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读书笔记: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布莱恩?阿瑟)

时间:2014-10-27 19:32:50      阅读:30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style   blog   http   io   os   使用   sp   数据   on   

读书笔记算不算原创?


- page 30


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实际上不应该和技术如此紧密地结合,而是应该和其他什么东西融合得更为紧密,那就是自然。在最深的层次上,人的存在应该和自然,和我们最初的环境,以及最初使我们成为人的那些条件相融合。
==========

- page 36

如今机器被用来生产机器了,同时它又变成了以后同类机器的父母。
==========

- page 43

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征服。在
==========

- page 44

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
==========

- page 44

三个基本原理
==========

- page 44

其次,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

- page 44

第三条基本原理是,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effect)或现象(phenomenon)。
==========

- page 44

技术组件的集成或组合是为了满足它们的目的。
==========

- Your Note on page 44

motivation
==========

- page 44

技术组件的集成或组合是为了满足它们的目的。
==========

- Your Note on page 44

motivation ,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biology.
==========

- page 49

定义: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

- page 49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components)的集成(assemblage)。
==========

- page 50

将技术作为在某种文化中得以运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
==========

- page 53

装置和流程的确可以归于相同的范畴。
==========

- page 55

技术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或原理,如“事物的方法”或者一个可行的核心理念来组建
==========

- page 57

各个子程序就处于不断的相互联系之中,它们不停地“对话”,就如同喷气发动机那样。
==========

- page 60

技术的分解随着市场的细分而加剧。
==========

- page 61

一开始的一系列松散地串在一起的零件如果被用得足够多,就会“凝固”成独立的单元。技术模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标准组件。
==========

- page 66

一个技术绝少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变换结构,当目的改变时,它会去适应并进行重新的配置,
==========

- page 66

在真实世界中,技术是高度可重构的,它们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
==========

- Your Note on page 73

theory , principle .
==========

- page 73

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
==========

- page 75

这个例子阐明了如何应用现象的组合去达到目的。
==========

- page 75

在实践中,现象在能够被应用于技术之前,一定要被“驯服”,并且作好恰当的准备。天然形式的现象很难被利用,需要巧妙的诱导,它们才能令人满意地运作起来。它们可能只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起作用,所以一定要建立正确的支持方式才能使它们为预设的目的服务。
==========

- page 83

货币系统利用了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我们相信其他人会相信一种交换媒介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信任会在未来持续下去,我们就会相信这个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现象不是物理性的,而是行为性的,
==========

- page 83

物理现象。
==========

- page 84

目的性系统(purposed systems)。
==========

- Your Note on page 170

根据原理选择部件
==========

- page 91

科学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链接到技术,不仅是因为它能对结果提供更多的洞见和更好的预测,还因为一些新的现象家族开始被开发了。
==========

- Your Note on page 91

简化模型
==========

- page 91

技术人员应用科学思想就如同政客们应用已故的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一样。他们日复一日地使用这些思想,对其起源的细节却知之甚少。但这并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因为起源于科学的那些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消化吸收到技术体自身当中,例如融入电子工业或生物技术。它们在这些领域中与经验和特定的应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它们自己固有的理论和实践。
==========

- page 95

技术是对现象的驾驭,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揭示的。
==========

- page 100

为什么个体技术要聚集成群?原因之一是它们是分享了现象的族群。但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技术聚集在一起还因为它们分享了共同的目标:
==========

- Your Note on page 100

共同的假设
==========

- page 100

用来概括和分析数据并实施统计性测试的统计软件包,拥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抽样在总体上应是正态分布的,因而统计软件包工作的基础是共享了所操作数据在这个性质上的假设。
==========

- Your Note on page 101

lib
==========

- page 101

一项技术(个体技术)是要完成一项工作,达成一个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经常非常特殊。而一个域(复数的技术)则不需要完成工作;它仅仅是以一个工具箱的方式存在,你可以从中选取有用的元器件或一系列的应用规范。
==========

- page 105

20世纪30年代,人们可以用由水泥制造的、15英尺或更高的巨大的声反射镜去监察跨越海峡飞往英格兰的飞机。它需要搜集来自20英里远的声音,然后交由具有超敏感听力的人进行处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雷达被用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

