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lt 技术 解释执行 编译器 收获 虚拟 启动 javac ++
语言根据执行的方式不同分为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以C++为代表的编译型语言在执行前需要编译成机器码,不同的CPU需要不同的编译器,编译成功后在同一台机器不需再次编译。以Python为代表的解释型语言,解释器一行一行的解释执行Python代码。
编译型语言的优势在于跨平台,只要平台能够提供相应的解释器都可以执行Python代码。其缺点在于效率,比如对于循环,每次循环都要重新解释执行,而对于编译型代码在循环开始前编译一次无需再次编译。
编译器在编译语言的时候需要一定优化,优化的结果是编写的代码和机器码是不同的。优化的目的是更好的利用CPU,降低CPU等待时间。优化的副作用是会在并发编程中带来可见问题。编译器一个重要优化是从内存里取变量优化成从CPU缓存或寄存器里取变量(volatile的味道)。
按理来说sum的值应该在内存里,然后每次计算的时候从内存读到寄存器,然后累加完成写回去。但如果编译器在一开始把sum放到寄存器里,累加完成后写回内存,这样和内存交互只有一次。当然,这种编译器的优化带来的是并发编程的无尽问题。
Java走的是中间路线。javac把java代码编译成字节码,虚拟机解释执行字节码,并在解释执行的过程中把热点代码编译成汇编语言。由于编译的过程是在运行字节码过程中,所以被称为JIT,just in time,即使编译。
JVM启动参数,区别在于执行class文件时编译的时机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
把server client统一起来的一种编译技术,在程序刚刚启动的时候使用client编译,等到程序热起来再切换成server。java8中默认开启分层编译。
编译好的代码需要在JVM里缓存起来,当缓存被填满的时候就无法继续编译后续的热点代码。需要根据业务合理的提高该值。
缓存从初始值开始分配符,最大分配到最大值。
值得注意的是分层编译缓存很容易超出上限,尤其在Java7。
标签:alt 技术 解释执行 编译器 收获 虚拟 启动 javac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shOfTime/p/1084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