。P131
17:但李敖是注意力“意见领袖”,而不是号召力“意见领袖”,他有众多的关注者却没有同样多的追随者。李敖不指望别人追随,人们也无法模仿;他不需要随从,只需要观众。因此,超高的人气没有给他带来高的投票。P167
18:狙击手式的舆论战将,其舆论战法是“一人一枪一子弹一部位”。他远远地瞄准人物的关键部位,一发子弹力争击中要害。代表人物是方舟子,他的舆论打击模式就是:“某某大学某某教授某篇文章某部分抄袭”。他绝不会把子弹打向整个人,甚至整个单位。他打击韩寒的就是身高与代笔,余则不论。方舟子舆论战打法一以贯之的是精准打击,绝不扩大打击面。P168
19:不妨假设一下,假如新浪没有设定这个微博热推的小时榜,那么,看阅兵的人们可以继续看阅兵,晒孩子的也可以继续晒孩子。崇高的继续崇高,温馨的自在温馨,两个舆论场互不交集,两个生活场各得其所。P204
20: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舆论的情感律告诉我们:舆论是不讲道理的。P211
21:2016年“罗尔事件”里,如果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里的罗一笑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小男孩,还会激发这么多打赏吗?舆论世界,要特别注意一种“舆论的小女孩”现象。有部影响很大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其前期预热,并不直奔雾霾主题,而是先从自费百万与女儿的肿瘤谈起,而且片子一开头,就是讲两个小女孩的故事。P218
22:一场不对称的婚姻必有吃亏的一方会获得舆论的普遍同情。但王石和田朴珺的问题是,两个人都被塑造成占便宜的一方,结果两个人都不讨好,都是舆论传播的失败者! P224
23:项羽的诗中没有刘邦,王石自己的舆论中却全是宝能!我们可以理解,迫于舆论的压力,王石不太可能像项羽直呼虞姬那样,心疼地喊着自己的女人。这也是王石无法像项羽那般打动女粉丝的原因。P225
24:田朴珺和当年的韩寒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试图证明自己的成功与关系密切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把这种愚蠢的做法称为“舆论的徒痕切”(徒劳的痕迹切割)。韩寒试图证明自己的作品没有父亲的痕迹,别人如何会相信呢?同样,田朴珺试图证明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靠个人的努力,没有王石的痕迹,又怎么可能令人信服?P226
25:真相终于大白,你发现田朴珺的故事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由南瓜和老鼠变成的马车!王石、田朴珺这一对企业家和女明星,作为生活场的强者,他们导演的舆论大戏里,有弱势群体的好朋友吗? P227
26:舆论主语分析法告诉我们:舆论的命名影响甚至决定着舆论的传播。因此,舆论的第一战,首先必须争夺舆论的命名权。P238
27:好事情命名放大系统,坏消息命名缩小系统-这是舆论空间命名法对当事人理性优化原则最直接的启示.空间命名的缩小系统并不是只有坏消息才可以运用,有时候正面传播不妨也可以运用一下。以论坛为例,名字取得高大上的比比皆是,但恰恰是小空间命名的论坛最容易传播,比如达沃斯论坛和博鳌论坛。P239
28: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火爆的舆论事件(包括灾害事件),客观上都帮助了一批原本有些小麻烦的丑闻、绯闻渡过难关。台湾一些舆论操盘手就很懂得这个道理,比如,一个丑闻拖了很久不出最后的结论,就是担心结论一出,又产生一波舆论高潮。结果等到台风大灾来时,就赶紧对丑闻做个了解。在大灾大难面前,一个丑闻就算不了什么了。P324
29:本书是一本哲学书,尽管它很不像一本哲学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就不怎么“哲学”。本书研究的是舆论哲学,舆论,过去很难入哲学家的法眼。最有可能面对的质疑是:舆论还有哲学?听都没有听说过!P350
全文完
相关链接:
3.5星|万能的大叔《刷屏:可被复制的、制造刷屏级传播事件的方法论》:近两年微信营销事件与理论的概括
3星|《斯坦福社会评论创新01》:公益活动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舆论讲感情不讲道理,弱势者在舆论中更易占上风:3星|《弱传播》
标签:order height 女孩 art 厦门大学 纪录片 tor 必须 事件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uoqs/p/1045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