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小白眼中理解的人工智能及其假设实现(一)

时间:2019-10-25 18:49:01      阅读:10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没有   语音识别   能力   开心   提升   内容   爸爸妈妈   规则   转化   

这几天上课的时候在想,如果机器能真正做到和人一样做到独立思考的话,那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编程了。只要让他学习编程语法的规则,让他知道要开发什么东西,基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那开发的过程他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搞定了。

所以我想了想人和计算机对于思考方式的区别:

人能够思考,能够理解别人说的话,计算机理解不了,只能依靠编程语言。我们即使在计算机上面加上了一个考虑到所有情况的中文数据库,让他根据我们说的话搜索出对应的特定的语句反馈出来的话,那他始终也还是根据人制订搜索数据库的规则给出最终的结果,在我眼中,他即使模仿到了和人一致的语言,最终也还是一台机器而已。

 

 

下面是我想象中的实现这种人工智能的场景:

在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本以为的人工智能是根据本身自己的记忆仓库,然后搜索出场景对应的处理方式。

用函数表达则是  

处理方式 思考(记忆信息,环境);

当然考虑到计算机可能在心情不同的情况下回复不同的话语,还得引入一个心情指数,从1.00-0.00表示计算机心情从好到不好的状态

执行这个函数之后,系统会根据环境和记忆信息中的消息进行匹配之后返回一个处理方式

 

下面举一个例子:

假如某一天,这种想法的人工智能实现了,小明有一台此人工智能的机器,小明对机器说:“今天我很开心,咋们去吃饭吧”

人工智能机器接收到小明的语音并将传入思考的函数当中,思考(记忆信息,“今天你很开心,咋们去吃饭吧”);

对话的人开心,计算机的心情指数也随之提高了一点点 从原本的0.6提高到了0.7

假设人工智能的记忆信息里面有对应的方案:

内容                伤人指数

1.我也很开心,但是现在我吃不了饭    0.30

2.好啊好啊,我要去吃xx的机油   0.20

3.今天我就不去了,我还有xx的事情 0.70 

回答语句的算法是  回答的伤人指数+心情指数最接近1的那一个内容

例如这里的计算机心情指数是0.7 加上语句1的 0.30伤人指数=1最接近1,那么这个时候就回答:我也很开心,但是现在我吃不了饭,

心情指数会随着伤人指数越接近1而做少量的提升,同时会根据提问者的回答对伤人指数做调整,伤人指数0.30,心情指数变至0.7+(0.30-0.60(基数))*0.30=0.61

当小明听到计算机说这句话的时候,小明对机器回答道:“那好吧,我就不勉强你了”

机器接受语句,调用思考函数(记忆信息,“那好吧,你就不勉强我了”);

分析过程得到对话者心情变差,对应语句 我也很开心,但是现在我吃不了饭 伤人指数提高至0.40,

同时添加语句:那好吧,我就不勉强你了 0.60  进记忆信息中

接着计算机对小明心情变差的情况做出回应:“不好意思”

第二天机器见到小明,为了补偿昨天让小明心情变差的情况,类比在电视旁边看武打片中里面的人被扎的时候小明在旁边看得很开心的情况,计算机想给小明表演了个空手接白刃的技能,拿了一把西瓜刀让小明扎他,故意没接住,然后被小明给捅了。计算机感受到了疼痛指数,转化为此行为的心里阴影指数1.00,存进记忆信息里面。之后计算机只要见了小明就跟见了鬼一样。

 

分析:要实现这类人工智能,首先要实现图片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分析,强大的后台计算机性能,以及强大的类人规则的约束,(还包括触觉传感器,刺激气体分析,动作控制等等...)

但是这类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与人是对比相对较为薄弱的,通常都是通过类似于人这种行为来约束计算机的行为的,我觉得这种人工智能计算机本身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还是根据我们给机器设定的规则而进行运行的

 

然后做出了以下的假设;

就是如果我们不给计算机数据库,让他完全依靠自主的学习能力达到和人对中文基本一样的理解能力的话,这不就是所谓的真人工智能吗。

抛弃掉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语言,我们假设从婴儿开始,究竟是怎样认识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呢?

婴儿一开始有什么?

我们来想想:有视觉 能听到频率段内的声音 能发出可听到频率段的声音 有心情 还有味觉 触觉 能粗略地根据想法运动 还有能接受这些信息而且在不断地发育的大脑的思考

那么,在暂时不考虑味觉 触觉和运动的情况下,现在假如有一个有摄像头,有一段频率内的声音接收器,和能发出特定频率内的喇叭,和一台计算机,如何来模拟婴儿从0开始学习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

基因是自然界给人写的提供思考算法的规则,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自然界给人写的这个基因还原,让这些规则变成计算机的基因。

让我们看下1岁小孩的行为:

1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自己能拿着食物吃得很好,但还用不好勺子。开始试着自己穿衣服,拿起袜子知道往脚上穿,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增强;能小物品投入容器中,会盖瓶盖。这时的宝宝会说爸爸妈妈、奶奶等一些单音节词,发音还不太准确,能指认事物和图画,能拿着笔在纸上乱画。

我们现在只提取其中的关于听说 图像识别的行为,小孩会说爸爸 妈妈、奶奶

要知道一开始计算机里面没有储存关于任何关于爸爸 妈妈、奶奶的词语,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小孩之所以会识别爸爸 妈妈 奶奶,最关键的核心在:出现的频率

未完待续...

 

小白眼中理解的人工智能及其假设实现(一)

标签:没有   语音识别   能力   开心   提升   内容   爸爸妈妈   规则   转化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lone/p/11739197.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