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怎样 不为 描述 直接 targe 控制 down server 详细
TCP主动关闭连接
appl: close(), --> FIN FIN_WAIT_1 //主动关闭socket方,调用close关闭socket,发FIN
<-- ACK FIN_WAIT_2 //对方操作系统的TCP层,给ACK响应。然后给FIN
<-- FIN
--> ACK "TIME_WAIT" -- 2MSL timeout -->CLOSED
//TIME_WAIT,防止ACK没有给到对方。
注意:close时,如果TCP发送队列中还有数据,那么将会发送RST包而不是FIN包。
参看:http://rdc.taobao.com/blog/cs/?p=1055
另外:对于Linux下来说,无论是FIN还是RST,应用层read将会返回0,可以认为对方请求关闭链接,调用close关闭fd即可。
TCP被动关闭连接
<-- FIN "CLOSE_WAIT" //被动方,收到对方的FIN,处于CLOSE_WAIT状态
--> ACK //被动方的TCP层,给ACK响应
appl: close(), --> FIN LAST_ACK
//被动方调用close,从CLOSE_WAIT转到LAST_ACK
不调close,将一直在CLOSE_WAIT状态。
<-- ACK --> CLOSED
tcp是全双工::
close()会关闭读写。
shutdown()可以选择性的关闭读、写或读写。
主动关系SOCKET链接的一方,会进入TIME_WAIT(作用是防止最后一个ACK包丢失)
TIME_WAIT的时间会非常长,因此server尽量减少主动关闭连接。
close和shutdown的区别:
int close(int sockfd);
close(fd)调用会将描述字的引用计数减1,只有当socket描述符的引用计数为0时,才关闭socket,即发送FIN包,因此,在fork()模式中,父进程在accept()返回后,fork()子进程,由子进程处理connfd,而父进程将close(connfd);由于connfd这个socket描述符的引用计数不为0,因此并不引发FIN,所以就没有关闭和客户端的连接。
int shutdown(int sockfd, int howto);
// howto: SHUT_RD, SHUT_WR, SHUT_RDWR
shutdown()则不管socket描述符的引用计数,而直接发生FIN,因此会直接关闭链接。
shutdown()可控制read/write两个方向的管道。
SHUT_RD shutdown(sockfd, SHUT_RD);后,来自对端的数据都被确认,然后悄然丢弃。
SHUT_WR half close状态。
close()引发的4次交互:(这里的close是client发起的)
client server
FIN_WAIT_1 ---- FIN M ------>
//(Server端操作系统的TCP层(网络协议栈)响应ACK包)
FIN_WAIT_2 <---- ACK M+1---- CLOSE_WAIT
//(这里必须调用close,才能从CLOSE_WAIT到LAST_ACK)
TIME_WAIT <------ FIN N ----- LAST_ACK
//(TIME_WAIT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最后一个ACK丢失)
------- ACK N+1 ----> CLOSE
TIME_WAIT 是主动关闭链接时形成的,等待2MSL时间,约4分钟。
主要是防止最后一个ACK丢失。 由于time_wait的时间会非常长,因此server端应尽量减少主动关闭连接
CLOSE_WAIT是被动关闭链接是形成的 ,
按状态机,我方收到FIN,则由TCP实现发送ACK,因此进入CLOSE_WAIT状态。
但如果我方不执行close(),就不能由CLOSE_WAIT迁移到LAST_ACK,则系统中会存在很多CLOSE_WAIT状态的连接。
此时,可能是系统忙于处理读、写操作,而未将已收到FIN的连接,进行close。此时,recv/read已收到FIN的连接socket,会返回0。
大量TIME_WAIT和CLOSE_WAIT的存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内核维护更多的状态。收到ip包,做hash运算,hlist冲突的概率更大。
另附一篇关于断开讲解很详细的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felixzh/p/8359066.html
socket链接的关闭连接与close和shutdown的区别
标签:怎样 不为 描述 直接 targe 控制 down server 详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shaowei/p/1106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