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新建 sys ade 根目录 属性 mamicode 翻译 单元 XML
xml——eXtend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
作用:
1、可以用来保存数据
2、可以用来配置文件
3、数据传输载体
文档结构:倒树状图结构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u>
<name>zhangsan</name>
<age>19</age>
</stu>
文档声明He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no"?>
version解析这个xml的时候,使用什么版本的解析器解析
encoding解析xml中的文字的时候,使用什么编码来翻译,保存的xml的时候编码格式要和这个属性一样,否则会出错
standalon写no的时候代表有依赖关联其他的文档,yes为没有,独立的,毕竟少用
元素定义:
1、其实就是里面的标签,<>尖括号括起来的都叫元素,承兑出现
2、文档声明下来的第一个元素叫做根标签
3、标签里面可以嵌套标签
4、空标签<age id="123"/>即是开始,也是结束,一般配合属性使用
5、不能以数字、标点符号开始,也不能含有xml和空格
简单元素:里面只包含文本
复制元素:元素里面还包含其他元素
注释:<!-- 注释内容 -->不能写在第一行
CDATA区:不要解析里面的内容,
<![CDATA[字符]]>,可以将非法字体不转义,或者说不解析
非法字符:严格的讲,在xml中仅含有字符"<"和"&"是非法的,省略号、引号和大于号是合法的,但是把它们替换为实体引用是个好的习惯
< < > > & & . ' " "
xml解析:获取元素里面的字符数据或者属性数据,常用DOM解析和SAX解析
针对以上两种解析方式,有:
jaxp,sun公司,比较繁琐
dom4j,使用比较广泛
dom4j:
1、创建sax读取对象
SAXReader reader = new SAXReader();
2、指定解析的xml源
Document document = reader.read(new File("路径,通常以项目根目录开始"));
3、得到标签
Element rootElement = document.getRootElement();——获取根标签
rootElement.getName();——获取该标签的名字
Element element = rootElement.element("子标签")——获取子标签对象
String str = element.getStringValue();——获取文本里面的内容
String str2 = element.getText();——获取文本里面的内容
List<Element> elements = rootElement.elements("子标签");——获取根标签下的所有子标签
dom4j里面支持Xpath的写法,xpath其实是xml的路径语言,支持我们在解析xml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定位倒具体的某一个标签
List<Element> element = (Element)element.seletcSingleNodes("xpath路径");——获取单个
List<Element> elements = element.seletcNodes("xpath路径");——获取多个
xml文档约束:
DTD:语法自成一派,早期出现,可读性比较差
新建dtd文件,通常名字与要约束的xml文件同名,基本的约束如下,约束为以下规则
<!ELEMENT 元素的名称 元素的类型>
<!ELEMENT stus (sty)>——复杂元素就这样写
<!ELEMENT stu (name,age)>
<!ELEMENT name (#PCDATA)>——简单元素就使用(#PCDATA)
<!ELEMENT age (#PCDATA)>——parser charcter data被解析的文本数据
在需要被约束的xml文件里面加入下面句子
走网络上的:<!DOCTYPE stus PUBLIC "//UNKNOW" unknow.dtd>
文件类型 根标签名字 网络上的dtd dtd的名称 dtd的路径
走本地的:<!DOCTYPE stus SYSTEM "stus.dtd">
引入本地的dtd dtd位置
内嵌dtd:<!DOCTYPE[
<!ELEMENT 元素的名称 元素的类型>
]>
Schema:其实就是一个xml,使用xml的语法规则,xml解析器比较方便,为了替代DTD,但是Schema约束文本内容比DTD的内容要多,所以目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替代DTD
标签:新建 sys ade 根目录 属性 mamicode 翻译 单元 X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jingshao/p/1201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