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千万 基于 插件 四种方法 计算 四种 原因 事故 运行
美团外卖从2013年9月成交第一单以来,已走过了三个年头。期间,业务飞速发展,美团外卖由日均几单发展为日均500万单(9月11日已突破600万)的大型O2O互联网外卖服务平台。平台支持的品类也由最初外卖单品拓展为全品类。
随着订单量的增长、业务复杂度的提升,外卖订单系统也在不断演变进化,从早期一个订单业务模块到现在分布式可扩展的高性能、高可用、高稳定订单系统。整个发展过程中,订单系统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下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订单系统的演进过程,重点关注各阶段的业务特征、挑战及应对之道。
为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整个演进过程,我们首先看一下外卖业务。
外卖订单业务是一个需要即时送的业务,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从用户订餐到最终送达用户,一般在1小时内。如果最终送达用户时间变长,会带来槽糕的用户体验。在1小时内,订单会快速经过多个阶段,直到最终送达用户。各个阶段需要紧密配合,确保订单顺利完成。
下图是一个用户视角的订单流程图:
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一个外卖订单从下单后,会经历支付、商家接单、配送、用户收货、售后及订单完成多个阶段。以技术的视角来分解的话,每个阶段依赖于多个子服务来共同完成,比如下单会依赖于购物车、订单预览、确认订单服务,这些子服务又会依赖于底层基础系统来完成其功能。
外卖业务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天内订单量会规律变化,订单会集中在中午、晚上两个“饭点”附近,而其它时间的订单量较少。这样,饭点附近系统压力会相对较大。
下图是一天内的外卖订单量分布图:
总结而言,外卖业务具有如下特征:
下面将按时间脉络为大家讲解订单系统经历的各个阶段、各阶段业务特征、挑战以及应对之道。
外卖业务发展早期,第一目标是要能够快速验证业务的可行性。技术上,我们需要保证架构足够灵活、快速迭代从而满足业务快速试错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订单相关功能组织成模块,与其它模块(门店模块等)一起形成公用jar包,然后各个系统通过引入jar包来使用订单功能。
早期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如下所示:
早期,外卖整体架构简单、灵活,公共业务逻辑通过jar包实现后集成到各端应用,应用开发部署相对简单。比较适合业务早期逻辑简单、业务量较小、需要快速迭代的情况。但是,随着业务逻辑的复杂、业务量的增长,单应用架构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系统复杂后,大家共用一个大项目进行开发部署,协调的成本变高;业务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早期业务处于不断试错、快速变化、快速迭代阶段,通过上述架构,我们能紧跟业务,快速满足业务需求。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业务的逐步成熟,我们对系统进行逐步升级,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
2014年4月,外卖订单量达到了10万单/日,而且订单量还在持续增长。这时候,业务大框架基本成型,业务在大框架基础上快速迭代。大家共用一个大项目进行开发部署,相互影响,协调成本变高;多个业务部署于同一VM,相互影响的情况也在增多。
为解决开发、部署、运行时相互影响的问题。我们将订单系统进行独立拆分,从而独立开发、部署、运行,避免受其它业务影响。
系统拆分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则: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将订单系统进行独立拆分,所有订单服务通过RPC接口提供给外部使用。订单系统内部,我们将功能按优先级拆分为不同子系统,避免相互影响。订单系统通过MQ(队列)消息,通知外部订单状态变更。
独立拆分后的订单系统架构如下所示:
其中,最底层是数据存储层,订单相关数据独立存储。订单服务层,我们按照优先级将订单服务划分为三个系统,分别为交易系统、查询系统、异步处理系统。
独立拆分后,可以避免业务间的相互影响。快速支持业务迭代需求的同时,保障系统稳定性。
订单系统经过上述独立拆分后,有效地避免了业务间的相互干扰,保障迭代速度的同时,保证了系统稳定性。这时,我们的订单量突破百万,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之前的一些小问题,在订单量增加后,被放大,进而影响用户体验。比如,用户支付成功后,极端情况下(比如网络、数据库问题)会导致支付成功消息处理失败,用户支付成功后依然显示未支付。订单量变大后,问题订单相应增多。我们需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保证订单功能稳定可用。
另外,随着订单量的增长、订单业务的复杂,对订单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可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订单服务,我们对拆分后的订单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下面将分别介绍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系统独立拆分后,可以方便地对订单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我们对独立拆分后的订单系统进行了很多的性能优化工作,提升服务整体性能,优化工作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异步化
服务所需要处理的工作越少,其性能自然越高。可以通过将部分操作异步化来减少需要同步进行的操作,进而提升服务的性能。异步化有两种方案。
