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房价跌 一起 发展 想法 新加坡 医院 修改 地产 社区
? 关于房价有两种截然对应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定要把房价压下来。一次在出租车上,司机聊起北京的房价。他说政府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愿意把房价压下来,就一定能把房价压下来。对于这一点,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努力,各大城市从几年前开始,就实施了很多限购政策。比如北京从2011年开始就有了房地产调控的细则,有北京户籍的家庭不允许购买第三套住房,没有北京户籍的,在北京必须纳税满5年才有买房资格。
?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定要把房价顶上去。好多年前,一位香港著名杂志的主编,写了一系列文章证明香港的房价不能跌,他坚决反对当时的特区政府为穷人推出那么多土地和廉租房。因为他认为香港很多人是贷款买房的,他们的财富都放在楼房上,如果房价跌了,有一大批人的房子就会变成负资产,就会破产,因此房价不能跌。
? 不顾一切要把房价降下来的做法不对,不顾一切要把房价顶上去的做法也不对。我们需要仔细区分,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房价上升,哪些因素导致了房价下跌。我们要让那些正面的能够改善我们生活的因素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要克服那些负面因素,使得房价能够正确地反映人们对房屋的真实需求。
? 实际上,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房价一直在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集聚。很多人涌到这些城市生活,房价怎么会不贵呢?
? 在北京,有非常好的医院、剧院、大学。就像北京大学,有好多课程都是对外开放的。生活在北京的人,他们所付出的房价,买到的不仅仅是一套普通的房子,还要加上周边可得的服务,它们的价格怎么会比别的城市、边远的城市便宜呢?
? 当然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城市病:拥堵、空气不好、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机会更大等等。但人们为什么还愿意留在大城市呢?那是因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地方,能够提供比别的地方多得多的机会。
? 我么见过很多例子,那些一早就到大城市打拼的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自己童年的伙伴。那些童年的伙伴,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他们当年的能力、智力、本事其实差不多。因为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展,遇到的是不同的机会,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就渐行渐远了。
? 现在有一个说法,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要留下高端的人口,而把中低端的人口迁走。这种说法有问题。如果一个城市只剩下高端人口,那这些高端人口中就自然会变出中低端人口来,否则谁来打扫卫生、修车、送快递、看孩子呢?
? 在美国,一个钢琴老师的收入不一定比一个修车师傅高,开垃圾车的清洁工,收入很可能比大学老师还有高。谁赚得多,谁赚的少,讲的不是职业的贵贱,而是互相依赖的程度。
? 在大城市,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跟谁在一起。不要以为非得有天大的本事,才能够在大城市立足。人与人之间讲究的的,不是你个人本事有多大,而是你的本事跟别人的本事能不能够互相服务。
? 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的大趋势。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不同地区GDP所占的比例。日本有三个地方的GDP特别高:东京、名古屋和大阪,这三个地方的GDP加起来,超高日本GDP总量的80%。换句话说,即使整个国家中别的地方都没有产出,日本的GDP总产出也没有太大变化。
? 同样,美国绝大部分的GDP,也是由那十几个我们都韩得出名字的大城市产生的,这些城市包括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丹佛、休斯顿等。哪怕全美国都不生产,只剩下这十多个城市生产,美国的GDP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 这就是美国和日本多年城市化、人口自然集聚产生的结果。当年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没有发布跟中国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想想,要是讲中国GDP产出占比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可能还有成都、重庆,接下来可能就要算香港和台北了。
?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人口集聚、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完成,这些大城市对房屋的需求还在增长。
? 如果房价上升是因为人口集聚造成的,那么这种集聚就是正面的,我们不应该抑制它。如果非要把人赶走,或者剥夺那些已经来了的人脱贫致富的机会,其实对这些城市的繁荣发展是不利的,对公民的自立自强也不利。
? 简而言之,人口集聚和城市繁荣,都是使房价上升的正面因素。
? 当然同样存在另外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房价上升了,但它们是负面的。例如房屋的交易不够灵活,不过频繁;小产权房未能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城市规划部门对房屋容积率的限制太大;房子不能建的太高,限制了土地的使用效率,等等。
? 同样一块地,如果房屋能够建高一倍的话,那么他能够提供的建筑面积就会多一倍。这些限制也是促使房价上升的不利因素。当然这涉及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高多密的房屋。而世界上各大城市的经验表明,高密度的城市在技术上时完全可行的。
? 分清了房价上涨的正反因素,我们才能对阵下药。也就是说,不要破坏那些正面因素,而要改正那些负面因素。否则,只会让城市住房成为最大的问题。
? 经济学家没有学派之分,而只有好坏之别;好坏的标准之一,就在于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费午餐。这样划分固然粗糙,但不失洞察力。很多事与愿违并造成巨大浪费的公关政策,恰恰源自“免费午餐”的想法,而试图以大规模修改廉价保障房来抑制房价的行动正是一例。
? 要解决房价上升的问题,很多人想到的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办法:限制人们购买。
? 但是人是有对策的:如果限制每个家庭只能买一套房,那么有些人可能会假离婚,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如果每个人只能买一套房,那么每套房的面积就可能发生变化,人们会买一个面积很大的房子,交付后再把它隔开,变成两套房;如果一套房面积不能超过100平米,有的人就会把房子建高一点,交付后再把它隔成两层......
