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第十九章

时间:2019-09-08 17:58:05      阅读:10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情况   都对   用人单位   内容   去掉   完全   评估   重要   合作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其实所谓“绝圣弃智”讲的是管理者,管理者“绝圣弃智”,老百姓就能够“民利百倍”,老百姓的收益就会很大,老百姓就会幸福很多。这“民利百倍”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的利益就会多很多,多出百倍来。要求管理者尽量放弃追求这种虚华的名誉,因为没有必要,您做到就行了,但是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口头上,领导者一旦追求这些虚幻的名誉就坏了。比如好大喜功,对外说自己是圣人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告诉领导者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想教化百姓,去想设计谋怎么管理百姓,不要费那么多心思,你放下这些想法,你按照大道去做事,大道怎么做事?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思虑,放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等等去考虑的这些想法,放掉它,把自己放低,坦然为大家做好事,这种无我利他的状态就是道,你进入这种状态了,老百姓自己就跟着你变成孝慈了,老百姓自己就会慢慢变的善良了,因为你会影响他们。

 

 

第十九章1 无非是针对人性的弱点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今天我是在宁波出差,所以在宁波跟大家来聊《道德经》。我不知道大家天天听《道德经》有没有烦,因为老子这点思想给你来回地这么讲,告诉你如何放低自己,我上课经常问大家,老子来回讲大家烦没烦?同学们说没烦,没烦。

其实我觉得是这样的,有人说“老子讲的话也太简单了,他怎么来回地说呢?”别小瞧这事,老子就这么来回地说,我们还是真的做不到,你真的做到了,你早不这样了,我们早就开始圆融、幸福了,所以我们要跟随老子的步伐一点点提升,你会发现自己一点点进入那种不纠结的、放下的、从容的状态了,去为大家做好事,就是以一种出世的状态去做入世的事,这就是修行,这就是进步。所以我们别嫌烦,老子来回地讲,实际上我们每一天听一会儿都会有一点提升,这点提升可能就给您生活、工作带来一点不同,所以大家加油,反正我是没烦,我这么一直讲下去,希望大家不烦。

 

今天讲第十九章,十九章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个版本大多数写的都是“绝圣弃智”,只有郭店楚简写的是不一样的,楚简写的是“绝智弃什么,民利百倍”,这个“什么”它这字,现在从来没有见过写的这字,这字的大体形状像上边一个卞,下面一个又字,这字有人读bian,没见过这字,我觉得这事未必这么确认,您未必说“绝智弃変”,未必这么写,有可能这未必是“bian”字,或者是“sheng”字也有可能,所以这个需要考证,我们还按照传统版本。尤其《帛书》甲乙本写的也是“绝圣弃知”,只不过它这个“知”写的是知道的知,“绝圣弃知”,其实“知”和“智”是通的。

 

为什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首先要明白一点,这句话是要求谁的?通常很多人解《道德经》都认为这句话是要求老百姓的,老百姓要“绝圣”,把圣、圣贤这种思想扔掉,把智、智力,把用智慧这种东西扔掉,老百姓你就获利百倍了,以为是要求老百姓的,我一直在强调《道德经》是给管理者写的,不是给老百姓写的,所以这样的话如果放到老百姓身上,就会搞乱了,您就不能知道《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比如说让老百姓怎么怎么样,都说是老百姓的事,这个是搞错了对象,其实所谓“绝圣弃智”讲的是管理者,管理者“绝圣弃智”,老百姓就能够“民利百倍”,老百姓的收益就会很大,老百姓就会幸福很多。这“民利百倍”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的利益就会多很多,多出百倍来。

 

为什么领导者“绝圣弃智”了,老百姓就幸福了?难道老子不是要强调领导者做圣人吗?为什么要“绝圣弃智”?什么是圣和智?圣是超凡入圣,圣人的圣,一种特别高的位置,智是非常有智慧的,这都是形容这个人既聪明,道德品质又高尚这么一种状态,老子要求管理者尽量放弃追求这种虚华的名誉,因为没有必要,您做到就行了,但是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口头上,领导者一旦追求这些虚幻的名誉就坏了。

 

