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protoc pip net recvfrom 超时 end 接收 domain 完成
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TCP/IP 协议族内预存了各类通用的应用服务。比如,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和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 名系统)服务就是其中两类。 HTTP 协议也处于该层。
传输层对上层应用层,提供处于网络连接中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 传输。
在传输层有两个性质不同的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 协议)。
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为了提供可靠的服务,TC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
UD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一个数据报是指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一个信息单元(例如,发送方指定的一定字节数的信息)。UDP协议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网络层用来处理在网络上流动的数据包。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最小数 据单位。该层规定了通过怎样的路径(所谓的传输路线)到达对方计 算机,并把数据包传送给对方。
与对方计算机之间通过多台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进行传输时,网络层所 起的作用就是在众多的选项内选择一条传输路线。
也称作互联网层(在第一个图中为网际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协议(Internet组管理协议)。
IP是一种网络层协议,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同时被TCP和UDP使用。TCP和UDP的每组数据都通过端系统和每个中间路由器中的IP层在互联网中进行传输。
ICMP是IP协议的附属协议。IP层用它来与其他主机或路由器交换错误报文和其他重要信息。
IGMP是Internet组管理协议。它用来把一个UDP数据报多播到多个主机。
用来处理连接网络的硬件部分。包括控制操作系统、硬件的设备驱 动、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适配器,即网卡),及光纤等 物理可见部分(还包括连接器等一切传输媒介)。硬件上的范畴均在 链路层的作用范围之内。
也称作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在第一个图中为网络接口层和硬件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它们一起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ARP(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是某些网络接口(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使用的特殊协议,用来转换IP层和网络接口层使用的地址。
所谓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即建立TCP连接,就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3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执行connect来触发,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1)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虚拟机:ubuntu 16.04
内核版本:linux 5.0.1
编译方式:x86-64
模拟器:qemu
基于系统:部署好TCP通信程序的Menu OS系统
相关目录路径:/net/ipv4、/net/socket.c
首先以调试模式运行Menu OS系统:
cd kernel qemu-system-x86_64 -kernel linux-5.0.1/arch/x86/boot/bzImage -initrd rootfs.img -append nokaslr
新打开一个命令行运行GDB进行Menu OS的调试:
cd kernel file linux-5.0.1/vmlinux target remote:1234
设置相应的断点:
b __sys_socket b __sys_connect b __sys_listen b __sys_accept4 info breakpoints
发现相应的socket系统调用函数都在 net/socket.c目录下,打开该目录,分析源代码,其中socket接口函数都定义在SYSCALL_DEFINE接口里,找到主要的相关SYSCALL_DEFINE定义如下:
SYSCALL_DEFINE3(socket, int, family, int, type, int, protocol) { return __sys_socket(family, type, protocol); } SYSCALL_DEFINE3(bind, int, fd, struct sockaddr __user *, umyaddr, int, addrlen) { return __sys_bind(fd, umyaddr, addrlen); } SYSCALL_DEFINE2(listen, int, fd, int, backlog) { return __sys_listen(fd, backlog); } SYSCALL_DEFINE3(accept, int, fd, struct sockaddr __user *, upeer_sockaddr, int __user *, upeer_addrlen) { return __sys_accept4(fd, upeer_sockaddr, upeer_addrlen, 0); } SYSCALL_DEFINE3(connect, int, fd, struct sockaddr __user *, uservaddr, int, addrlen) { return __sys_connect(fd, uservaddr, addrlen); } SYSCALL_DEFINE3(getsockname, int, fd, struct sockaddr __user *, usockaddr, int __user *, usockaddr_len) { return __sys_getsockname(fd, usockaddr, usockaddr_len); } SYSCALL_DEFINE3(getpeername, int, fd, struct sockaddr __user *, usockaddr, int __user *, usockaddr_len) { return __sys_getpeername(fd, usockaddr, usockaddr_len); } SYSCALL_DEFINE4(send, int, fd, void __user *, buff, size_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 return __sys_sendto(fd, buff, len, flags, NULL, 0); } SYSCALL_DEFINE4(recv, int, fd, void __user *, ubuf, size_t, size, unsigned int, flags) { return __sys_recvfrom(fd, ubuf, size, flags, NULL, NULL); }
1)调用__sys_socket, __sys_socket源码如下:
int __sys_socket(int family, int type, int protocol) { int retval; struct socket *sock; int flags; /* Check the SOCK_* constants for consistency. */ BUILD_BUG_ON(SOCK_CLOEXEC != O_CLOEXEC); BUILD_BUG_ON((SOCK_MAX | SOCK_TYPE_MASK) != SOCK_TYPE_MASK); BUILD_BUG_ON(SOCK_CLOEXEC & SOCK_TYPE_MASK); BUILD_BUG_ON(SOCK_NONBLOCK & SOCK_TYPE_MASK); flags = type & ~SOCK_TYPE_MASK; if (flags & ~(SOCK_CLOEXEC | SOCK_NONBLOCK)) return -EINVAL; type &= SOCK_TYPE_MASK; if (SOCK_NONBLOCK != O_NONBLOCK && (flags & SOCK_NONBLOCK)) flags = (flags & ~SOCK_NONBLOCK) | O_NONBLOCK; retval = sock_create(family, type, protocol, &sock); if (retval < 0) return retval; return sock_map_fd(sock, flags & (O_CLOEXEC | O_NONBLOCK)); }
可以看到,__sys_socket调用了sock_create和sock_map_fd函数;
2)调用sock_create():创建socket结构,针对每种不同的family的socket结构的初始化,就需要调用不同的create函数来完成。对应于inet类型的地址来说,在网络协议初始化时调用sock_register()函数中完成注册的定义如下:
struct net_proto_family inet_family_ops={ PF_INET; inet_create };
所以inet协议最后会调用inet_create函数。
3)调用inet_create: 初始化sock的状态设置为SS_UNCONNECTED,申请一个新的sock结构,并且初始化socket的成员ops初始化为inet_stream_ops,而sock的成员prot初始化为tcp_prot。然后调用sock_init_data,将该socket结构的变量sock和sock类型的变量关联起来。
inet_create函数源码如下:
static int inet_create(struct net *net, struct socket *sock, int protocol,int kern) { ... /* Look for the requested type/protocol pair. */ lookup_protocol: err = -ESOCKTNOSUPPORT; rcu_read_lock(); // TCP套接字、UDP套接字、原始套接字的inet_protosw实 例都在inetsw_array数组中定义, //这些实例会调inet_register_protosw()注册到inetsw中 //根据protocol查找要创建的套接字对应的四层传输协议。 list_for_each_entry_rcu(answer, &inetsw[sock->type], list) { ... } //如果没有找到,则调用request_module()来尝试加载协议所属的模块,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if (unlikely(err)) { if (try_loading_module < 2) { rcu_read_unlock(); ... }
4)调用sock_map_fd()获取一个未被使用的文件描述符,并且申请并初始化对应的file{}结构。
标签:protoc pip net recvfrom 超时 end 接收 domain 完成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p-2019-blogs/p/1210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