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工作 man request 请求头 cut 修改 host 初识 body
#下载
pip3 install django==1.11.9
pip3 install django==1.11.9 -i http://xxxxxx 指定源
#创建项目
django-admin startproject mysite 创建了一个名为"mysite"的Django 项目
#启动项目
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默认是127.0.0.1:8000
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127.0.0.1 默认端口号是8000
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0.0.0.0:80 修改IP和端口
#创建应用
python manage.py startapp blog #通过执行manage.py文件来创建应用,执行这句话一定要注意,你应该在这个manage.py的文件所在目录下执行这句话,因为其他目录里面没有这个文件
#manage.py -----
Django项目里面的工具,通过它可以调用django shell和数据库,启动关闭项目与项目交互等,不管你将框架分了几个文件,必然有一个启动文件,其实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文件。
#settings.py ----
包含了项目的默认设置,包括数据库信息,调试标志以及其他一些工作的变量。
#urls.py -----
负责把URL模式映射到应用程序。
#wsgi.py ----
runserver命令就使用wsgiref模块做简单的web server,后面会看到renserver命令,所有与socket相关的内容都在这个文件里面了,目前不需要关注它。
'''创建的的应用的目录结构'''
#models.py
之前我们写的那个名为model的文件就是创建表用的,这个文件就是存放与该app(应用)相关的表结构的
#views.py
存放与该app相关的视图函数的
#admin是django提供的管理数据的一个平台,可以查看项目的所有数据,包括查看数据,编辑数据,等
1:# 在manage.py Task中创建超级用户 :createsuperuser,输入创建账号,密码,创建用户
2:# 在应用的admin文件中添加表,在admin中就可以查看到表了,可以表进行操作
admin.site.register(models.Author)
admin.site.register(models.AuthorDetail)
admin.site.register(models.Publish)
admin.site.register(models.Book)
# 无名分组参数
url(r'^articles/(\d+)/(\d+)/', views.articles), #articles/2019/9/
def articles(request,year,month): # 位置参数 2019 9
print(year,type(year)) #2019 <class 'str'> #匹配出来的所有数据都是字符串
print(month)
return HttpResponse(year+'年'+ month +'月' +'所有文章')
# 有名分组参数
url(r'^articles/(?P<xx>\d+)/(?P<oo>\d+)/', views.articles), #articles/2019/9/
#xx=2019 oo=9 关键字传参
def articles(request,oo,xx): # 关键字传参 2019 9
print(xx,type(xx)) #2019 <class 'str'> #匹配出来的所有数据都是字符串
print(oo)
return HttpResponse(xx+'年'+ oo +'月' +'所有文章')
#方式一:
def login(request):
#获取请求的方式是GET还是POST
path=request.method
#当请求方式是GET的时候返回login页面
if path=='GET':
return render(request,'login.html')
else:
#为POST的时候,判断用户名和密码,返回首页或者返回登陆页面
name=request.POST.get('username')
password=request.POST.get('password')
if name=='lijie'and password=='123456':
return render(request,'home.html')
else:
return render(request,'login.html')
#方式二:
def login(request):
#获取请求的方式是GET还是POST
path=request.method
#当请求方式是GET的时候返回login页面
if path=='GET':
return render(request,'login.html')
else:
#为POST的时候,判断用户名和密码,返回首页或者返回登陆页面
#request.POST.dict()可以将获取的数据变成一个字典的形式,通过键值的形式取值
data=request.POST.dict()
if data['name']=='lijie'and data['password']=='123456':
return render(request,'home.html')
else:
return render(request,'login.html')
from django.shortcuts import render
def login(request):
#request参数就是HTTPrequest对象
print(request)#<WSGIRequest: GET '/login/'>
#返回请求的路径,纯路径
print(request.path)#/login/
#返回请求的路径,纯路径
print(request.path_info)#/login/
#返回的是请求的全路径包括参数,不包含ip地址和端口,没有参数就返回纯路径
print(request.get_full_path())#/login/?a=1&b=1
#查看当前的请求类型
print(request.method)#GET 一般常见的是GET和POST
#返回的是一个QueryDict对象,是HTTP通过GET请求从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数据
#可以使用get方法获取对象的值:name=request.GET.get('username')
print(request.GET)#<QueryDict: {}>
# 返回的是一个QueryDict对象,是HTTP通过POST请求从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数据
# 可以使用get方法获取对象的值:name=request.POST.get('username')
print(request.POST)#<QueryDict: {}>
注意:键值对的值是多个的时候,比如checkbox类型的input标签,select标签,需要用
request.POST.getlist("hobby")
#返回HTTP请求中的请求体,是byte类型,POST请求的数据就是在body中提取的,GET请求获取不到数据
print(request.body)
#返回的是一个python字典,包含所有的HTTP请求头信息
print(request.META)
return render(request,'login.html')
#META的常见值(了解):
CONTENT_LENGTH —— 请求的正文的长度(是一个字符串)。
CONTENT_TYPE —— 请求的正文的MIME 类型。
HTTP_ACCEPT —— 响应可接收的Content-Type。
HTTP_ACCEPT_ENCODING —— 响应可接收的编码。
HTTP_ACCEPT_LANGUAGE —— 响应可接收的语言。
HTTP_HOST —— 客服端发送的HTTP Host 头部。
HTTP_REFERER —— Referring 页面。
HTTP_USER_AGENT —— 客户端的user-agent 字符串。
QUERY_STRING —— 单个字符串形式的查询字符串(未解析过的形式)。
REMOTE_ADDR —— 客户端的IP 地址。
REMOTE_HOST —— 客户端的主机名。
REMOTE_USER —— 服务器认证后的用户。
REQUEST_METHOD —— 一个字符串,例如"GET" 或"POST"。
SERVER_NAME —— 服务器的主机名。
SERVER_PORT —— 服务器的端口(是一个字符串)。
#示例:
请求中的任何 HTTP 首部转换为 META 的键时,都会将所有字母大写并将连接符替换为下划线最后加上 HTTP_ 前缀。
所以,一个叫做 X-Bender 的头部将转换成 META 中的 HTTP_X_BENDER 键。
def home(request):
#向前端返回一个字符串
return HttpResponse('返回一个字符串')
#向前段返回一个HTML页面
return render(request,'home.html')
#临时重定向,将请求指向另一个页面,括号里面写路径
return redirect('/login/')
标签:工作 man request 请求头 cut 修改 host 初识 body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ckinlee/p/1162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