比如说,领导者经常标榜自己是圣人,我了不得,我是圣人,我多么爱老百姓,我对大家怎么好,一旦领导者进入这种状态,你就把自己抬高了,老子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放低自己,不要往高了抬自己,老子所讲的这种“绝圣弃智”的“圣”和“智”都是名誉,都是虚幻的名誉,大家要记住,但凡追求这种虚幻的名誉的领导者都会出问题的。

 

比如说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皇帝宋徽宗,宋徽宗基本上是一个亡国之君,本来宋朝还不错,到他手里刚接班的时候还做的挺好,但是很快就江河日下,最后被金给灭了。为什么北宋这么快灭亡?与宋徽宗直接有关,宋徽宗这个人好大喜功,特别喜欢做圣人,他还喜欢《道德经》,老子讲的他一点都没听懂,他还批注《道德经》呢,所以我觉得真遗憾,他真没看懂《道德经》,《道德经》是要领导者放低自己位置,不要追求那种圣人的名誉,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智慧去治理国家,结果宋徽宗恰恰相反,喜欢做圣人。怎么喜欢做圣人呢?他首先抬高自己,比如说自己是什么道君皇帝等等,好像是道教里面让我管理国家,这天下最高的皇帝,不知道他这说法怎么来的。

 

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黄河清,圣人出”,就是天下黄河水一清了,这圣人就要出现了。这在宋徽宗统治期间,黄河水一共清过三次,这可把宋徽宗乐坏了,一旦黄河水一清了,这圣人出了,显然我就是那个圣人,所以百官来朝贺,歌颂宋徽宗如何英明,“您就是圣人,您看黄河水都清了,清了三次了,了不得”,大家开始称赞他,说他是圣人,他自己也飘飘然。

 

在宋徽宗在任的时候,天下各地不断天降祥瑞,今天这逮到一个白色的鹿,大家就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瑞兆,说明我们的领导、我们的皇帝是圣人等等,过两天天上掉下来一个灵芝,又献上来了,不得了,结果宋徽宗就开心,说明我是圣人,结果就重赏。这一赏坏了,各地的老百姓更来劲了,你想有的老百姓造假的本领很高啊,您让他向善,指导他向善,他能做好人,您要是喜好坏的那口,这老百姓里就有那投机的好那口,给你对付那口,人家开始造假,那出来一个神龟,那出来一神鹿等等,都是天降祥瑞,所以宋徽宗统治末年,基本上每年都无数的祥瑞,从天而降,这皇上开心不得了,我是圣人,说明我统治英明。这哪是英明?这是您没按《道德经》的大道去做事,您把自己抬高了,追求那种虚幻的名誉去了,这时候国家能治理好吗?所以奸臣当道,讨好他的、迎合他的人当道,结果慢慢国力衰退,国力江河日下,最后金兵来袭,这北宋很快就灭亡了。宋徽宗的结局很惨,宫里所有的名贵字画、财宝全部被金兵劫掠而去,包括自己徽钦二宗被掠去到北方去了,自己的后宫嫔妃、他的女儿们全部被掠走,所以后世很多人感慨,宋徽宗的命运如此悲惨。

 

为什么如此悲惨呢?他没有好好地做一个领导者,没有尽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从哪开始出错呢?从开始的出发点就出错了,他就不是想为老百姓去做什么,而是要把自己抬的多么高,这恰恰是《道德经》最反对的,《道德经》第十九章上来第一句话就告诉大家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你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不要追求那种什么圣人啊,我是多么高明的领导者啊,我的智慧多么高啊,您要是进入那个状态您绝对不会做好领导的。

 

我们想想在我们单位里面也是如此。很多领导者觉得自己非常高明,“我是多么仁慈,我多么好啊,我的智慧,你看我高瞻远瞩,我如果不拍板怎么能行呢”等等,一旦进入这种思维状态里面,这人就没法做好领导了,您就会刚愎自用,而且周围那种迎合您这种心态的人就会出来,这个时候您可能在用人方面就越来越出现偏差,您所用的人很可能都是讨好您的人,慢慢就出问题了,这是做领导者特别忌讳的。

 

为什么老子如此重视这个,第一句就提出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因为老子讲的切中人的要害,老子认为领导者在一个人类团体中特别关键,这是老子的思想。当一个人达到领导者这个位置之后,或者把他放到领导者的位置之后,他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是老子思考的一个重点。老子认为当人到这个位置上以后,大家都来依仗于您,都靠您来管理,往前走,这时候您特别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这是人性的弱点,特别容易出现幻觉,就是我是多么的高,我是多么的聪明,我多么有智慧,这是领导者最容易犯的,每个人都如此。

