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__name__ abc 检查 cts try 占用 封装 高度 有一个
多态指的是一类事物有多种形态
例如:
动物有多种形态:
人,狗,猪
在程序中多态指的是,不同对象可以响应相同方法,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实现方式
案例分析:
import abc
class Animal(metaclass=abc.ABCMeta): #同一类事物:动物
@abc.abstractmethod
def talk(self):
pass
class People(Animal): #动物的形态之一:人
def talk(self):
print('say hello')
class Dog(Animal): #动物的形态之二:狗
def talk(self):
print('say wangwang')
class Pig(Animal): #动物的形态之三:猪
def talk(self):
print('say aoao')
peo=People()
dog=Dog()
pig=Pig()
#peo、dog、pig都是动物,只要是动物肯定有talk方法
#于是我们可以不用考虑它们三者的具体是什么类型,而直接使用
peo.talk()
dog.talk()
pig.talk()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统一的接口来使用
def func(obj):
obj.talk()
func(peo)
func(dog)
func(pig)
通过上述案列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多态的好处,并且它并不是一个新的知识点,python默认就是支持多态的
那么多态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1.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
以不变应万变,不论对象千变万化,使用者都是同一种形式去调用,如func(animal)
2.增加了程序额可扩展性
通过继承animal类创建了一个新的类,使用者无需更改自己的代码,还是用func(animal)去调用
class Cat(Animal): #动物的另外一种形态:猫
def talk(self):
print('say miao')
def func(animal): #对于使用者来说,自己的代码根本无需改动
animal.talk()
cat1=Cat() #实例出一只猫
func(cat1) #甚至连调用方式也无需改变,就能调用猫的talk功能
say miao
'''
这样我们新增了一个形态Cat,由Cat类产生的实例cat1,使用者可以在完全不需要修改自己代码的情况下。使用和人、狗、猪一样的方式调用cat1的talk方法,即func(cat1)
'''
继承一章中指出,继承为多态提供了不要的支持,所有的动物 cat dog pig
它们都要先继承Animal
类,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它们都能响应talk方法,不至于在调用时发生异常;
当然如果子类的设计者,完全按照Animal中规定的内容去实现子类,即使没有继承关系的存在,使用者也一样可以像使用其他对象一样使用这个子类对象, 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实现类时更加谨慎!
Python崇尚鸭子类型,即‘如果看起来像、叫声像而且走起路来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
python程序员通常根据这种标准来编写程序。例如,如果想编写现有对象的自定义版本,可以继承该对象
也可以创建一个外观和行为像,但与它无任何关系的全新对象,后者通常用于保存程序组件的松耦合度。
例1:利用标准库中定义的各种‘与文件类似’的对象,尽管这些对象的工作方式像文件,但他们没有继承内置文件对象的方法
#二者都像鸭子,二者看起来都像文件,因而就可以当文件一样去用
class TxtFile:
def read(self):
pass
def write(self):
pass
class DiskFile:
def read(self):
pass
def write(self):
pass
例2:其实大家一直在享受着多态性带来的好处,比如Python的序列类型有多种形态:字符串,列表,元组,多态性体现如下
#str,list,tuple都是序列类型
s=str('hello')
l=list([1,2,3])
t=tuple((4,5,6))
#我们可以在不考虑三者类型的前提下使用s,l,t
s.__len__()
l.__len__()
t.__len__()
len(s)
len(l)
len(t)
反射的概念是由Smith在1982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程序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一种能力(自省)。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引发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关于应用反射性的研究。它首先被程序语言的设计领域所采用,并在Lisp和面向对象方面取得了成绩。
反射是所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都具备的功能
python中通过以下四个函数来实现反射
hasattr(object,name) # 判断对象是否拥有某个属性
setattr(object,name,value) #为对象增加新的属性
getattr(object,name,default) #从对象中获取某个属性
delattr(object,name) #从对象中删除某个属性
参数object可以是任意对象,包括类
一个类在定义的时候,可能一些属性的设计并不是很完美,而后期需要作出修改,或是增加新属性时,使用反射的方式可以不需要修改源代码
反射的另一个优势:可插拔设计(重点)
不仅限于修改已有的属性,通过反(反省)也能够发现已经存在的属性,只要你给我一个对象我就能检查其拥有的属性,从而使用这些属性,而不需要提前了解这些对象,这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扩展性
案例1:
class FtpClient:
'ftp客户端,但是还么有实现具体的功能'
def __init__(self,addr):
print('正在连接服务器[%s]' %addr)
self.addr=addr
f1=FtpClient('192.168.1.1')
# 反射f1中的方法 如果存在就调用
if hasattr(f1,'get'):
func_get=getattr(f1,'get')
func_get()
else:
print('---->不存在此方法')
print('处理其他的逻辑')
案例2:
动态导入模块
一切源自于一句话:python中一切皆为对象。既然如此类是不是也是对象呢?
