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先来 lan 共同点 tcp 搜索 tail box 面试 jsp
79.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80.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81.简述 tcp 和 udp的区别?
82.tcp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两次不行吗?为什么?
83.说一下 tcp 粘包是怎么产生的?
84.OSI 的七层模型都有哪些?
85.get 和 post 请求有哪些区别?
86.如何实现跨域?
87.说一下 JSONP 实现原理?
79.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官方的比较简洁的说明:
301 redirect: 301 代表永久性转移(Permanently Moved)
302 redirect: 302 代表暂时性转移(Temporarily Moved )
详细来说,301和302状态码都表示重定向,就是说浏览器在拿到服务器返回的这个状态码后会自动跳转到一个新的URL地址,这个地址可以从响应的Location首部中获取(用户看到的效果就是他输入的地址A瞬间变成了另一个地址B)——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他们的不同在于。301表示旧地址A的资源已经被永久地移除了(这个资源不可访问了),搜索引擎在抓取新内容的同时也将旧的网址交换为重定向之后的网址;302表示旧地址A的资源还在(仍然可以访问),这个重定向只是临时地从旧地址A跳转到地址B,搜索引擎会抓取新的内容而保存旧的网址。
80.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在学习Servlet和JSP时,经常会使用到forward和redirect,我们先来看这两者在Servlet中的调用方式:
1.forward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new.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转发到new.jsp
2.redirect
response.sendRedirect("new.jsp"); //重定向到new.jsp
很明显一个是用request对象调用,一个是用response对象调用,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数据共享方面
forward:转发页面和转发到的页面可以共享request里面的数据
redirect:不能共享数据
二、地址栏显示方面
forward是服务器请求资源,服务器直接访问目标地址的URL,把那个URL的响应内容读取过来,然后把这些内容再发给浏览器.浏览器根本不知道服务器发送的内容从哪里来的,所以它的地址栏还是原来的地址.
redirect是服务端根据逻辑,发送一个状态码,告诉浏览器重新去请求那个地址.所以地址栏显示的是新的URL.
三、本质区别
转发是服务器行为,重定向是客户端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看两个动作的工作流程:
转发过程:客户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受此请求--->调用内部的一个方法在容器内部完成请求处理和转发动作--->将目标资源 发送给客户;在这里,转发的路径必须是同一个web容器下的url,其不能转向到其他的web路径上去,中间传递的是自己的容器内的request。在客 户浏览器路径栏显示的仍然是其第一次访问的路径,也就是说客户是感觉不到服务器做了转发的。转发行为是浏览器只做了一次访问请求。
重定向过程:客户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受后发送302状态码响应及对应新的location给客户浏览器--->客户浏览器发现 是302响应,则自动再发送一个新的http请求,请求url是新的location地址--->服务器根据此请求寻找资源并发送给客户。在这里 location可以重定向到任意URL,既然是浏览器重新发出了请求,则就没有什么request传递的概念了。在客户浏览器路径栏显示的是其重定向的 路径,客户可以观察到地址的变化的。重定向行为是浏览器做了至少两次的访问请求的。
重定向,其实是两次request:第一次,客户端request A,服务器响应,并response回来,告诉浏览器,你应该去B。这个时候IE可以看到地址变了,而且历史的回退按钮也亮了。重定向可以访问自己web应用以外的资源。在重定向的过程中,传输的信息会被丢失。
四、从效率来说:
forword效率高,而redirect效率低
五、从请求的次数来说:
forword只有一次请求;而redirect有两次请求
81.简述 tcp 和 udp的区别?
82.tcp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两次不行吗?为什么?
83.说一下 tcp 粘包是怎么产生的?
84.OSI 的七层模型都有哪些?
85.get 和 post 请求有哪些区别?
86.如何实现跨域?
87.说一下 JSONP 实现原理?
标签:先来 lan 共同点 tcp 搜索 tail box 面试 jsp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fyang2429/p/1116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