 

比如说,您说一句话,马上周围的人就都说,“哎呀,董事长您说的太对了,我们怎么都没想到,您想到了,您真是英明。”您看大家都喜欢这么说话,因为您是领导。“哎呀,局长就您说这话太对了,我们之前怎么想也没想到这点,局长,真的您不说这话我们都在梦里面呢,现在是如梦方醒,局长您了不起,您太厉害了”。这些秘书们、周围的下属们都容易这样说话,董事长和局长就容易出现什么心态呢?慢慢、慢慢地变成“我是这么厉害,你看见没有这智商都有差异,你们历练都不够,只有我能看见”,您就容易把自己抬高了,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一个人都会如此。

 

您把我罗博士给放到这个位置上,周围搞那么一圈人天天说“哎呦,罗博士您《道德经》讲的太好了,您这做的太好了,哎呀真是,我们怎么没想到呢,您怎么这么仁慈,做得这么好”,慢慢我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我仁慈啊,我天生仁慈,我多么好”,这是人性的弱点,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老子告诉大家,一定要从心理学上看,这是人性的心理弱点,你一定要从人性上,从人心里面,彻底改变这种状态,迎头痛击,把自己放低,所以《道德经》为什么一再强调领导者要放低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你看人往低处流,放低自己养活大家,这种品性领导者才能真正地清醒,才能真正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看清周围的人有什么能力,才能看清未来怎么去做。

 

否则的话,您看历史上多少错误是因为领导者的刚愎自用导致的,您看历史上多少大败而归的战争都是因为国君错误评估了当时的局势,刚愎自用,认为自己了不起,结果就在不合适的时机,不合适的地点,狂妄地发动战争,最后自己大败而归,这就是规律,为什么?因为自己把自己抬高了,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是切中人的要害的。

 

有朋友问:罗博士您讲的怎么都是领导者,和我们老百姓有关系吗?您自己如果能够理解这个观点,在您生活中放低自己,这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做的和说的都一定要达成一致,但是我们很多人做的不是这样,我们说的非常好,自己标榜自己,“我是多么怎么怎么样,我是聪明的,我这个智慧,我做人可圈可点”。我在东北的酒馆里喝酒,发现周围的人经常聊“我是多么好,公司里面就我对你怎么好,公司里面要是没有我,上次的事要是没有我,就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他谁谁谁不行……”这好像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您有机会您去听听前后左右桌讲话,好像大家聊的都是这样的事,“单位里面就我如何如何,那其他人谁谁谁都不行,就我告诉你,我们俩,你放心你跟我处吧,我这个人跟你处十年,我怎么怎么样”,但凡嘴上这么讲的人,我觉得你都要划个问号,因为“听其言,观其行”,人的行动,人最后做出的事才最关键。

 

所以老子特别主张大家放弃那种虚幻的名誉,放弃那种虚幻的称谓,然后低头做事,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别人夸你好,这才是真正的好,你还要淡忘别人的夸,这是老子要求大家做的。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进入这种状态,那您一定是个值得信赖的,做事圆融无碍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道德经》的含义,实际上对我们的人生都特别有益,不仅仅是领导者,所以这是老子给我们带来的大智慧。

 

各位朋友,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跟大家讲,老子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智慧了,谢谢大家。

 

 

 

 

第十九章2 先做好自己再说!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这“五一”小长假一转眼就过去了,不知道各位朋友出去玩的怎么样,反正我觉得这交通有点堵塞,我是想出去玩结果被堵回来了,所以在家里老老实实地晒太阳,老老实实地看书。

今天我们接着节前的讲,节前我们讲了,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很可能还有一个版本,就是郭店楚简的版本,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楚简这个“辩”字没有得到完全的确认,所以我们不按这个讲,但是心里要知道,很可能有这个版本,因为郭店楚简的年代跟老子更接近,近乎于跟老子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很可能特别接近老子所写的内容。