异步化带来一个隐患,如何保障异步操作的执行。这个场景主要发生在应用重启时,对于通过线程或线程池进行的异步化,JVM重启时,后台执行的异步操作可能尚未完成。这时,需要通过JVM优雅关闭来保证异步操作进行完成后,JVM再关闭。通过消息来进行的,消息本身已提供持久化,不受应用重启影响。
具体到订单系统,我们通过将部分不必同步进行的操作异步化,来提升对外服务接口的性能。不需要立即生效的操作即可以异步进行,比如发放红包、PUSH推送、统计等。
以订单配送PUSH推送为例,将PUSH推送异步化后的处理流程变更如下所示:
PUSH异步化后,线程#1在更新订单状态、发送消息后立即返回,而不用同步等待PUSH推送完成。而PUSH推送异步在线程#2中完成。
并行化
操作并行化也是提升性能的一大利器,并行化将原本串行的工作并行执行,降低整体处理时间。我们对所有订单服务进行分析,将其中非相互依赖的操作并行化,从而提升整体的响应时间。
以用户下单为例,第一步是从各个依赖服务获取信息,包括门店、菜品、用户信息等。获取这些信息并不需要相互依赖,故可以将其并行化,并行后的处理流程变更如下所示:
通过将获取信息并行化,可有效缩短下单时间,提升下单接口性能。
缓存
通过将统计信息进行提前计算后缓存,避免获取数据时进行实时计算,从而提升获取统计数据的服务性能。比如对于首单、用户已减免配送费等,通过提前计算后缓存,可以简化实时获取数据逻辑,节约时间。
以用户已减免配送费为例,如果需要实时计算,则需要取到用户所有订单后,再进行计算,这样实时计算成本较高。我们通过提前计算,缓存用户已减免配送费。需要取用户已减免配送费时,从缓存中取即可,不必实时计算。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订单系统涉及交易,需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订单不能及时配送、交易金额不对等。
交易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其操作具有事务性,订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比如支付涉及订单系统、支付平台、支付宝/网银等第三方。仅通过传统的数据库事务来保障不太可行。对于订单交易系统的事务性,并不要求严格满足传统数据库事务的ACID性质,只需要最终结果一致即可。针对订单系统的特征,我们通过如下种方式来保障最终结果的一致性。
重试/幂等
通过延时重试,保证操作最终会最执行。比如退款操作,如退款时遇到网络或支付平台故障等问题,会延时进行重试,保证退款最终会被完成。重试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部分操作重复进行,需要对操作进行幂等处理,保证重试的正确性。
以退款操作为例,加入重试/幂等后的处理流程如下所示:
退款操作首先会检查是否已经退款,如果已经退款,直接返回。否则,向支付平台发起退款,从而保证操作幂等,避免重复操作带来问题。如果发起退款失败(比如网络或支付平台故障),会将任务放入延时队列,稍后重试。否则,直接返回。
通过重试+幂等,可以保证退款操作最终一定会完成。
2PC
2PC是指分布式事务的两阶段提交,通过2PC来保证多个系统的数据一致性。比如下单过程中,涉及库存、优惠资格等多个资源,下单时会首先预占资源(对应2PC的第一阶段),下单失败后会释放资源(对应2PC的回滚阶段),成功后会使用资源(对应2PC的提交阶段)。对于2PC,网上有大量的说明,这里不再继续展开。
分布式系统的可用性由其各个组件的可用性共同决定,要提升分布式系统的可用性,需要综合提升组成分布式系统的各个组件的可用性。
针对订单系统而言,其主要组成组件包括三类:存储层、中间件层、服务层。下面将分层说明订单系统的可用性。
存储层
存储层的组件如MySQL、ES等本身已经实现了高可用,比如MySQL通过主从集群、ES通过分片复制来实现高可用。存储层的高可用依赖各个存储组件即可。
中间件层
分布式系统会大量用到各类中间件,比如服务调用框架等,这类中间件一般使用开源产品或由公司基础平台提供,本身已具备高可用。
服务层
在分布式系统中,服务间通过相互调用来完成业务功能,一旦某个服务出现问题,会级联影响调用方服务,进而导致系统崩溃。分布式系统中的依赖容灾是影响服务高可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赖容灾主要有如下几个思路:
订单系统会依赖多个其它服务,也存在这个问题。当前订单系统通过同时采用上述四种方法,来避免底层服务出现问题时,影响整体服务。具体实现上,我们采用Hystrix框架来完成依赖容灾功能。Hystrix框架采用上述四种方法,有效实现依赖容灾。订单系统依赖容灾示意图如下所示:
通过为每个依赖服务设置独立的线程池、合理的超时时间及出错时回退方法,有效避免服务出现问题时,级联影响,导致整体服务不可用,从而实现服务高可用。
另外,订单系统服务层都是无状态服务,通过集群+多机房部署,可以避免单点问题及机房故障,实现高可用。
上面都是通过架构、技术实现层面来保障订单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可用性。实际中,有很多的事故是人为原因导致的,除了好的架构、技术实现外,通过规范、制度来规避人为事故也是保障性能、稳定性、可用性的重要方面。订单系统通过完善需求review、方案评审、代码review、测试上线、后续跟进流程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订单系统稳定性。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订单系统建设成了一个高性能、高稳定、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其中,交易系统tp99为150ms、查询系统tp99时间为40ms。整体系统可用性为6个9。
订单系统经过上面介绍的整体升级后,已经是一个高性能、高稳定、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系统的的可扩展性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服务只能通过垂直扩展(增加服务器配置)而不能通过水平扩展(加机器)来进行扩容。但是,服务器配置有上限,导致服务整体容量受到限制。