? 可见,无论怎么限购,人都是有对策的。
? 而这只是需求一方的对策,我们再看看供应一方。
? 不要以为房地产商不管怎样都要盖房子,实际上他们是要看收益的。如果房子不能赚钱,他们就不会盖房子了。如果限制有钱人多买房子,房地产商接着就会减缓投资,新楼盘推出的数量就会逐步减少,最后整个市场出售的房屋总量就会下降,住房的供需矛盾就会激化,实际房价就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 既然限购仍然无法抑制房价,而中低收入的人又需要买房,有人就建议,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做法,由政府大规模提供廉价保障房。而政府向每个人每个家庭提供廉价住房的想法,有这样几个错误。
? 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住房看做手表、铅笔、可乐那样的标准品。手表、铅笔、可乐都是标准品,基本不以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政府如果想向每个家庭提供这些标准品,相对容做到。然而,住房却不同。住房不是标准品,而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服务。我们不可能抽象地描述一座房屋。
? 在目前的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别很大,每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小区的差距也非常大。一座房屋,坐落在西部的一座小城市,与坐落在北京的学区、上海的CBD,基本不是同一种商品。
? 一座房屋,不仅代表着不同的面积、格局、用料、装修、楼层、朝向、设施,更代表着不同的不同的配套、地段、学区、医疗、交通、治安乃至周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等。这些具体的内容不仅不相同,有时甚至天差地别。因此政府无法像提供可乐、铅笔一样向每个家庭都提供标准品的住房。
? 新加坡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差别比较大。新加坡面积小,提供一个标准品相对容易,因为它方圆就几百公里,人口流动性也低得多。而在中国,由于城市之间、地段之间、小区之间差距都非常大,如果政府一开始就给每个家庭分一套房,让他们住在那里,就相当于把人绑在这个廉租房上,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流动性,因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 其实外国也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分了廉租房以后,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就住在那里,结果子女也在那里受教育。当他们的情况有所改善以后,就舍不得离开,本来子女可以到更好的地方就读,但不得不留在原来的地方。这使得所谓的社会流动性降低了,上升的渠道收窄了。
? 让政府提供大规模保障房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看到这样做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当政府要提供大规模廉价房时,政府必须找地、找材料、找钱。所有这些资源都是排他性的,政府用的越多,私人用的就越少。
?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权衡,这些资源放在私人开发商手里,还是放在政府手里,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谁更能够设计建造出适销对路的房屋,是政府还是开发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 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政府为了大量修建廉租房,推到了一些他们认为房屋质量不合格的社区,结果修建廉租房的速度远远低于推倒社区的速度,穷人就不得不搬到更远的住宅区里,他们的居住情况反而变得更糟了。
? 第三个错误是,政府提供住房后,肯定会限制这种廉价房的有偿转让,这样会使得房屋之间的交易减少、流动性降低,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资源的有效使用。
? 因此廉价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我们需要看清这几个要点:房屋不是一种标准品,他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综合服务;私人开发商是这种综合服务更好、更适合的提供者;如果让私人业主自由转让房屋的话,这些房屋的流动性会更高,也会鼓励人们积极上进,不同家庭上升的渠道也会的以拓宽。
? 只要我们看清楚这几点,我们就应该坚持房屋服务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
? 与政府大规模提供廉价住房想法一脉相承的,就是所谓“控制空置率”的想法。
? 很多人喜欢举空置率的例子,说市场上很多房子是空置的,我们要收空置税,谁空置了房子,就要惩罚谁,让他多缴税,这样人们就不敢囤积房子了。
? 但仔细想想,空置率没法客观计算。例如,我有两套各5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住了其中一套,那么可以说另外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是空置的。
? 但是如果反过来,我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一个人住,里面有两个洗手间,有一个洗手间长期不用,这算不算空置?空置能算出来吗?不能。
? 实际上我们看到,如果我有两套50平方米的房子,当我不需要时,当市场上的价格合适时,我把其中一套租出去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我把10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的意见房租出去的可能性。
? 因此,拥有两套小房子的人,很可能比拥有一套大房子的人,对市场有效配置住房资源的贡献更大。但如果征收空置税,惩罚那些有控制房子的人,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为人们都争着尽量买大房子去了。
? 当然,如果政府真的要对那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征税,我也有很多对策。怎么证明房子是空置的?看水表还是看电表,我都很容易雇人定期去开开水龙头开开电闸,让里面的水表电表动一动。这样除了平添一种新的职业,像遛狗一样遛房以外,空置税起不到任何实际的效果,而只会扭曲市场对房型设计的实际需求。
? 更打击空置率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打击投资需求,区分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
?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房价都是那些投资炒房的人炒高的。因此有位学者提出了一个想法,说我们要积极地去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同时要打击投资的需求。
? 这位学者的建议是,在那些非常好的地段批一些地出来,专门修建廉租房,让有实际需求的人住上这些好房子,而在偏远的地方批出来一些没人要的地来,供那些喜欢炒房的人去投资。这个想法可行吗?
? 如果这个想法可行,政府就可以往天上一指,说喜欢炒房的人,你们上月球去炒吧,好的地段,我们用来建廉租房。这可能吗?这种把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看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 实际上所有的投资需求,都是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没有实际使用的需求,就不会有投资需求。给我们块烂地,我们会去炒吗?当然不会。
? 如果我们硬要把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分开来、对立起来的话,就不会有人投资,就不会产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供给。几年以后,新的房源就会萎缩;长此以往,居住条件会变得更差,而不会变得更好。
? 凡是那些打击投资需求的政策,不为投资开绿灯的政策,最终也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标签:房价跌 一起 发展 想法 新加坡 医院 修改 地产 社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ck-cc/p/1099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