今天这句话,我们看郭店楚简可能比帛书甲乙本更进一步。郭店楚简怎么写的?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我们现在通行本和帛书甲乙本写的都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郭店楚简是“绝化弃虑”,我们认为“绝化弃虑”这个意思更准确,所以我们今天按照郭店楚简的版本来讲。“绝化弃虑”,“化”是教化民众的意思,就是领导者不要总想着用技巧来管理你的被管理者,比如说我去教化他,“虑”是思虑,为什么放个思虑?虑字怎么写?思虑的虑,上边像个老虎的虎,它只不过没有下边这个几,把这个几换成个心。为什么思考、考虑的这个虑字,要跟老虎有一半是相像的,用虎的字头呢?古人认为,当老虎这种动物要去捕猎的时候,它绝对不会贸然冲上去就吃,它先在草丛里边潜伏,然后思考路径,怎么去堵截这个东西,在哪去堵截等等。所以,老虎潜伏起来考虑怎么去获取一个食物的时候,这种状态就叫虑。

所以什么是思虑的虑?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去不断地思考策略等等这种状态叫虑。所以,为什么老子告诉领导者要“绝化弃虑”呢?告诉领导者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想教化百姓,去想设计谋怎么管理百姓,不要费那么多心思,你放下这些想法,你按照大道去做事,大道怎么做事?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思虑,放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等等去考虑的这些想法,放掉它,把自己放低,坦然为大家做好事,这种无我利他的状态就是道,你进入这种状态了,老百姓自己就跟着你变成孝慈了,老百姓自己就会慢慢变的善良了,因为你会影响他们。所以,这是老子讲的领导者法则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说领导者把自己做好了,你被管理的这些公司的员工,就会自己慢慢地改变,这叫明自化,自己就开始改变了。

所以,老子强调领导者必须先提高自己的修养,然后你的员工才能追随您跟您学习。如果您把自己的修养放下来了,只为自己去考虑,然后不断地用各种计谋,各种考虑的技巧去教化民众,去管理民众,老子认为这是乱上添乱。各位想想这话对不对,比如一个公司里边,这公司领导天天想为自己捞取,我自己这个利益,这个我吃点回扣,这个项目这么好,肥缺,我给我二弟去干,给我表弟去干,那个我太太去包了,我不好出面,我太太替我收点钱。领导天天想这个,然后叫员工们要学《弟子规》,所有员工都要学《弟子规》,我们公司文化建的好,每个人要互相关爱,我们要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我们公司所有员工按照性格特点管理,分成各种颜色,你是黄色性格,你是绿色性格,你各种性格,根据这种性格不同特点,给你们管理,把你们的性格分成各种动物,你是凤凰型的,你是老虎型的,我们要用各种管理方法去管理。

您觉得这公司能好吗?我觉得他上外边学习学的越多可能越倒霉,他学了越来越多的这种管理的术,拿这些术去管理员工,自己却不按照道去做事,结果您会发现公司里边无数的体系出来了,接着人力资源讲什么色彩性格,明天讲动物性格,然后学《弟子规》,搞各种各样的野外拓展,培养你们的关爱精神,然后老板自己吃回扣,老板自己把业务给亲戚做,老板任人唯亲,您觉得这公司会怎么样呢?我敢保证,这个公司业务会走直线下降的道路,这公司能活多久我都不敢保证。

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现在很多人学习各种各样的术,我只要去看这公司,一看这领导者,自己的办公室无比威严,自己说话员工都不敢说话,我就知道这公司的文化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领导者的境界有问题,您没有在大道的层面做事,您采取各种的术去管理员工,这公司会越来越乱,您学习的这些技术越多,您的公司就越乱上加乱,这是一个道理。

前边我们讲的都是领导者如何去理解这句话的,我们老百姓学习这句话有没有用呢?也有用的,我们要先做好自己再去考虑影响别人,就是这个含义。不要考虑我们要去教化别人,要去影响别人,我们设计方法去改变他,去教育他,不要这么想,你先做好自己,你周围的人就会慢慢受影响,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想法。我之前我就经常犯这错误,着急,社会上怎么有这么多丑陋的事呢?大家见死不救,捡了东西就抢,为什么会这样?我就着急教育,可是我觉得效果不好,这么做完把自己气个半死,最后反应呢?没有大的反应,为什么?其实大家觉得你讲的太空了,离我们太远了,我觉得这就是老子讲的,其实我们要做好自己,不要在意结果,不要着急去教化百姓,不要这么想,我们就一点点去做,慢慢你周围的环境就会改变了。