- page 107

它可能需要巴贝奇亲自设计设备,组装一台地震波分析仪,并依据爆炸回声进行地图的渲染。这个机器将是一个奇迹,它也许会带有一个犄角形的听筒,一个辅助的铜齿轮和杠杆,以及转盘和着墨的绘图笔。这个设备工作起来缓慢、复杂,而且它将专门用来进行地震勘测。巴贝奇时代的这些域(机器、铁路、早期工业化学)的触角很短,因此所能提供的可能性很有限。
==========

- page 110

事实上,正如口语表达的清晰度不仅取决于语法一样(它依赖于词汇的深层含义及其文化相关性),技术的清晰表达也不会仅仅依赖于语法。技术的清晰表达需要相关域的深层知识,包括:所使用组件的词汇的流利程度;对标准模块、以前的设计、标准材料、相关技术的熟悉度;
==========

- Your Note on page 110

dsl
==========

- page 110

语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特定域中自然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来自于理论8,也来自于经验积累:
==========

- page 115

可以在不同的域世界中完成同样的任务,但是功效可能会不一样。
==========

- page 117

这暗示着创新不是发明以及对其的应用(例如,计算机、运河、DNA或者芯片的发明和应用),而是在新的可能世界中,将旧任务(例如,会计、运输或者医疗诊断)不断地进行重新表达(re-expressing)或者再域定(re-domaining)的过程。
==========

- page 130

我们要关注的是它和语言的关系,先有意向,然后是完成的方法——组件的恰当组合。所以,设计即表达。
==========

- page 134

如果你看过任何一本工程手册,你就会发现许多标准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机械和机械设备图集》8就给出了“耦合旋转轴的19种方法”,以及“15种不同的凸轮机构”。另外一个电子类的手册,则图解了5种振荡电器:阿姆斯特朗振荡器、科耳皮兹振荡器、克拉普振荡器、哈脱来振荡器、瓦卡振荡器。这类手册提供了标准解决方案来解决那些重复性的问题,也可以为特定的用途进行修改。
==========

- page 138

标准工程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会使一系列问题显现出来,每一个解决的结果都是一套对应的解决方案。可用的解决方案被建构并在实践者中传播,其中一些可能变成技术名词,进而变成未来技术的建构元素或模块。标准工程对创新和进化都贡献良多。
==========

- page 141

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新技术是在概念当中或实际形态当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链接起来的过程。
==========

- page 142

新技术的形成(激光打印机、涡轮喷气发动机、计算机)都是源于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基本原理。
==========

- page 143

我发现勾勒出这个链条很有用。链条的一端是“需求”或“目的”;另一端是能达成需求或目的的基本“现象”。
==========

- page 144

发明有两大模式: ? 肇始于链条的一端,源于一个给定的目的或需求,然后发现一个可以实现的原理。 ? 发轫于链条的另一端,从一个现象或效应开始,然后逐步嵌入一些如何使用它的原理。
==========

- page 145

将原理转译成工作元件
==========

- page 146

至此,需求已经变成一个被详尽描述的问题。
==========

- page 145

假设这时已经有了解决方案,那么标准技术就足以应付。但现在不行,因而如何定义问题本身就变成了挑战。那些接受挑战的人会遇到类似需要满足某个需求或需要克服某种限制的情况。他们很快会将挑战简化为需求——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 page 153

当你听完斯塔克伟泽的故事后,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所面临的选择。每个次生问题都可能有几种解决方案。斯塔克伟泽选择解决方案、检验它们的可行性,并努力从中组成和谐的整体。当需要找到次生或次次生问题的源头时,他就向下拓展这一梯式递归进路,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或被放弃了,他就再向上回溯。这个过程几乎总是很漫长,只有当获得了必要的知识,并且次生技术带来的挑战已被成功地克服后,才能向前迈一大步。前进的方向总是沿着运行恰切的版本向前延伸的。
==========

- page 156

莱特兄弟所要做的是解决阻碍原理被转译成可行技术的四个关键的次生问题。
==========

- page 156

基本原理有时会自然呈现,有时会突然出现。困难之处在于如何使原理正确地发挥作用,这可能需要漫长的努力。
==========

- page 164

科学与数学中的原创和技术中的原创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惊讶。这种对应的存在不是因为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一样的,而在于三者都是目的性系统。
==========

- page 164

科学与数学中的原创和技术中的原创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惊讶。这种对应的存在不是因为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一样的,而在于三者都是目的性系统。广泛来说,也可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需要遵循同样的逻辑。三者的构成都始于形式或原理:对于技术,是源于概念性的方法;对于科学,是源于解释性的结构;对于数学,则源于真理与基本的公理结构。
==========

