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tps 步骤 为什么 数据 mit byte 格式 pre 二进制格式
message Test1 {
optional int32 a = 1;
}
并设置为a=150,序列化到一个文件中,查看文件,得到下面的二进制:
08 96 01
从底层存储的二进制值看出,Protobuf为什么这么快,节省内存了吧。
有以上的结果是因为 varints 这个特殊的东东。它可以让已个int数据类型的存储根据值的大小而自动改变存储的字节数。
varint 中的每个字节,除了最后一个字节,都有最重要的位集——这表示还会有更多的字节。每个字节的低7位用于存储以7位为一组的数字的两个补码表示形式,最先存储的是最低字节。
比如存储数字1,请看二进制格式:
0000 0001
因为只有一个字节,所以最高位是0.
比如存储数字300,请看二进制格式:
1010 1100 0000 0010
计算方法:
Protobuf 的快,小就是通过以上来实现的了。。。。。。
Protobuf 是一系列键值对。消息的二进制版本只使用字段的标签作为键,每个字段的名称和声明类型只能在解码结束时通过引用消息类型的定义来确定。
当对消息进行编码时,键和值被连接到一个字节流中。当消息被解码时,解析器能够跳过它不认识的字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旧代码(相对Protobuf消息定义的新旧)能够兼容新的字段而不用修改代码。为此,行格式消息中每对的“键”实际上是两个值——.proto文件中的字段号+一个线类型,通过该类型可以推断出数据长度。在大多数语言实现中,这个键被称为标记。
数据类型:
| Type | Meaning | Used For |
| --- | --- | --- | --- |
| 0 | Varint | int32, int64, uint32, uint64, sint32, sint64, bool, enum|
| 1 | 64-bit | fixed64, sfixed64, double|
| 2 | Length-delimited | string, bytes, embedded messages, packed repeated fields|
| 3 | Start group | groups (deprecated)|
| 4 | End group | groups (deprecated)|
| 5 | 32-bit | fixed32, sfixed32, float|
流消息中的每个键都是一个varint,其值为(field_number << 3) | wire_type
,也就是说,数字的最后三位存储了存储数据包的类型。
例如:
底层存储二进制是:
000 1000
那么原字段的类型就是根据
(field_number << 3) | wire_type
得到低三位得到 wire( 0 ),是一个 Varint 类型,也就是数字。剩下的几位右移,得到的是1,因此字段标签是1
所以字段原型应该是:
struct Message {
int32 | int64 | uint32 | uint64 | sint32 | sint64 | bool | enum xxx = 1;
};
再来看下两个字节的150:
由此看见,多字节的二进制存储,就是多了丢弃最后一位,翻转字节的步骤。
在Protobuf中,有符号的编码是利用了ZigZag编码,把有符号类型编码成一个比较大的无符号整型,提高了存储空间和提高序列化速度。
ZigZag编码是一种应用于大量使用小整型的场景的编码算法,可以提高编码速度。
类型1,类型5的数字是按照小端序列来存储的。
类型为2(以长度分隔)意味着该值是varint编码的长度,后跟指定的数据字节数。
看这个例子:
message Test2 {
optional string b = 2;
}
在应用程序里设置 b 值为testing,序列化后得到下面的二进制串:
12 07 74 65 73 74 69 6e 67
加粗的字节是“testing”的UTF8。这里的键是0x12→字段号= 2,类型= 2。值中的varint长度是7,你看,我们在它后面找到了7个字节——我们的字符串。
message Test1 {
optional int32 a = 1;
}
message Test3 {
optional Test1 c = 3;
}
设置Test1的 a 为150,得到序列化十六进制值:
1a 03 08 96 01
最后三个字节与上面的第一个示例单独Test1并赋值150 (08 96 01)完全相同,它们的前面是数字3,嵌入式消息的处理方式与字符串完全相同(wire type = 2)。
标签:tps 步骤 为什么 数据 mit byte 格式 pre 二进制格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angjf/p/1064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