所以,老子这句话更深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必须要讲透,否则的话大家会听糊涂了,首先各位要理解一个含义,老子反对不反对仁义和孝慈?老子是不反对仁义孝慈的,我们过去的版本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话这么一讲完,好像仁义就是该抛弃的,实际上大家看,真正的版本应该是什么?“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老子反对不反对孝慈?不反对孝慈,反对不反对仁义?不反对仁义,老子没说这仁义要扔掉,老子这里说“民复孝慈”是他的目标,让老百姓能够回到孝和慈的状态,是老子追求的目标。

所以很多人讲《道德经》,说老子反对仁义,反对孝慈,这是不理解老子讲的真正含义的,很多学者说这段就是老子在抨击儒家的仁义和孝慈,您要这么说的话,您就没真正理解老子的含义,“民复孝慈”是他的目标,他希望老百姓人人孝慈,人人仁义,但是我们不要去教化、去提倡、去刻意强调它。老子到底主张不主张去教化百姓?下边要讲的观点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和各位专家讲的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我坚持的,就是老子提倡不提倡教化百姓?主张不主张教化百姓?我觉得老子是主张不要以教化的目的去教化,不抱着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这是老子所讲的一个态度。

你自己做好,领导者自己在大道上做事,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好事,作出榜样来,老百姓跟着自己去学习、去改变,真的一点政令都不发表吗?不是的,发表,该教化教化,但是这种教化不要刻意的去抱着教化目的去教化,这是一种境界。也就是说我们随缘去做事,我们尽管去做去,但是不是抱着强烈的动机去做。所以,古代外国哲人的话说得对,说教育不要抱着强烈的动机去做,就像太阳一样,发出阳光,等待被教育者慢慢去变化,不要着急,有些水分、湿度到的时候种子自然就会发芽了,你不要抱着强烈的动机去做,你只管发出阳光就可以了,所以这是老子讲的一种状态,就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你慢慢这么做,大家跟着你去受影响,慢慢就改变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如此,我们往往习惯于说教和指责,说教和指责往往会引起反弹,所以大家会觉得反感等等,我们忘记这种状态,我们去慢慢感化,您会发现周围的环境会慢慢变化,这种慢慢的变化,就避免了那种反弹和冲突,这种是符合人性的,说教和指责虽然觉得我们立场是正确的,但是往往结果却打折扣。所以,老子给我们讲的“绝化弃虑,民复孝慈”,无论是一个领导者还是一个老百姓,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您会发现比起教化反而能够达到感化周围人的目的,让大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向着孝慈和仁义的方向发展,这是老子洞悉人性的一个高明的操作手法。

这是今天这段的含义,我们一起理解,一起探讨。各位朋友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再接着讲《道德经》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智慧,谢谢大家。

 

 

 

 

 

第十九章4 领导者应该带给员工什么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是在云南的文山来给大家讲《道德经》。大家看我走的地方,全国各地到处走。

文山是著名中药三七的主要产地,道地的三七就产在文山,所以我来看看文山到底有什么好的地方。结果来了一看大开眼界,这地方确实是三七的海洋,到处都是各种品级的三七,也丰富了学识。说明确实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才行,要低下头来向老百姓学习。到这儿向种三七的农民学习,有很多知识书本上看不到的。有机会在“罗大伦频道”那个公众号里面,给大家讲讲三七的各种说法,原来在坊间很多讲三七的说法都是有错误的。

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十九章,前面老子讲了“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化弃利,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讲的是领导者如果能够放弃各种心机,如果不以智去治理被管理者,不要去用各种技巧去管理他们,反而能让被管理者进入一个正常的状态。

接着老子说,“此三言者,以为文未足。”这话的意思是前边的三个境界,这三种状态,如果把它写下来,写成文字还是远远不够的。写成文字大家要理解,其实《道德经》最核心的意思是给领导者写的,而且很明确是给领导者未来的继承人写的,也就是给未来的领导者写的。过去说“金人铭”,“金人铭”是刻在太庙里面金人背后的铭文,给国家未来的管理者、继承者学习的,也就是给未来国君的孩子们学习的。这些内容如果把它写成文字来教育大家的话,老子说是不够的。你写成文字,大家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只看到了结果。“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为什么能做到这些点?老子说还要找他最根本的原因。老子讲“固令之有所属”。“属”是归属的意思,你要找到它的源头,仅仅把结果写出来,大家觉得怎么能做到这点?老子说我们要讲根源,讲原因。也就是说有因有果,我们看到果还要找这原因。这种找它原因的过程,就是要找它的归属,也就是找它到底从哪来的。下边这两句重要了——“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

