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数据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时间:2019-12-27 21:45:22      阅读:120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取数   调查   pos   一起   运营   来源   获取   监控   出版   

数据分析师主要处理的几种工作内容:

1,临时性需求(专题分析):比如说监控到现有的指标出现了异常情况,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去找原因

2,制作日常报表:日报,周报,月报,数据仪表板,等等

3,数据挖掘:比如通过做用户分析(行为、设备、渠道、心理等等各种分析,例如:用户路径分析和转化漏斗分析),做“用户分层”,“用户分群”,在此基础上拥有较完整的“用户画像”,对用户展开有针对性的运营活动,也就是进行精细化运营

4,战略分析:公司下达了战略目标或短期目标,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看如何达成

5,产品优化:公司要对现有的运营模式或者某个产品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优化

 

对于专题分析,其工作流程基本如下:

1. 明确分析目的:了解产品/运营的需求,确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关键指标。

 

这里摘抄一段这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摘自: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de7a5b1951eaf2c0475d960

业务确认环节是分析师显示自身的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分析任务成败的首要关键步骤。由于需求方背景不同,对于数据认知能力也参差不齐。这里面会存在几种可能:
  1. 业务方无法描述问题
  2. 业务方将很多问题混杂在一起
  3. 业务方清楚面临问题,但无法和数据进行映射
  4. 业务方清楚面临问题,提出了错误的数据需求
  5. 业务方无法预判可能的分析结果
对于 1 类需求方,专业技能不合格,会祸害上下游,fire 掉就可以了,绝对不可以手软。
对于 2 类需求方,非常普遍,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经受过严格的系统化思维,分析师需要使用 MECE 原则帮助业务方梳理业务,在期间找到机会点。同时在梳理问题的同时,需要了解清楚什么是主要问题,什么是次要问题?什么是问题背后的问题?
对于第 3 类需求方,也相对普遍,一般企业是通过角色前置来缓解这个问题,通常这个前置的角色是产品经理,不过悲剧的是前置角色可能不合格,这时又需要分析师在~数据源确认~环节给出专业建议。
第 4 类业务方的问题和第 3 种很像,但需要单独提出来,想想一下,对方提了一个错误的数据需求,但作为分析师的你居然漂亮地执行完成了……然后业务方不满意,又提了一遍,可能还有第三遍……新手分析师应该没少吃过这个哑巴亏。
对于第 5 类,我们实际上对业务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背后的逻辑有两层:
  • 业务方是否游刃有余的掌控业务和数据之间的所有可能关系;
  • 如果有和预期一致的数据分析结果,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方案是否值得执行。

 

2. 准备数据:获取数据(爬虫,数据库,数据仓库,市场调查,公开出版物),检查所需的数据是否都有存储,清洗数据(缺失值,异常值,重复值,规范化,去除无用信息,合并数据集等等),抽样,存储。

 

3. 分析数据:拆分指标,确定分析方向,用具体分析方法对关键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到问题所在。

 

4. 查找原因: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通常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上寻找。

 

5,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确定优先级。

 

6. 总结并提出建议:制作数据分析报告---报告背景,报告目的,分析思路,正文(包括数据来源,分页图表等),结论和建议。

 

7. 持续跟踪:运营按照解决方案更新后,收集用户反馈,不断迭代 。

数据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标签:取数   调查   pos   一起   运营   来源   获取   监控   出版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Zihu/p/1127417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