- page 170

事实上,开发者经常寻找的并不是更好的部件,而是这个部件恰好能提供的一个现象。
==========

- page 176

当调换部件和结构深化都不能再为提高性能做什么的时候,技术就成熟了。这时候,如果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一个全新的原理。
==========

- page 177

只要我们能够,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感知置于经验、事件之上,创造符合它的变故和关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框架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能找到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
==========

- Your Note on page 191

生产工具的变革
==========

- page 191

经济学假设新技术是被 “采用”的,它们被接纳并应用于经济中。对于个体技术当然是这样。钢铁生产商采用贝塞麦生产过程,他们的生产能力也相应地起了变化。但这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复数的技术的情况,如计算或铁路技术。我更倾向于认为工业、公司、商业运作等经济要素并不是“采用”了一个新的技术体,而是“遭遇”了它。正是由于这种遭遇,才产生了新工艺、新技术、新兴产业。
==========

- Your Note on page 197

统一或分散的动力
==========

- page 196

9在工厂还没有实现电气化之前的一个世纪左右,人们依靠蒸汽机提供动力。每一个工厂都有这样一个独立引擎,一个足有几层楼高的巨大的家伙嘶吼着,摇动着一个由活塞、飞轮、滑轮、皮带构成的组合,驱动主轴的运转,然后再继续驱动工厂里其他的机械设备。直到19世纪80年代,电动发动机才作为新的电子域的主要成员进入了可操作阶段。它们所耗能源成本很低,还可以分解成小单元进行安装。这样一来,每个需要提供动力的工作机旁边都可以安装一台电机。同时它们可以做到独立控制,可以依据需要分别开启或关闭。毫无疑问,电动发动机是更优的技术。
==========

- page 197

新技术要求重新建造工厂。
==========

- page 200

手艺的形式部分可能最终会成为学术论文和教科书,但真正的专业技能部分则很大程度上藏在它创生的地方,在那里,它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享的,且无须明言。
==========

- page 210

随着技术数量的增加,组合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

- page 210

威廉·奥格本早在1922年就已观察到这一点:“可用于辅助发明的东西越多,发明的数量就越大。”
==========

- page 211

他预期物质文化(技术)的增长显示出“和复利曲线的相似之处”。如果他能在今天进行写作,他会说技术是按指数级增长的。
==========

- page 213

事实上,需求不是一个恰当的词。因为在青霉素或核磁共振还不存在的时候,根本无法在经济中对它们提出明确的需求。因此不如说我们应该谈论的是技术的机会——即技术可以有效地占据的利基。
==========

- Your Note on page 219

新技术可能与旧技术结合,也可能取代。都是利基之处。
==========

- page 219

在实践中,它们其实并不能这样干净利落地前后相继、井井有条,而经常是并行发生的。
==========

- Your Note on page 223

与非门
==========

- page 223

所有可用的技术只有NAND(不是AND)电路(
==========

- page 226

我们既不能预见会形成何种组合,也不能预见何种机会利基会被创造。由于潜在组合是成指数式增长的,这种不确定性也会随着技术体的发展而增加。
==========

- page 236

经济以这种方式在暴风骤雨般的变化当中构成或重构自身,包括创新和适应这种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如影随形、互相追逐的机会利基。 让我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阐明我的观点。当实用的纺织机械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诞生时,它提供了一种替换当时以手工作坊为基础的生产方式。2当时,羊毛和棉布的纺织都是在家里手工完成的,属于散工制的组织方式。新机器在刚开始时获得了部分成功。接着,它需要比家庭手工作坊更大规模的组织,因此它为更高级的组织安排(纺织厂或毛纺厂)提供了机会,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工厂实际上也是某种技术,它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反过来需要另一种手段来实现:工厂劳动力。劳动力当然早已在经济中存在,但是当时当地并没有足够多的人来支撑这种新的工厂系统,因此需要劳动力的调集。由于大多数劳动力来自农村,这就需要工厂附近有居住的地方,工人宿舍和工人住房建设因此而出现。随着工厂、工人以及他们的栖息地组合而来的是一个工业化城市的生长,一套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或说一套新的安排出现了,内含这种结构的维多利亚式工业经济就此开始呈现。就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一套和超级工业机械相匹配的安排显现出来了。 但是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工厂的劳动者当中许多都是孩子,经常在狄更斯作品中那样的条件下工作,这也引发了强烈的改革需求,这种改革需求不只是关于“下层阶级的道德状况”3,还有他们的安全状况。继而,法律系统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排来对此做出回应,劳动法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以阻止最坏的恶行发生。然后,新的工人阶级开始要求分享工厂创造的财富,他们利用一种手段来改善他们的状况,那就是工会组织。工厂中的劳动力要比家庭作坊中的劳动力更容易组织,4因此,若干年之后,工会就变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 在这种机制下,纺织机械并不仅仅是替换了手工生产方式,它还为更高一级的制度安排(工厂制度)提供了机会。在这个制度安排中,机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分。新的工厂制度反过来建立了一个服务于劳动力及其栖居需要的需求链条。反过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创造了进一步的需求,所有这些最终演变为维多利亚式工业体系。这个过程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
==========