“见素保朴”现在的通行本都是“见素抱朴”,在郭店楚简里面是“视素保朴”,“保”和“抱”是不一样的,有点差别。音差不多,我相信老子写的是“保”,保持质朴的状态。后世因为“保”和“抱”的音是一样的,所以就写成了“抱朴”,结果“抱朴”反而流传下来了。比如说著名的葛洪写的一本书《抱朴子》,所以,“抱朴”这个词留下来了。实际上最早有可能用的是“保朴”,郭店楚简因为是战国时期的,所以他跟老子生活年代特别接近,很有可能保留了老子原来写的状态叫“视素保朴”。“视”和“见”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就按照现在版本说“见素保朴”。

“见素保朴”这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老子认为它是你能达到前面那三种境界的根源,怎么能做到呢?领导者要达到“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的状态,后面你就都能做到,老子认为这是原理,这是动机,这是根源,这是核心,出发点是这样。

什么是“见素保朴”?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见素”,“素”的意思是特别纯的丝,没有染颜色的丝,这种状态叫“素”,说这个人素颜,就是没化妆。“见素”的意思是你看到事物最简单的本质。到底什么是“见素”?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我买了一个指甲钳,指甲钳看着非常漂亮,上面刻得像鹤一样的祥瑞的图案,镶着宝石,这指甲钳很昂贵,但是剪指甲的效果一般,说明你没有看到指甲钳的本质,指甲钳的本质就是剪指甲用的,如果它的外边有很多花哨的东西,但是剪指甲的效果却一般,它这东西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因为它就是用来剪指甲的。我们要看到它的本质,就是剪指甲的,买指甲钳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它外面镶没镶宝石,不需要它图案镂刻的漂亮不漂亮,我就看你锋利才行,这叫“见素”。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年轻的大学生去找工作。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很多年轻大学生一到投简历的地方,我发现跟用人单位聊的内容都是你们在哪办公?写字楼怎么样?这个地方有什么待遇?有没有午餐补贴等,好多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都是花样,这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这个单位是做什么,你这个单位给我提供什么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我能做什么事,我能得到什么样的提高和成长,这个非常关键。我见到好多大学生在把前面条件谈得特别好以后,到了单位干得特别不开心,因为他看中的都是外边的花样,单位有这个平台那个平台,好多花样,但是做这工作却是不合你心的,而且对你没有任何提升作用,往往是重复机械的,而且方向未必都对。我觉得这就是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见素保朴”中的“见素”本领非常关键。

再比如说,公司的领导在用人的时候有很多员工,员工性格不一样,有的员工喜欢说话,有的员工不喜欢说话。有的人喜欢反着你说话,有的员工你说一句话他就顶你一句,你说一句话他有一句风凉话等着你,各种各样的员工性格不同。有的人快乐一些,有的人不快乐一些,他的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这个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个员工他做事如何,工作如何,看到他本质如何,这是“见素”的本领,然后其它的我们都因势利导,去慢慢改变。实际上公司文化好了,所有不快乐的员工都会快乐起来的,逆着你说话的员工也没那么重要,逆着你说就逆着你说,没有关系,但是工作做的出色是很关键的,这是“见素”。

很多领导恰恰相反,我喜欢讨好我说话的人,我喜欢我一点烟就用打火机给我点着的人,这多会来事儿。反着我说话的人,迟早会被弄走。可是干活的人,往往恰恰是那个逆着你说话的人,很有可能这样。沉默寡言,从来不奉承您的人,很可能他的活干得是最出色的。这叫领导者一定要有“见素”的本领,就是我看到你核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其它的花样我可以放掉,我可以不大关注它。这是“见素”的本领。

“保朴”的意思是您看到“素”以后,您看到事物本质以后,您就更容易保有自己朴的状态。“朴”的意思是未经雕琢的,浑然一体的状态叫做“朴”。当你把浮华的东西,那些虚幻的东西,那些花样、花招、光影都去掉以后,您看到都是“素”,最本质的事情,你的内心才能真正平静,才能保持自己的“朴”的状态,不去搞花样,不去追求名利,就保持我们之前讲过的自己那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保有这种状态,这叫“见素保朴”,有这种状态的人是真正的领导者,您做事一定会达到前面的“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因为您把自己做的非常好,把虚华的去掉了,不去贪婪追求任何非分的东西,然后去为老百姓做事,就关注公司员工的利益,这样的人,员工一定会“民利百倍、民富孝慈、盗贼无有”的,这是领导者提升修养过后带来的一个结果。

