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数列 虚拟 闰年 最好 开始 工作日 time 最大 随机
目录
分解为趋势因素、循环因素、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
季节调整就是指对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影响加以修正的过程。 季节调整后的数列应该包含了趋势因素、循环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合成。其主要用途就是真实反映了趋势和循环所代表的方向,清晰地揭示了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
其中 \(Y\) 是原始序列,\(T\) 是趋势因素,\(C\) 是循环因素,\(S\) 是季节因素,\(I\) 是不规则因素,\(A\) 是季调后序列。
对于一个时间序列,如果上述四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使用加法模型更好;如果四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使用乘法模型更好。同时如果季节因素的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不随着原始序列的增长而增长,则使用加法模型;如果季节因素的规模与原始序列的水平呈比例变化,则使用乘法模型。
季节调整的方法在理论界分为两种:基于经验( empiricail-based)和基于模型(model-based)。
基于经验的方法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移动平均方法和 X-11 模型。
移动平均:
基于模型的方法主要是指 ARIMA模型。
按照季调方法要求,这样的数据无法进行季调。但理论界和实际运用中存在使用把基期各月均设为 100 的方法来计算季调后环比的现象。
应该先考虑如何做好填充缺失数据的工作,以使填充后的数据与原数据在趋势上拟合最好。
目前国内大部分对春节季调的方法来自于 X-12-ARIMA 的复活节模型,就是根据所设定的假日影响天数在跨越的所有月份中的分配比例来构造回归变量,然后把回归变量与原序列进行回归,得到春节效应,从原序列中剔除春节效应就得到春节因素修正后的序列。
模型假定:从春节前的第 \(W-N\) 天开始经济活动就产生了变化,一致延续到春节后的 \(N\) 天恢复至春节前状况。其中全部影响天数是 \(W\) 天,在春节前有 \(W-N\) 天,在春节后又 \(N\) 天。当然在计算完所有月份的季节回归变量之后,还需要中心化处理以消除其季节性,保证所得到的回归变量年度总和大致等于调整之前的原序列年度总和,否则调整后的序列会对原序列产生偏移。
不同的经济活动受春节的影响方式不同,导致 \(W\) 和 \(N\) 的选择并不相同。
一个季节时间序列可以分解为长期趋势 T、循环分量 C、季节分量 S 和不规则分量 I。
日历效应可以分为 7 类:固定季节效应、闰年效应、月份长度效应、季度长度效应、交易日效应、工作日效应和移动假日效应。
中国的移动假日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其中,春节的影响最大。
一般情况下,时间序列季节调整都是在定基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CPI 中食品项的春节效应比非食品项明显;服务项的春节效应比消费品项明显。
节前影响期 \(tb\)、节中影响期 \(td\) 和节后影响期 \(ta\),对应引入 3 个虚拟变量 \(d_{i,j}(tb)\) 、\(d_{i,j}(td)\) 和 \(d_{i,j}(ta)\) 。对于给定年份 \(i\),在确定节日的影响区间长度 \(tb\) 后,对某个月份 j,其受到节日影响的时段占 \(tb\) 的比例即为 \(d_{i,j}(tb)\)。同理,可以定义 \(d_{i,j}(td)\) 和 \(d_{i,j}(ta)\)。在节日影响不到的月份,虚拟变量取值 0。
节前效应影响天数设置为 7 天,节中效应影响天数为放假时长 7 天,节后效应影响天数设置为 10 天。
确定春节效应变量后,将其作为新变量加入回归模型中。采用乘法分解模型。
分离出 CPI 的长期趋势因素、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后,CPI 序列的预测可以根据这三个成分的预测值及乘法分解模型得到。
三个成分分别预测这种做法有待商榷。
时间序列模型无法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譬如本次非洲猪瘟使得中国猪肉价格大涨。
CPI 猪肉项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季节调整预测,并结合高频数据修正 CPI 的预测值。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9 年 2 月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公告:猪肉价格下降 4.8%,影响 CPI 下降约 0.12%,可以计算得到猪肉占 CPI 的权重为 2.5%(= 0.12 / 4.8)。
根据 22 省市猪肉平均价(周度),3 月份猪肉价格涨幅高达 23.32%,远远高于预测的 -1.67%。据此,应对 CPI 预测值增加 24% * 2.5% = 0.6%,2019 年 3 月 CPI 预测值为 2.5%。
标签:数列 虚拟 闰年 最好 开始 工作日 time 最大 随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ruilong100/p/1110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