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node bsp 工作 数据 需要 相关 路由 一个 生命周期
一、高可用原理
配置一台新的master节点,然后在每台node节点上安装nginx,nginx通过内部的负载均衡将node节点上需要通过访问master,kube-apiserver组件的请求,反代到两台k8s-master节点上,这样就可以实现master节点的高可用,当任意一台master节点宕机后,也可以通过nginx负载均衡放文档另一个master节点上。kube-scheduler以及kube-controller-manager高可用则是在两台master配置文件设置leader-elect参数。
Kubernetes的管理层服务包括kube-scheduler和kube-controller-manager。kube-scheduer和kube-controller-manager使用一主多从的高可用方案,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服务处以具体的任务。Kubernetes中实现了一套简单的选主逻辑,依赖Etcd实现scheduler和controller-manager的选主功能。如果scheduler和controller-manager在启动的时候设置了leader-elect参数,它们在启动后会先尝试获取leader节点身份,只有在获取leader节点身份后才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逻辑。它们分别会在Etcd中创建kube-scheduler和kube-controller-manager的endpoint,endpoint的信息中记录了当前的leader节点信息,以及记录的上次更新时间。leader节点会定期更新endpoint的信息,维护自己的leader身份。每个从节点的服务都会定期检查endpoint的信息,如果endpoint的信息在时间范围内没有更新,它们会尝试更新自己为leader节点。scheduler服务以及controller-manager服务之间不会进行通信,利用Etcd的强一致性,能够保证在分布式高并发情况下leader节点的全局唯一性。
1、准备好一个包含应用程序的Deployment的yml文件,然后通过kubectl客户端工具发送给ApiServer。
2、ApiServer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并将资源内容存储到数据库(etcd)中。
3、Controller组件(包括scheduler、replication、endpoint)监控资源变化并作出反应。
4、ReplicaSet检查数据库变化,创建期望数量的pod实例。
5、Scheduler再次检查数据库变化,发现尚未被分配到具体执行节点(node)的Pod,然后根据一组相关规则将pod分配到可以运行它们的节点上,并更新数据库,记录pod分配情况。
6、Kubelete监控数据库变化,管理后续pod的生命周期,发现被分配到它所在的节点上运行的那些pod。如果找到新pod,则会在该节点上运行这个新pod。
7、kuberproxy运行在集群各个主机上,管理网络通信,如服务发现、负载均衡。例如当有数据发送到主机时,将其路由到正确的pod或容器。对于从主机上发出的数据,它可以基于请求地址发现远程服务器,并将数据正确路由,在某些情况下会使用轮训调度算法(Round-robin)将请求发送到集群中的多个实例。
1. 用户提交创建Pod的请求,可以通过API Server的REST API ,也可用Kubectl命令行工具,支持Json和Yaml两种格式;
2. API Server 处理用户请求,存储Pod数据到Etcd;
3. Schedule通过和 API Server的watch机制,查看到新的pod,尝试为Pod绑定Node;
4. 过滤主机:调度器用一组规则过滤掉不符合要求的主机,比如Pod指定了所需要的资源,那么就要过滤掉资源不够的主机;
5. 主机打分:对第一步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主机进行打分,在主机打分阶段,调度器会考虑一些整体优化策略,比如把一个Replication Controller的副本分布到不同的主机上,使用最低负载的主机等;
6. 选择主机:选择打分最高的主机,进行binding操作,结果存储到Etcd中;
7. kubelet根据调度结果执行Pod创建操作: 绑定成功后,会启动container, docker run, scheduler会调用API Server的API在etcd中创建一个bound pod对象,描述在一个工作节点上绑定运行的所有pod信息。运行在每个工作节点上的kubelet也会定期与etcd同步bound pod信息,一旦发现应该在该工作节点上运行的bound pod对象没有更新,则调用Docker API创建并启动pod内的容器。
k8s的高可用
标签:node bsp 工作 数据 需要 相关 路由 一个 生命周期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uzinan110/p/1110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