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一样的学习经历,要采取不一样的思路和心态,这个转变有些人直到毕业也没有转变过来。
昨天晚上去听了一场学院内的报告会,老师所讲的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在这里简单整理一下整个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跑偏:
1.尽量多挖掘自身的潜力(我的思考:业余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2.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我的思考:自己多动手,注意在做之前多思考方法,做完后多总结,尤其重视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别人如何做);
3.不要被种种物质诱惑所左右,思考该思考的问题(我的思考:要不怎么叫年轻呢...);
4.对于找工作:要早准备,注重经典算法的学习,注重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思考:研究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5.如何入门: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论文掌握方法;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看师兄师姐答辩的毕业论文;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多数文章看摘要,集中时间看文献;做好记录和标记,注意总结(我的思考:不做笔记、不总结,看了都是白看);
6.读书注意批判思维,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尽量详尽和深刻,为后续写文章做准备;
7.在国外,研究生作报告的频率很高,经常一周一次,压力都很大,因为作得不好会被老板批评,后果很严重,所以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都在想这事儿。但是一旦做过几次之后,自我对科研的感觉,对研究路线的把握,自信心,思维方式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我的思考:报告是一种系统式的总结,应把报告看作一种有力的科研工具,一种必须培养的硬实力,现在实验室也有两周一次的seminar,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所以以后要积极踊跃的参加,每个月都主动做报告);
8.平时养成多写的习惯,要进行阶段性总结(我的思考:月度进展报告要写好,不要当作流水账,凑够字数就交,应该尽量写的深刻严谨,像写论文一样,把这种报告当作对论文能力的训练,严谨写作,严谨思考);
9.运用工具:文献管理endnote,图表工具origin,排版latex,查文献google、web of science,cnki;
10.导师能否成为你的导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导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导师交给的看似与研究无关的事;多与导师交流想法和兴趣(我的思考:本科生习惯了遇到问题不会可以找人问,然后就得到答案;但对于研究生,导师不是替你解决问题的人,应摆脱这种依赖性,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导师在能够交流的层面上交流,这才是利用资源的合理方式;以前我觉得老师规定的每周例会、seminar、月度交总结报告这些做法都很死板,但是此刻我发现老师确实还是比我们有经验,他的这些做法与国外实验室很接近,并且只能说有不及而无过之,如果这样还让我们觉得很不好过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每天都在浪费时间,啥都没做,自己不努力还抱怨环境,这就是失败者的通病);
11.个人心理管理:不要经常抱怨,先找自己的原因;不要随便拿两个人比,没有可比性,因为你看不到别人所牺牲的东西;正确面对困难,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我的思考:很多人现在的状态是,每天都在抱怨,不享受生活、不快乐,但是自己却什么也不做。与国外的环境相比,我觉得国内的问题在于中国学生依赖性太强,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同时外部压力太小,压力越大成长越快,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压力越小成长越小,再小的问题也成了大问题。同时应该让我们警醒的是:如果每天都过得很舒服,只能说明啥都没学到)。
12.另一位老师最后还补充道:导师只要能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资金等资源就可以了,学生的目的是要超越老师,所以老师厉不厉害,懂不懂都不重要(很多老师是因为学生而出名的,自己并没有很厉害的科研经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能够动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探索是学生的本职所在(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而不是你的导师不合格)。
从开学以来,我一直在抱怨现在的实验室环境等各方面都不和心意。变成一个只会抱怨的人,真是一件suck到家的事。说到底是自己心态没有转变过来,同时暴露出了自己的许多问题。同时,我周围的诱惑越来越多,也让我无法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每天都感觉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而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所以,我要对自己说的是:
在机会没有到来前,经不住诱惑,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没能充实自己,只会让自己在未来失去更大的机会。每个人机会到来的时刻都不尽相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浪费时间,时刻迎接挑战,才是人生的成功之路。我应该多去看看别人的经历,看别人是怎么做事、怎么思考、怎么选择的,不要每天一个人面对电脑,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不行的,要多从别人身上发现灵感和思路。
做一个雷厉风行,说做就做的人,用结果说话,不要做一个只会抱怨的人。
Complainer sucks!,布布扣,bubuko.com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arcworld/p/372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