所以,老子说“故令之有所属”,这个是真正的归属,是根本,这个是教育未来领导者的。严格地讲,听我讲座的每一个朋友,你们都可能是未来的领导者,都可能是社会的栋梁,如果各位朋友您理解了这个状态,并且不断地向之靠拢,向之提升,您放心,无论是做一个普通人,还是做一个领导者,您都会特别出色的,您一定会改变周围的环境,会慢慢影响他人,让大家一起进入一个安静的、祥和的,一起往前走的积极的状态的。这是老子的《道德经》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我们接着来聊下一句——“少私而寡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我们明天接着聊。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九章5 过分的私欲会造成“内伤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今天聊“少私而寡欲”,是接着昨天“见素保朴”来讲的。

“少私而寡欲”是这样,老子告诉我们要尽量减少自己的私心,减少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去进行工作、生活。这是老子对我们的要求。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少私而寡欲”?为什么要减少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私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法则,您这样做才能真正幸福。

首先,我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私心和欲望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人除了外边受的伤之外,中医认为内伤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我们通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这“七情”都是正常人应该有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该有,但是不能过分,一过分就会伤害我们的身体,会让我们气血紊乱。比如过喜则气散、怒则气丧、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大家看气机紊乱了。“七情”会伤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悲忧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五脏会受伤。

这“七情”是怎么产生的?这“七情”是我们人生的大敌,一旦过分我们身体就没有个好。可是各位仔细想一想“七情”的产生,“七情”全都是因为在乎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而有的。大家看“喜”字,为什么会喜?古代篆书中的“喜”就像一个敲鼓的人,高兴,敲鼓的状态。为什么?战胜了,我掠夺了什么东西会喜;之所以怒是我失去了什么东西,或者是别人强迫我做什么,我的利益受损了我会怒。篆书中的“怒”左边是个“女”,右边是手或者武器,合起来是“奴”字,下面是“心”,这种状态是怒。虽然借音,但是这个字也有含义在里边。就是强抢了妇女来为奴,妇女的心态应该是怒。

我们为什么会忧和思?我们是为了获取什么而去忧思,去想怎么怎么样;悲的上面是像两侧飞的羽毛,下面是“心”,两侧飞的羽毛代表分开、失去,也就是我失去什么东西会悲;恐和惊是什么东西突然侵犯了我的利益,我会恐惧和惊,都是我突然受到了干扰。

大家看,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跟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相关,这是一种不良情绪。如果你把自己的私利放下,你会发现这“七情”没有地方落脚,你不想自己了,你想大家了,不患得患失,您的“七情”就不会那么过分,就不会伤害自己的五脏,伤害自己的气血。如果您能够放下私心,为大家着想,这个人的气血就会平和很多,“七情”为患的疾病会少很多,这是从健康的角度讲“私”。

“欲”更是如此,欲望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欲望会让您受伤的。比如说我看见红烧肉好,我们40几岁这代人对红烧肉有特别深的感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吃不起红烧肉,比如我小时候在幼儿园,一年只吃一次红烧肉,就是上一届小朋友毕业上小学了,欢送的那天,我们幼儿园食堂就会做一顿红烧肉,一年就吃一次,在家里根本吃不到红烧肉。这一次的红烧肉一上来,筷子根本就不够用,赶快往饭里边拌,拌着饭才香,然后飞快吃完了。我记得很清楚,我眼睛赶快看边上的小朋友,看谁剩几块肥肉不吃,因为平时有的孩子嘴娇。这时候一看都吃的一干二净,想上谁那多夹一块都没有,就想着明年赶快来到吧,再吃一次红烧肉,所以这感情很深。