class Teacher(object):
school='tsinghua'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name
self.age=age
def say(self):
print('%s says welcome to the Beijing' %self.name)
t1=Teacher('egon',18)
print(type(t1)) #查看对象t1的类是<class '__main__.Teacher'>
所有的对象都是实例化或者说调用类而得到的(调用类的过程称为类的实例化),比如对象t1是调用类Teacher得到的
一切皆对象的话 类也必然是一个对象,验证一下
tcls = Teacher
li = [Teacher]
def func(cls):
print(cls)
func(Teacher)
#完全没问题把他当做对象来使用 和其他对象没有任何区别
思考,t1是通过Teacher实例化得到的,那Teacher对象是哪个类实例化的呢?
print(type(Teacher))
#<class 'type'>
可以推导出===>产生Teacher的过程一定发生了:Teacher=type(...)
用于实例化产生类的类称之为元类 就是此时的type类;**
Teacher是通过type实例化得到的,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自己调用type来实例化一个calss呢?
class关键字在帮我们创建类时,必然帮我们调用了元类Teacher=type(...),那调用type时传入的参数是什么呢?必然是类的关键组成部分,一个类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是
1、类名class_name=‘Teacher‘
2、基类们class_bases=(object,)
3、类的名称空间class_dic,类的名称空间是执行类体代码而得到的
调用type时会依次传入以上三个参数
自己来实例化一个类
class_name = "Teacher"
class_code = """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name
self.age=age
def say(self):
print('%s says welcome to the Beijing' %self.name)
"""
class_dict = {}
exec(class_code,None,class_dict)
bases = (object,)
Teacher = type(class_name,bases,class_dict)
print(Teacher)
综上,class关键字帮我们创建一个类应该细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获取类名
2.获取基类
3.获取名称空间
4.实例化元类得到类
总结:元类即 用于产生类的类
思考 如果我想高度定制一个类 该如何实现 例如要求所有方法名称必须小写,类名称必须大写开头等等
创建类是有type完成的 type中必然包含了创建了的具体代码, 现在需要对这些代码进行修改,两种方式
1.修改type源代码 不可取
2.创建新的元类 使用自己的元类来创建类 从而实现定制类
一个类没有声明自己的元类,默认他的元类就是type,除了使用内置元类type,我们也可以通过继承type
来自定义元类,然后使用metaclass关键字参数为一个类指定元类
class Mymeta(type): #只有继承了type类才能称之为一个元类,否则就是一个普通的自定义类
pass
class Teacher(object,metaclass=Mymeta): # Teacher=Mymeta('Teacher',(object),{...})
school='tsinghua'
def __init__(self,name,age):
self.name=name
self.age=age
def say(self):
print('%s says welcome to the Beijing' %self.name)
需求
1.规范类名必须大写
2.类中必须包含文档注释
class MyMate(type):
def __init__(self,name,bases,dic):
print("run")
if not dic.get("__doc__"):
raise TypeError("类必须有文档注释!")
if not name.istitle():
raise TypeError("类名必须大写开头!")
super().__init__(name,bases,dic)
class Foo(object,metaclass=MyMate):
pass
项目中的应用
在优酷系统中需要根据类的信息来生成创建表的语句; 必需知道类何时被创建了,使用元类可以轻松的拦截类的创建过程,获取类相关信息来生成建表语句
class MyMetaClass(type):
def __init__(self,name,bases,dic):
table_name = name
columns = self.transfer_columns(dic)
sql =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s(%s)" % (table_name,columns)
# 自动建表
try:
OBDB().conn.execute(sql)
except Exception as e:
pass
super().__init__(name,bases,dic)
s = 10 == s = int
a = type("int")
b = a
b()
c.__class__
__call__
函数得执行时机该方法会在调用对象是自动触发执行 (对象加括号)
class Foo: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run")
f = Foo() #调用Foo得到f对象
f()#调用对象时 触发__call__的执行
通常调用一个普通对象是没有意义的,那__call__
在什么时候用呢?
我们说类也是一个对象,那么Foo()是不是也执行了Foo的类中的__call__
函数呢?
Foo的类是谁呢? 默认是元类type,通过mateclass来指定为自定义的元类来测试
#测试
class M(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run mateclass __call__")
pass
pass
class A(metaclass=M):
pass
print(A())
#输出 run mateclass __call__
#输出 None
__call__
函数时的注意事项第一行输出表明了,调用类A时,的确自动执行了__call__
函数,
第二行输出一个空,这是为什么呢? 将__call__
注释起来,再次测试,会发打印结果变成了一个对象!
必须明确创建对象的过程: 先创建空对象,执行初始化将属性存储到对象的名称空间中!