到2015年5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了。当时,数据库服务器写接近单机上限。业务预期还会继续快速增长。为保障业务的快速增长,我们对订单系统开始进行第二次升级。目标是保证系统有足够的扩展性,从而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
分布式系统的扩展性依赖于分布式系统中各个组件的可扩展性,针对订单系统而言,其主要组成组件包括三类:存储层、中间件层、服务层。下面将分层说明如何提高各层的可扩展性。
订单系统存储层主要依赖于MySQL持久化、tair/Redis cluster缓存。tair/redis cluster缓存本身即提供了很好的扩展性。MySQL可以通过增加从库来解决读扩展问题。但是,对于写MySQL存在单机容量的限制。另外,数据库的整体容量受限于单机硬盘的限制。
存储层的可扩展性改造主要是对MySQL扩展性改造。
分库分表
写容量限制是受限于MySQL数据库单机处理能力限制。如果能将数据拆为多份,不同数据放在不同机器上,就可以方便对容量进行扩展。
对数据进行拆分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分库,即将不同表放不同库不同机器上。经过第一步分库后,容量得到一定提升。但是,分库并不能解决单表容量超过单机限制的问题,随着业务的发展,订单系统中的订单表即遇到了这个问题。
针对订单表超过单库容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分表操作,即将订单表数据进行拆分。单表数据拆分后,解决了写的问题,但是如果查询数据不在同一个分片,会带来查询效率的问题(需要聚合多张表)。由于外卖在线业务对实时性、性能要求较高。我们针对每个主要的查询维度均保存一份数据(每份数据按查询维度进行分片),方便查询。
具体来说,外卖主要涉及三个查询维度:订单ID、用户ID、门店ID。对订单表分表时,对于一个订单,我们存三份,分别按照订单ID、用户ID、门店ID以一定规则存储在每个维度不同分片中。这样,可以分散写压力,同时,按照订单ID、用户ID、门店ID三个维度查询时,数据均在一个分片,保证较高的查询效率。
订单表分表后,订单表的存储架构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分表后,每个维度共有100张表,分别放在4个库上面。对于同一个订单,冗余存储了三份。未来,随着业务发展,还可以继续通过将表分到不同机器上来持续获得容量的提升。
分库分表后,订单数据存储到多个库多个表中,为应用层查询带来一定麻烦,解决分库分表后的查询主要有三种方案:
由于MySQL服务器端不能支持,我们只剩下中间件和应用层两个方案。中间件方案对应用透明,但是开发难度相对较大,当时这块没有资源去支持。于是,我们采用应用层方案来快速支持。结合应用开发框架(spring+MYBATIS),我们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分库分表访问插件,避免将分库分表逻辑嵌入到业务代码。分库分表插件的实现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通过分库分表,解决了写容量扩展问题。但是分表后,会给查询带来一定的限制,只能支持主要维度的查询,其它维度的查询效率存在问题。
ES搜索
订单表分表之后,对于ID、用户ID、门店ID外的查询(比如按照手机号前缀查询)存在效率问题。这部分通常是复杂查询,可以通过全文搜索来支持。在订单系统中,我们通过ES来解决分表后非分表维度的复杂查询效率问题。具体来说,使用ES,主要涉及如下几点:
通过对存储层的可扩展性改造,使得订单系统存储层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中间层的可扩展性与上面提到的中间层可用性一样,中间层本身已提供解决方案,直接复用即可。对于服务层,订单系统服务层提供的都是无状态服务,对于无状态服务,通过增加机器,即可获得更高的容量,完成扩容。
通过对订单系统各层可扩展性改造,使得订单系统具备了较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当前,订单系统已具体千万单/日的容量。
上面几部分都是在介绍如何通过架构、技术实现等手段来搭建一个可靠、完善的订单系统。但是,要保障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光搭建系统还不够,运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早期,对系统及业务的运维主要是采用人肉的方式,即外部反馈问题,RD通过排查日志等来定位问题。随着系统的复杂、业务的增长,问题排查难度不断加大,同时反馈问题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通过人肉方式效率偏低,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业务的需求。
为提升运维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们对系统及业务运维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进,改进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措施。
事前措施
事前措施的目的是为提前发现隐患,提前解决,避免问题恶化。
在事前措施这块,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几个手段:
事中措施
事中措施的目的是为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事中这块,我们采取的手段包括:
事后措施
事后措施是指问题发生后,分析问题原因,彻底解决。并将相关经验教训反哺给事前、事中措施,不断加强事先、事中措施,争取尽量提前发现问题,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通过将之前人肉进行的运维操作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了处理效率、减少了运维的人力投入。
标签:千万 基于 插件 四种方法 计算 四种 原因 事故 运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eshi2016/p/1167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