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保存 需求 atomic 生成 集群 分布式ID update 也有 unique
分布式系统中我们会对一些数据量大的业务进行分拆,如:用户表,订单表。因为数据量巨大一张表无法承接,就会对其进行分库分表。
但一旦涉及到分库分表,就会引申出分布式系统中唯一主键ID的生成问题。
ID唯一;| 递增 | 趋势递增 |
|---|---|
| 第一次生成的ID为12,下一次生成的ID是13,再下一次生成的ID是14。 | 什么是?如:在一段时间内,生成的ID是递增的趋势。如:再一段时间内生成的ID在【0,1000】之间,过段时间生成的ID在【1000,2000】之间。但在【0-1000】区间内的时候,ID生成有可能第一次是12,第二次是10,第三次是14。 |
UUID全称: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标准型式包含32个16进制数字,以连字号分为五段,形式为8-4-4-4-12的36个字符,示例:9628f6e9-70ca-45aa-9f7c-77afe0d26e05。
ID,所以迁移数据容易。ID是无序的,无法保证趋势递增;UUID的字符串存储,查询效率慢;ID本身无业务含义,不可读。也有在线生成
UUID的网站,如果你的项目上用到了UUID,可以用来生成临时的测试数据。https://www.uuidgenerator.net/
利用了MySQL的主键自增auto_increment,默认每次ID加1。
优点:
ID递增;MySQL挂了,就没法生成ID了;这个方案就是解决MySQL的单点问题,在auto_increment基本上面,设置step步长

如上,每台的初始值分别为1,2,3...N,步长为N(这个案例步长为4)
单机:Redis的incr函数在单机上是原子操作,可以保证唯一且递增。
集群:单机Redis可能无法支撑高并发。集群情况下,可以使用步长的方式。比如有5个Redis节点组成的集群,它们生成的ID分别为:
A: 1,6,11,16,21
B: 2,7,12,17,22
C: 3,8,13,18,23
D: 4,9,14,19,24
E: 5,10,15,20,25
Redis进行请求。数据库的自增主键的特性,可以实现分布式ID,适合做userId,正好符合如何永不迁移数据和避免热点? 但这个方案有严重的问题:
因为我们每次获取ID的时候,都要去数据库请求一次。那我们可以不可以不要每次去取?
可以请求数据库得到ID的时候,可设计成获得的ID是一个ID区间段。

ID规则表含义:id表示为主键,无业务含义;biz_tag为了表示业务,因为整体系统中会有很多业务需要生成ID,这样可以共用一张表维护;max_id表示现在整体系统中已经分配的最大ID;desc描述;update_time表示每次取的ID时间;ID;会请求【生成ID服务(是独立的应用)】的接口;ID服务】会去查询数据库,找到user_tag的id,现在的max_id为0,step=1000;ID服务】把max_id和step返回给【用户服务】;并且把max_id更新为max_id = max_id + step,即更新为1000;max_id=0,step=1000;ID=【max_id + 1,max_id+step】区间的ID,即为【1,1000】;jvm中;ID的时候,在区间【1,1000】中依次获取ID,可采用AtomicLong中的getAndIncrement方法;如果把区间的值用完了,再去请求【生产ID服务】接口,获取到max_id为1000,即可以用【max_id + 1,max_id+step】区间的ID,即为【1001,2000】。
max_id的起点,和step步长,非常方便扩容;也解决了数据库压力的问题,因为在一段区间内,是在jvm内存中获取的,而不需要每次请求数据库。即使数据库宕机了,系统也不受影响,ID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以上方案中,如果是多个用户服务,同时获取ID,同时去请求【ID服务】,在获取max_id的时候会存在并发问题。如:
用户服务
A,取到的max_id=1000;用户服务B取到的也是max_id=1000,那就出现了问题,ID重复了。
解决方案是:加分布式锁,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用户服务获取max_id。

因为竞争问题,所有只有一个用户服务去操作数据库,其他二个会被阻塞。出现的现象就是一会儿突然系统耗时变长,怎么去解决?
buffer方案
流程如下:
ID在buffer1中,每次获取ID在buffer1中获取;buffer1中的ID已经使用到了100,也就是达到区间的10%;10%,先判断buffer2中有没有去获取过,如果没有就立即发起请求获取ID线程,此线程把获取到的ID,设置到buffer2中;buffer1用完了,会自动切换到buffer2;buffer2用到10%了,也会启动线程再次获取,设置到buffer1中;buffer的方案就达到了业务场景用的ID,都是在jvm内存中获得的,从此不需要到数据库中获取了,数据库宕机时长长点儿也没太大影响了。buffer之间自行切换使用,就解决了突发阻塞的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ID生成方案,比如:
IDID,有的会加上订单第一个商品的ID;MongoDB 的ID:通过时间+机器码+pid+inc共12个字节,4+3+2+3的方式最终标识成一个24长度的十六进制字符。标签:保存 需求 atomic 生成 集群 分布式ID update 也有 uniqu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andusty/p/1146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