所以在__call__函数中必须完成这两步操作,同时将初始化完成的对象返回给调用者
一旦覆盖了__call__
函数,就必须自己来完成上述的几个步骤
class MyMate(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 创建空对象
# 调用init
# 返回初始化后的对象
obj = object.__new__(self)
self.__init__(obj,*args,**kwargs)
return obj
class Foo(metaclass=MyMate):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初始化对象")
f = Foo()
print(f)
只需覆盖__call__
函数我们就能完成对实例化过程的控制
#需求:
#2.要求实例化时传参必须为关键字形式,否则抛出异常TypeError: must use keyword argument
#3.key作为用户自定义类产生对象的属性,且所有属性变成大写
class Mymetaclass(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if args:
raise TypeError('must use keyword argument for key function')
obj = object.__new__(self) #创建对象,self为类Chinese
for k,v in kwargs.items():
obj.__dict__[k.upper()]=v
return obj
class Chinese(metaclass=Mymetaclass):
country='China'
tag='Legend of the Dragon' #龙的传人
def walk(self):
print('%s is walking' %self.name)
p=Chinese(name='egon',age=18,sex='male')
print(p.__dict__)
产生类Teacher的过程就是在调用Mymeta,而Mymeta也是type类的一个对象,那么Mymeta之所以可以调用,一定是实现了__call__
方法,但是我们就算自己写该方法,类也可以被创建,这是因为type中已经有默认的__call__
的实现了
该方法中同样需要做至少三件事
#伪代码
class type: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self=<class '__main__.Mymeta'>
obj=self.__new__(self,*args,**kwargs) # 产生Mymeta的一个对象
self.__init__(obj,*args,**kwargs)
return obj
单例是指的是单个实例,指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对象
当一个类的实例中的数据不会变化时使用单例,数据是不变的
例如开发一个音乐播放器程序,音乐播放器可以封装为一个对象,那你考虑一下,当你切歌的时候,是重新创建一个播放器,还是使用已有的播放器?
因为播放器中的数据和业务逻辑都是相同的没有必要创建新的,所以最好使用单例模式,以节省资源
当两个对象的数据完全相同时 则没有必要占用两份资源
#使用classmethod 实现单例
class Player():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创建播放器了")
__play = None
@classmethod
def get_player(cls):
if not cls.__play:
cls.__play = Player()
return cls.__play
p1 = Player.get_player();
p1 = Player.get_player();
p1 = Player.get_player();
p1 = Player.get_player();
该方法无法避免使用者直接调用类来实例化,这样就不是单例了
使用元类实现单例模式
#在类定义时 自动执行init 在init中创建实例 call中直接返回已有实例
class MyMeta(type):
__instance = None
def __init__(self,name,bases,dic):
if not self.__instance:
self.__instance = object.__new__(self)
self.__init__(self.__instance)
super().__init__(name, bases, dic)
def __call__(cls):
return cls.__instance
class Player(metaclass=MyMeta):
def __init__(self):
print("创建播放器了")
Player()
Player()
# 仅执行一次创建播放器
当一个类既有父类又有元类时属性的查找顺序是什么样的?
回顾一下,在没有元类时属性的查找是基于MRO列表的顺序,这个点还是相同的,那我们为某个类增加元类后,元类中的属性,什么时候会被使用到呢?来看一个例子
class Mymeta(type): #只有继承了type类才能称之为一个元类,否则就是一个普通的自定义类
n=444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ass
class Bar(object):
n = 333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ass
class Foo(Bar):
n=222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ass
class Teacher(Foo,metaclass=Mymeta):
n=111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ass
school='Tsinghua'
print(Teacher.__new__)
print(Teacher.n)
测试结果表明:属性查找的顺序依然是遵循MRO列表顺序,当顶级类object中不存在时会查找元类,元类没有时查找元类的父类也就是type类,
__new__
函数与__init__
函数class M(type):
def __init__(self,clsname,bases,namespace):
print("init")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ass
pass
class A(metaclass=M):
n = 1
pass
print(A.__name__)
print(A.__bases__)
print(A.__dict__)
"""输出
init
A
(<class 'object'>,)
{'__module__': '__main__', 'n': 1, '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A' objects>,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A' objects>, '__doc__': None}
"""
我们已经知道__init__
可以控制类的创建过程,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init中没有任何代码但是类的三个基本信息已经都有了,这说明类的创建其实已经完成了
class M(type):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rint("new")
#return type.__new__(cls,*args,**kwargs)
def __init__(self,clsname,bases,namespace):
print("init")
class A(metaclass=M):
n = 1
print(A.__name__)
print(A.__bases__)
print(A.__dict__)
"""输出
new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Users/jerry/PycharmProjects/元类属性查找.py", line 43, in <module>
print(A.__name__)
AttributeError: 'NoneTyp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__name__'"""
执行了__new__
函数但是并没有执行__init__
,因为__new__
函数是真正用于创建类的方法,只有创建类成功了才会执行init函数,new必须要有返回值且返回值类型为__type__
时才会执行__init__
函数,
将__new__
中被注释的代码打开 一切正常! 再一次印证了第四节中的伪代码
**总结:元类中__new__是用于创建类对象的 __init__是用于初始化类的其他信息的**
标签:__name__ abc 检查 cts try 占用 封装 高度 有一个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owerTips/p/1126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