- page 237

从此,纺纱人不再能在家里转动她的纺轮,织布匠也不能在家里抛动他的梭子,那种没有任何监督的美好时光从此不再。现在,工作必须在工厂中完成了,以一种无聊的、毫无生气的机器所规定的步调,作为团队的一员,要与整体共进退,开始、间歇、停止——所有这些都在密切监督之下进行,工厂用道德、经济奖惩来促使工人勤奋地工作,有时候甚至是身体上的强迫。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时钟是一群新的狱卒。”
==========

- page 239

即将到来的新技术不是仅仅打破静态,比如说发现比我们现在用的产品或方法更好的新的组合:它需要一系列安置新技术的条件,并解决由此产生的另外一些新问题。
==========

- page 239

即将到来的新技术不是仅仅打破静态,比如说发现比我们现在用的产品或方法更好的新的组合:它需要一系列安置新技术的条件,并解决由此产生的另外一些新问题。如此一来,又要为新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技术创造新的机会利基——接下来又产生进一步的问题。 因此,经济总是存在于永恒变化之中,存在于一种永恒的新颖性之中。
==========

- page 243

我们的理论始于三个原理:一切技术都是元素的组合;这些元素本身也是技术;所有技术都利用现象达到某个目的。
==========

- page 243

一旦新技术(单体技术)诞生了,它们就立刻成为可供进一步地建构更新技术的潜在构件。
==========

- page 250

从占有资源的角度获取国民财富的总量开始不如从占有专业科学及技术知识的角度获得的那样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绝大部分是从它们占有的技术专长而来的。
==========

- page 249

从只实现单一目标功能的流程或机器转换为采用不同组合以实现不同目标的技术。为了反映技术的这种转换,经济至少在高科技部分更多地表现为更关注如何聚集、拼凑事物,而不是如何对现有操作进行完善。
==========

- page 256

他们的星际飞船是虚弱的、有机的,而且必须踢它才能让它运转。这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技术是人性的。
==========

- page 256

他们没有用人性和技术做交易,也没有使意志向技术投降。技术向他们投降了。并且由于这样做了,技术也拓展了它们的自然性。
==========

- page 256

已经把技术奴役我们的本性和技术拓展我们的本性之间进行了区别。
==========

- page 254

如果我们仅仅使用自然现象的原始形态去驱动水车或推动帆船,我们对技术就会有家的感觉,我们的信任和希望就不会那么不一致。但是现在,随着即将到来的基因工程、机器智能、仿生学、气候工程学,我们正在开始使用技术(利用自然)直接干预自然了。对于我们这种灵长类动物,对于我们这种以树、草和其他动物构成的生境为家的动物来说,这种感觉极度不自然。这扰乱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信赖。 这种内心深处的不安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很多方面。我们开始转向传统,转向环境保护主义,开始回头倾听家庭价值观,我们转向原教旨主义,我们抗议。我们这些反应的背后的实质,不论合理与否,是恐惧。我们害怕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我们害怕技术破坏了自然,破坏了我们的自然。
==========

- page 255

我们害怕技术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将会给我们带来死亡。不是“不存在”这个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更糟糕的死亡,一种丧失自由的死亡,一种意志的死亡。
==========

- page 280

技术由人类创造出来,又基于自然最原初的现象,但却开始了疏离“人类与自然”的进化之旅。
==========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读书笔记: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布莱恩?阿瑟)

标签:style   blog   http   io   os   使用   sp   数据   on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younggift/article/details/40511983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