等长大了,现在能吃到红烧肉了,会怎么样?欲望上来了,天天想吃,顿顿想吃,结果我发现我们这代人对肉亲,好多人到中年已经是巨胖,血脂超标,脂肪肝等等,吃的身体一团糟,控制不住食欲,我们东北好多兄弟一见面就问我痛风怎么治。食欲就是一种欲望,这些欲望一旦过剩,就会伤害身体。元代的著名大医朱丹溪就讲过,欲望一旦过剩这人就糟糕了,他借用程朱理学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尽量把欲望都克制掉,克制掉以后您的身体才能真正健康。我觉得这从某种角度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人说“灭人欲”并不是真的灭光,不可能灭光,怎么灭都灭不光,我没见过一个人把欲望真灭光的,只是控制而已,我们客观的说这事。

私和欲能造成我们身体的失调,老子告诉大家“少私而寡欲”。老子用词很谨慎的,老子没有说灭人欲,他说“少私”,减少,没说清干净,老子就没想那种极端的事,减少就可以了。“寡欲”也是尽量消灭它,尽量去除它,但是没有说彻底灭干净。少和寡都是减少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彻底清干净,老子讲的非常客观。

老子难道是为了健康而讲这话的吗?不是。老子这话是为了建立一个组织而讲的,比如说我们人类如何能够管理在一起工作,因为老子是给领导写的《道德经》。之所以减少了私和欲有利于我们管理,是因为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最初像大猩猩,大猩猩的特点是生来只为自己,我们所有的动物基本都是为自己。

大猩猩发展到为自己到极端了,它们从来不互助,我们没拍摄过大猩猩的任何镜头是一个抱着另外一个取水果,取香蕉,取下来之后分着吃,没有这种情况,一定是抢。这种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自己生存考虑的自私本能这部分非常强大。我们人类如果就像大猩猩的话,我们永远都是大猩猩。可是我们人类进化成功了,我们开始慢慢觉得大猩猩永远只是二、三十个在一起生活,不能再多了,再多会互相打死。

人类对抗自然就想着不行,我们总是这样抢不行,要互相帮助,我帮助你,我关爱你、照顾你,这样我们有食物分着吃,结果我们能够更多的人在一起生活,对抗自然恶劣环境,我们就能活下来了。有这种关爱、公平等等这基因的人,慢慢就活下来了,越来越多,遗传下来了,他们的部落就越来越大,这是进化来的。私心这部分东西在我们大脑皮层里面有,所以人生来就有私心的一面,像大猩猩。

另外一面是人类更高尚的一些道德情操,互相关爱、公平等等。因为我们有了后边这部分,我们才脱离了大猩猩的范围,我们才能几百人、几千人在一起生活。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的重要工具,也是进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被淘汰而形成的。在人类社会组织里面,如果每个个体能够尽量考虑他人,尽量为他人着想,公平处世,这个团体就能够坚固,就能够扩大,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有力武器。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有这种品性的话,您放心,您在团体里边的生活,一定会特别顺畅,而且会越来越幸福的,您工作会做得更好。

比如说在一个公司里面,如果每个人合作起来,做着做着自己的私心就上来了,我们俩一样做工作,做同一件事,凭什么领导多夸奖了他两句?这不行,我得拆台了,我不管,反正领导没夸我,我不干了,我慢慢的怠工。这私心一上来,这个团体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很快会效率下降。当团体里人们都有了公心,克制自己的欲望,有利他之心的时候,这个团体做事往往会更好。问题是这个团体里边怎么能够培养出来这种“少私而寡欲”的状态呢?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领导者写的,领导者只要做到了“少私而寡欲”,下边人就容易形成这些道德品性,这是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榜样作用。

人到领导者的位置以后,最容易出现私心膨胀、欲望膨胀的问题,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性,把您放到这个位置上以后,你带领大家走,没有人制约你了,你的私心就膨胀了。老子告诉大家,必须要对领导者进行“少私而寡欲”这种教育,您如果能尽量把私和欲克制住,把人性的弱点控制住,您就能够带领团队建立这种积极的文化,您的团队就能够在竞争中活得更好,逐渐扩大,越做越好,最后生存下来,这是老子给大家讲的原理。老子这一章在讲原理,就是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最终领导者提升境界,这是最关键的。这是老子讲的智慧,我是用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跟大家分析,为什么老子要讲“见素保朴,少私而寡欲”,这里面是有很深的机制在的。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我们再接着讲,《道德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谢谢大家,明天见。

第十九章

标签:情况   都对   用人单位   内容   去掉   完全   评估   重要   合作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8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